海南文昌再造“虾苗谷”
时间:2022-02-16 16:04:38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文/毛雷 孟凡盛 字号:【

  “不用再操心抽排水的问题,也不用再担心台风灾害了。”8月27日,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的首批养殖示范厂房里,来自海南省文昌市边海村委会宝峙村的曾广能慢慢把一把饲料撒进养殖池里,一群群东星斑鱼苗迅速聚拢过来抢食,在水面上激起一片片欢快的水花。作为世代以海为生的渔民,自己经营多年的养殖场在一年前被清退后,曾广能也曾对自己的生计有过担心,但现在,他曾经的担心已经被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新型的车间化养殖方式带来的收获感逐步化解了。

  文昌冯家湾,一个曾经知名全国的“虾苗谷”,曾因环境污染戴上“负面典型”的帽子,如今,又再次登上2021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它是如何做到的?

  “一条管子抽海水,一条管子排尾水”

  良好的自然环境,一直都是海南最大的优势。而冯家湾,是较早把自然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的地区之一。

  1989年,海南省水产研究所在会文镇冯家湾投资建设第一家虾苗繁育场,此后,当地水产种苗业快速发展,在“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部还将冯家湾-椰林湾对虾种苗产业带列为第一批国家星火产业带。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冯家湾一带形成种苗、养殖、饲料生产、冷冻仓储、销售产业链。数据显示:2006年,文昌市的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超过3.55万亩,年产对虾2.1万吨。同时,文昌还有规模化繁育南美白对虾苗育种企业19家,产值8.1亿元,占全省虾苗产值的70%以上,占全国市场份额近30%。直到目前,文昌市产出的虾苗,每年供应全国120万亩对虾养殖需求。这里,成为全国有名的“虾苗谷”。

  然而,粗放式的养殖方式和一拥而上的养殖规模,让大海“扛不住”了。

  曾广能说,过去当地养殖户环保意识淡薄,只要有地方就建设养殖池,养殖模式也较为粗放,基本上都是简陋的大棚养殖,为了节约成本,大多都不会投资建设养殖池尾水净化排放设备:“一条管子抽海水,一条管子排尾水,原来养殖户不多,水质还算可以,但养殖的人多了之后就没办法了,你抽上来的有可能就是别的养殖户刚刚排放入海的。”

  由于没有科学规划,缺乏监管,很快工厂化的养殖池就发展到了上万个,长期以来的无序发展和污水直接排放,造成局部海域水质下降,部分区域沙滩出现淤泥化污染等问题。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7月,冯家湾地区养殖户有2144户,养殖面积达到13443亩。其中,冯家湾海岸带陆域200米以内养殖场422家,面积1358.24亩。由于没有集中式清洁海水供水系统,养殖户自建取水井,海岸带遍布取水管,仅会文镇就有养殖场抽水管2127根、池塘养殖基地抽水管650根。且污水处理比例低,高位池每天排水13.38万吨,工厂化养殖每天排水20万吨,污染物源头减排和末端治理设施严重缺乏,大部分直接排海。

  正是水产养殖业无序发展带来的污染问题,让文昌一次次“蒙羞”。

  怎么办?痛定思痛后,在海南省委省政府的关注和指导下,文昌开始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清退养殖场。2018年9月,文昌发布了《文昌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划定养殖区、限养区和禁养区,公告通报将于2019年底前全面清退水产养殖规划禁养区内的水产养殖场。

  破旧更要立新,不能“一关了之”

  清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并非那么简单。

  “人家祖辈就在海边上吃的住的,工作、生活圈子都在这个点上,没有别的其他生计,那么怎么办?我们肯定不能采取一关了之、一停了之来的办法解决。”在文昌市主要领导看来,如何在保护生态和解决老百姓生计上找到平衡,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原来,冯家湾所在的会文地区农民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一亩地,靠海吃海,基本上祖辈都是以养殖业为主,清退之后怎么办?

  文昌市委、市政府找到了答案:在会文镇沙港崀地区建设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地区无序开发、无序养殖,乱挖、乱占、乱排,破坏和污染生态环境等现象,营造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关系。

  只有渔民转业后收入更高,清退整改才可持续,要统筹推进渔业转型发展与近海养殖清退,引导渔业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闲旅游走,提高渔民获得感。

  遵循这一思路,冯家湾现代渔业产业园按照“五化”(即生态化、工厂化、标准化、产业化、规模化)和“两升两降”(即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养殖户收入明显提高,经营风险明显下降,环境负荷明显下降)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园区计划投资120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2.5亿元,养殖示范厂房(第一批)项目已建成完工,已有4户养殖户入园试养。文昌还在产业园里专门规划出1528亩土地建设安置区,对于符合入园条件的退养户,按照统一标准和规定,鼓励分期分批入园养殖。

  曾广能说,在清退养殖场初期,当地包括他父亲在内的很多渔民是不理解的,他们认为“靠海吃海”天经地义,在当地政府出台退出补偿方案后,“有的拒绝清退,有的签了清退协议又反悔撕掉合同”;但在文昌市、会文镇政府工作人员的耐心沟通和宣传教育下,大多数养殖户从最初的抵触到主动要求进驻冯家湾现代渔业产业园。

  得到养殖户们的配合,冯家湾生态环保整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I类生态红线内共需清退的195家、427.54亩养殖场及池塘,6月15日已全部完成清退。养殖场(池)退出区域的生态修复工作已全部完成,修复面积共399.39亩。

  一座产业园和蔚蓝色的未来

  今年5月份,曾广能等首批4户养殖户正式在冯家湾现代渔业产业园的两层养殖厂房进行东风螺、东星斑、银谷鱼投放试养,开启了他们的“车间化”养殖新模式。作为对他们的支持,在三年试养期内,园区对他们免收厂房租金、供水等费用。

  “原来抽水、排水、养殖池建设一大堆事情都要自己来干,但现在政府(园区)把什么事情都给我们弄好了,来这里养殖基本上可以说是‘拎包入住’,我们只要用心管理好养殖的事情就好了。”曾广能说,更重要的是养殖环境变好了,养殖效益也大幅提高,他预计可以提高50%以上。

  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管委会办公室主任金喆告诉笔者,园区的一大特色就是统一取水、排水,解决近海养殖污染严重的弊端。园区铺设了管道,统一从近海2公里、海平面以下9米的位置取水供整个园区的海水养殖使用,养殖尾水则需要经过“养殖户(企业)预处理+生态拦截沟渠+鱼虾贝藻净化+固化微生物强化处理”等四级净化处理,达到海南省《水产养殖尾水排放要求》一级排放标准后,才排入周边河道,进入海域,从根本上避免了二次污染。

  更让曾广能们感到安心的是,园区还组织专家顾问团队和水产科研机构围绕养殖户入园养殖面临的品种选择、病虫害防治、养殖尾水处理、成本控制等问题提供技术咨询和现场指导服务,及时帮助养殖户解决入园养殖遇到的技术难题和实际困难。

  园区吸引的不只是养殖户,众多企业和科研机构也正在向文昌市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聚集。目前园区已引进正大集团、海大集团、中国水产研究院东海所等14家养殖企业和科研院所,蓝海水产、鲲诚水产、晨海公司、海大集团入园项目都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建设。

  在渤海水产育种(海南)有限公司项目经理何强看来,入园经营除了基建方面少操心外,园区“产学研”一体的规划设计更为重要。因为有了产业集聚效应,企业可以与同行之间相互沟通学习、相互促进,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更加便利,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这也是我们发展的方向。”冯家湾现代渔业产业园管委会负责人表示,未来,产业园将始终坚持“产业化、工厂化、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的发展目标;力争成为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渔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打造全省近海养殖退养、渔业发展转型升级的样板,同时也让冯家湾这片海重归蔚蓝。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