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哈鱼是冷水性溯河产卵洄游鱼类,它们出生在江河淡水中,却在太平洋的海水中长大,每年秋季在我国黑龙江、乌苏里江和图们江可以见到大马哈鱼。抚远市是我国最初迎来大马哈鱼洄游的地方,乌苏里江占全国大马哈鱼洄游总量的70%以上。
最初迎来大马哈鱼洄游的地方
抚远市是我国大马哈鱼等冷水性溯河产卵洄游鱼类的唯一繁殖产卵地。这里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长而严寒,夏季短而炎热,降水充沛,光照充足,四季温度变化显著,结冰期长,降水集中,环境僻静,水质澄清,适宜寒地淡水鱼类繁殖生息。每年秋季来临时,大马哈鱼成群结队渡过鄂霍次克海,绕过库页岛,溯黑龙江而上,日夜兼程,长途跋涉,每昼夜前行30〜35公里,不管是遇到浅滩峡谷或急流瀑布,从不退却,冲过重重阻挠,越过层层障碍,直至游到目的地,找到合适的产卵场所。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厚的鱼类资源优势,古老的北方少数民族赫哲族聚居在此,他们游弋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沿岸,住在“撮罗子”(赫哲等民族的一种圆锥形“房子”)中,用自制的鱼叉捕捞大马哈鱼,以此作为主要食物维持生计,捕捞大马哈鱼逐渐成为了赫哲族主要生产活动和传统习俗。
随着时间的推移,勤劳的赫哲族人学会了制作和使用渔船、渔网等渔业生产工具,居住在松花江和黑龙江沿岸的赫哲族人,经常往返于乌苏里江下游捕捞大马哈鱼。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大马哈鱼是赫哲族人度过严冬的主要食物来源。他们在绿水青山中扬帆撒网,在冰天雪地里驾撬冬猎,用鱼叉创造了最古老的渔猎文化。
捕捞大马哈鱼的生产活动满含传统文化、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在抚远市南岗赫哲族村曾经有这样一个习俗:捕捞大马哈鱼前,在渔民即将出发的江岸边,以村落、氏族、家庭为单位,举办盛大聚会和隆重仪式,以聚餐和歌舞的形式,表达和倾诉长晚辈、夫妻、兄弟姐妹的离别之情;以祭江和祭神的形式,祈祷平安归来和获得丰收。
赫哲族的渔猎庆祝活动也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将民族文化艺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相结合的乌日贡大会,有民间传统节日河灯节、赫哲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还增加了放流活动,改变以往单纯的捕捞方式,向捕养结合、捕放结合的方向转变。通过人工繁育,目前已向黑龙江、乌苏里江累计放流大马哈鱼苗、鲟鳇鱼苗2000余万尾,有效增加了鱼类种群数量,保护了渔业资源。
独一无二的鱼皮文化
在长期的渔猎生活过程中,大马哈鱼已经不仅仅是赫哲人的食物来源,它作为赫哲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逐渐渗透到赫哲族的衣食住行乃至民族文化当中。
由于居住地渔产富饶,赫哲人逐渐演化出独特的地域性食鱼文化。他们或在渔滩就地架锅,江水炖江鱼,饮汤食肉,或用大马哈鱼烹饪各式各样的菜肴款待宾客。近年来,随着精深加工业的发展,鱼松、鱼罐头、熏鱼等即食产品也应运而生。
基于对渔猎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智慧的赫哲人用大马哈鱼皮制作服装、鞋帽、鱼皮画等手工艺品,用鱼骨制作各类配饰,形成了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鱼皮文化。赫哲族的鱼皮文化是黑龙江少数民族艺术的杰出代表,已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鱼皮画是赫哲族独有的传统手工艺品,主要是利用野生的大马哈鱼,对其鱼皮进行加工处理后,进行裁剪缝绣作画,由鱼片服饰工艺发展而来,衍变出雕镂、拼贴、缝制等艺术形式。作品的内容也十分丰富,有人物、景观、动物,一张张鱼皮经过赫哲人的加工,变成了一幅幅精美的艺术作品。鱼皮画从早期祭湖的萨满图腾到现在生活中的各种鱼皮饰品挂件等,都具有较强的地域文化特点及独特的制作工艺。
鱼皮画的制作方法独特,传统原生态的工艺是:先扒下鱼皮,用木刀反复刮使鱼皮柔软,再用苞米面糨糊给鱼皮去腥,搭在地窖里晾1至3个月,最后钉在木框上风干,然后才能用于制作鱼皮画。作画时,先在纸上设计画稿,根据画稿用硬纸板制模,然后按图形分解剪裁下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颜色的鱼皮,最后将剪好的鱼皮用胶粘到画板上,一幅鱼皮画才算完工。
共享赫哲人捕鱼的快乐
随着时代的发展,独特的渔文化逐渐成为当地旅游产业的重要内容。乌苏镇抓吉赫哲族村依托赫哲风情、东极观日、湿地风光、民族歌舞、江中捕鱼体验等独特优势,主打“鱼皮工艺”这张名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吃住行玩购娱一条龙服务,入选黑龙江省级旅游度假区和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建成赫哲族民俗展馆,馆内汇聚赫哲族传统日常生活用品、渔猎工具、传统工艺,全面还原了赫哲族悠久的历史沿革、渔猎生活、鱼皮技艺、婚俗传统等,年接待游客近5万人次。组建赫哲船歌渔业专业合作社,带领群众加工鱼毛、鱼松、鱼干等产品,利用“网红”线上和市互贸区线下销售,健全了鱼产品加工、销售、运输一条龙产业链。
在赫哲渔猎文化独特魅力的感染下,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追寻大马哈鱼,感受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的赫哲人渔猎生活,听赫哲渔民讲述关于远古的美好传说,共享赫哲人捕鱼的快乐。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抚远市黑瞎子岛镇政府)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