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首次明确要求山东“充分发挥农业大省优势,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2018年6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东时,再次要求“要发挥农业大省优势,扛起农业大省责任,全力做好‘三农’工作,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围绕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山东坚持对标发达国家、国内先进地区的成功模式, 努力把总书记的嘱托变为生动的山东实践,探索出土地托管、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乡村共同体、农科“三联三化”、基层治理“双基”引领等多种乡村振兴的经验模式,其中农科“三联三化”模式,主要是以山东省农科院作为典型总结归纳的。
为进一步深化实践“三联三化”模式,2020年6月,山东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李长胜提出实施“三个突破”战略,即在烟台招远、临沂费县、菏泽郓城,集中全院人财物,利用3 年时间,选派300 人,投资 3 亿元以上,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科技支撑型齐鲁样板。李长胜强调,“我们既要有压力,更要有动力,既要有决心,更要有信心,打造出具有农科院特色的乡村振兴科技支撑型齐鲁样板”。
近日,本刊记者访谈了山东省农科院“三个突破”驻郓城工作组,对“乡村振兴科技支撑型齐鲁样板”有了新的认识。
坚持扎根一线,走好工农群众结合道路
“我来农科院后经常问大家,你们一年到田间地头多少次,多少天。”李长胜认为,要做到不忘初心,就是要深入一线,走好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走好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才是新时期农科院科研人员正确的道路。
“三个突破”战略实施以来,按照“抽硬人、硬抽人”的原则,先后向郓城县选派挂职人员22名,其中工作组4人,由处级领导带队,全脱产;挂职乡镇和街道的第一镇长或第一主任9人,全脱产;挂职企业和合作社的科技副总9人,非脱产。全部挂职人员覆盖了郓城县一半以上的乡镇、街道以及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和规模较大的合作社。
秉承“解决问题是基础,探索模式是关键,提质增效是根本”的工作原则,先后举办各类技术培训会34场,累计培训近3000人;举办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等现场观摩会5次,300余人参加;组织5批40余人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到外地交流学习。先后在农业大镇、特色产业村、涉农企业等落地农科专家工作室15个,公示专家电话和微信,让企业和农民有需求就能得到服务。先后成立“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菏泽)小麦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郓城)芦笋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郓城)牡丹产业技术研究院”,通过优化科研力量布局,强化农业技术供给,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探索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示范样板。
坚持规划先行,加强农业产业顶层设计
“在挂职动员会上,李长胜书记号召大家一定要敢想敢干,打造出具有原创性的模式和样板,创造出能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经验的样板。”山东省农科院“三个突破”驻郓城工作组组长张文君对记者说,“到底什么样的模式是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现在没有一致的答案。我们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特色、优势产业来精准施策。”经过充分调研,工作组紧密结合郓城县政府乡村振兴和“十四五”规划方案,制定了“1园10产N区8村”产业规划方案,面向整县域打造乡村振兴科技支撑型齐鲁样板。
“1园”:山东省农科院与郓城县人民政府齐心协力,在张营街道创建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山东省农科院农业科技示范园,以智慧化、优质化和品牌化为标准,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展示示范省内乃至国内领先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落地山东省农科院乡村人才学院张营分院,唱响“舜耕科技”公益服务品牌,培育“土专家”“田秀才”“棚神医”,打造乡村振兴“智创”核心区;依托现有的9个生产基地,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销售多元化发展,挖掘和弘扬乡土文化、红色文化和科技文化,使园区兼具科技成果示范引领“之实”和农业休闲观光“之美”。
“10产N区”:围绕粮食、蔬菜、果树、畜牧、家禽、芦笋、葡萄、食用菌、中草药和花卉等10个产业,依托山东省农科院的多学科协同支撑,打造N个重点项目示范区,包括黄河流域粮食优质高产高效示范基地、绿色西红柿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西陈庄休闲观光田园综合体、生猪生态循环产业示范园、黄河流域芦笋大健康庄园、现代葡萄产业示范园区、粮-菌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木瓜三产融合示范基地等20余个重点项目示范区。按照新“三品一标”,从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角度,注入农科院的科技要素,有效技术推广全县域覆盖,创建引领郓城县农业发展的产业高地。
坚持全面融合,创新实施“链长制”和“包村制”
围绕10个产业,坚持全产业链发展理念,实施产业链“链长制”,提升产业已有优势,延伸产业链条,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山东省农科院处所主要负责人担任产业链链长,同步定点帮包8个自然村,同心协力,齐头并进,集聚成果、人才科技力量,绘制产业全链条发展新蓝图,依靠科技提升打造美丽宜居新农村。
粮食产业:落地1000余亩黄河流域粮食主产区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引入郓城县粮食综合加工中心建设项目,保障粮食安全,拉长产业链条。
畜禽产业:建设智能化蛋鸡养殖场及生猪、肉牛标准化养殖场;建立智能化流行病学监测等技术体系,打造“生猪绿色健康养殖”模式及安全健康猪肉可追溯体系。
芦笋产业:制定芦笋标准化种植规程,建设芦笋资源圃,研发生产芦笋田间管理、产地初加工机械,开发生产芦笋茶、芦笋口服液等系列产品,提升芦笋大健康产业地位。
食用菌产业:设计引入大棚葡萄架下、冬暖大棚地栽等栽培模式;引入灵芝、长根菇、香菇以及黑皮鸡枞等珍稀菌种工厂化生产技术,研发加工产品。
蔬菜产业:建设樱桃番茄生产示范基地,引入标准化生产规程、雄蜂授粉、天敌防护等绿色生产和防控技术体系,协助申请“名特优新”等绿色农产品认证。
中草药产业:复兴菏泽传统木瓜产业,建设木瓜产业园,引入木瓜-中草药间作种植模式,开发木瓜功能性产品;协助发展地理标志产品“郓半夏”道地药材。
果树产业:引入“鲁丽”、“黄金维纳斯”、“中油蟠9号”、完全甜柿“阳丰”等新品种,推广绿色防控、果园生草、田间机械化管理等技术,显著提升果园标准化管理水平。
坚持“三争三引”,帮助地方政府招商引资
自入驻郓城以来,挂职人员积极为郓城县争试点、争政策、争资金和引项目、引技术、引人才。依托郓城县侯咽集镇粮食综合加工中心项目引入福建商会一期投资1.5亿元,计划11月份投产运营,二期拟引入土发集团投资1.2亿元,建设食品加工中心。
联合郓城县久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申报获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芦笋栽培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项目,拟培训10万人次,培训经费1.4亿元;联合郓城县人民政府、工商银行郓城支行提供10亿元惠农贷,支持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发展芦笋产业;引入心族(上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拟投资5个亿,建设种养循环芦笋现代农业产业园。
协助郓城县武安镇引入道源食品蔬菜加工和出口项目,一期投资3000万元,建成占地40亩的蔬菜加工和贮藏车间。协助黄泥岗镇落地“郓半夏”规模化种植项目,引入投资300多万元。协助引进个人投资,建设樱桃番茄标准化种植项目,已建成37个大棚占地400亩的生产基地。
坚持利益联结,探索实践“专家+农民”模式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将沂蒙精神升华为“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沂蒙精神彰显着理想信念的力量,愈久弥新。李长胜提出要发扬沂蒙精神推进“三个突破”工作,挂职干部要做到与当地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先当学生,再当先生,与老百姓真正打成一片;科研人员可以通过资金入股、技术入股、品种权入股等各种形式,与企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形成利益共同体。
挂职玉皇庙镇第一镇长王金平,足迹踏遍了全县果树主要种植区域,从果园管理、人员培训、制定规划全程协助,全力打造西陈庄休闲观光示范园区和黄泥岗镇秋月梨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挂职郭屯镇第一镇长李志鹏,聚焦魏楼村打造生态采摘园,落地了全新的水肥一体化设备,降低了80%的水肥成本,引入了架秧甜瓜与爬地西瓜混合套种的技术,让村民每亩收入翻番;挂职郓州街道第一主任单洪涛,围绕品种优化、栽培模式、管理措施等,为森农食用菌种植合作社提供了一揽子问题解决方案,当年香菇产量增加了20%以上;挂职张鲁集镇第一镇长王怀中,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当地的养殖户现场指导、开培训班、请专家、送防疫物品;挂职黄安镇第一镇长孟凯,协助雀羽公司和硕宇集团规划设计高标准、智能化的肉鸭和蛋鸡养殖场。
在持续推进“三个突破”工作的过程中,山东省农科院将深入探索“专家+农民”“专家+合作社”“专家+企业”的利益联结模式,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与科研人员绑定在一起,打造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命运与共的利益共同体。
“一年初见成效、两年形成特色、三年基本完成,到2023年,郓城县一定会插上农业科技的翅膀,腾飞起来。”张文君说道,眼神中闪耀着对郓城县乡村振兴美好蓝图的殷切期盼和由衷祝愿,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宜居新农村未来可期。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