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粮食的连年丰收,是中国人牢牢端好自己的饭碗的底气,也是夯实粮食安全,筑牢发展底线。想要保障中国人的粮食安全,除了增加单位面积粮食产量,还需要拓展新的途径来种植粮食,而海水稻的出现,打开了种植水稻的另一扇大门。
海水稻,其实是耐盐碱水稻的一种通俗说法,具有较强的耐盐碱能力。科研人员通过杂交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手段选育能够在盐碱地上进行种植的水稻新品种,据观测,当生长环境盐碱浓度超过3‰时,普通农作物产量就会下降,当盐碱浓度超过5‰时,普通农作物将会无法生存,而耐盐碱水稻可在3‰以上的盐碱地中正常生长,且亩产达到300公斤以上。
耐盐碱水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当时斯里兰卡和印度就有相关品种选育记载,但由于品种的生态适应性原因,无法大面积进行推广。我国海水稻研究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就已开展水稻耐盐方面的研究。到2014年11月,海水稻从亩产100斤增至300斤,在广东、浙江等地,海水稻种植面积也扩种到1000多亩。
要海水稻扎根盐碱
2012年,袁隆平院士团队开始向盐碱地“要粮食”选育耐盐碱水稻。我们国家有19.179亿亩的耕地,而鲜为人知的是,我们国家的盐碱地有15亿亩,并且基本上是不毛之地。“最开始我们和袁老商谈合作时也是有担心的,毕竟他的名气实在是太大了。但是袁老听后很快就同意,他并没有认为海水稻研发这件事不受大众关注,对自己名誉没有帮助所以不做,而是他觉得能在盐碱地上种出粮食,这就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他愿意为这样一种希望贡献自己的名气和技术,能让这件好事更好地造福更多人。”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执行主任刘佳音女士在袁隆平院士追思会上动情地回忆起第一次和袁隆平院士相见的场景。2016年,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牵头成立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专门从事耐盐碱高产水稻方面的研究。
袁隆平院士计划用8〜10年时间,推广种植海水稻一亿亩,按照最低亩产300公斤计算,每年可以增产粮食300亿公斤,多养活8000万人口。为此袁隆平院士提出“亿亩荒滩变良田”的中华拓荒人计划,将海水稻的种子洒向全国的盐碱地。
2016年,袁隆平院士在青岛市政府的邀请下成立了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采用杂交的技术线路培育海水稻,在研发团队的攻坚下,2017年海水稻在全生育期灌溉水盐度为6‰的实验田中测产,大大超出预期,最高产量达到了每亩620公斤,海水稻小区域测产产量已经超出普通水稻的平均产量,这一消息引起了社会和媒体的关注。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将海水稻的科技创新与国家十大科研工程项目一起点赞,同年5月的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杂交水稻、海水稻等世界领先。”这是所有“海水稻”人感到骄傲的时刻。
2020年,袁隆平海水稻团队启动“十百千工程”项目,开始了万亩连片的海水稻种植示范,袁选公司的海水稻原粮种植面积也扩大推广到10万亩,平均亩产超四百公斤,新疆喀什、宁夏石嘴山、黑龙江铁力、江苏如东、山东东营、山东潍坊、山东青岛等袁选公司海水稻基地都传来亩产均超千斤的好消息。“袁隆平海水稻团队”受中国贸促会邀请,参加2020迪拜世博会,作为中国智慧农业代表亮相迪拜世博会中国馆。
将海水稻端上餐桌
与此同时,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也做出了发展规划,不仅要将海水稻选育出来,还要进行产业化推广。袁选农业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作为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的指定品牌运营商,负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海水稻米产品的商业化运营及产业布局,以“致力于把荒原净土上的胜利果实带给千家万户”为目标,将海水稻进行产业化推广,让海水稻大米能够进入到千家万户的餐桌上,让全国人民一起来品尝。
海水稻大米由于生长在未经耕种的盐碱地,其浓郁的米香自带优雅细腻之感,色泽晶莹,口感弹糯黏软且富有嚼劲,而在营养方面,其矿物质含量和微量元素含量较高,对人体健康也大有益处。袁选公司致力于将这样的海水稻送到广大消费者的餐桌上,也将为袁隆平院士的心愿达成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
中国拥有大量未经开发利用的盐碱地,推广海水稻种植有广阔空间。通过打造成熟的技术体系,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优质稻米,不仅可以更好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还有利于改善盐碱地周边贫瘠的生态环境。我们相信,袁隆平院士的“论文”未来将继续在祖国的土地上书写,他的精神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海水稻的种子会带着袁隆平院士“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梦想在这片他所热爱的土地上生生不息!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