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苦荞市场与产业调查分析报告
时间: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 字号:【

  世界其他各国种植的荞麦都为甜荞,唯有中国既种甜荞又种苦荞,种植比例约为2∶1。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大面积种植苦荞的国家,栽培面积约30万公顷,产量30万〜50万吨,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1位。

  荞麦是重要的杂粮作物,包括甜荞和苦荞两个品种。世界其他各国种植的荞麦都为甜荞,唯有中国既种甜荞又种苦荞,种植比例约为2∶1。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大面积种植苦荞的国家,栽培面积约30万公顷,产量30万〜50万吨,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1位。苦荞种植主要集中在我国云南、四川、陕西等省的高海拔山区、高原和高寒地区。

  苦荞产业发展现状

  在种植上,我国荞麦生产区域布局整体相对集中。苦荞产区主要集中在四川、云南、陕西等高寒地区。荞麦产量在近年来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2014年全国荞麦产量为30万吨,2017年达到53.9万吨。

  荞麦产量排名全国前三的省份产量之和占全国产量的50%左右,排名前十的省份,占到全国产量的近75%。内蒙古、陕西省、甘肃省种植主要为甜荞麦,苦荞麦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陕西等地。

  荞麦种植面积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14年的265.7千公顷增长到2017年的360.6千公顷。四川、云南地区比较适合荞麦的生长,四川、云南种植面积较少,而产量较高。

  苦荞生产主体主要以农户个人及家庭为主,种植规模较小,苦荞生长在高寒地区,受自然和市场影响均较大,生产较为分散,影响了种植的规模化、专业化,品质不能有共同的标准来要求。目前,很多地区成立了苦荞种植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主要形式有农户和专业户联合形成的自愿组织、企业、农户、专业合作社联合进行苦荞方面的种植,促进各主体之间苦荞种植经验的交流,提供苦荞相关生产资料、引进新技术、新品种、为社员提供技术培训、技术交流和咨询服务,从而提升苦荞种植技术、提高专业化水平。

  由于市场认知度有待提升,苦荞产品的全国市场销售仍显平淡。苦荞茶的品牌知名度不高,品牌意识有待加强。在云南、四川、陕西等苦荞主产区,最初种植苦荞是将其视作一种主粮来食用。苦荞的加工产品由最初的苦荞米、苦荞面粉发展到现在的苦荞茶,从简单加工到深加工,效益能够成倍的增长。苦荞的加工品主要涵盖苦荞粉、苦荞蛋糕、苦荞挂面、苦荞方便面、苦荞面包、营养快餐粉、苦荞饼干、苦荞酒、苦荞醋、苦荞茶等。

  中国是世界上的荞麦出口大国,2014—2017年中国荞麦出口量排名世界第一,全球荞麦出口前5名国家也较稳定。日本、意大利、美国、西班牙、法国为荞麦的主要进口国,2018年中国进入荞麦进口前五国家。2014—2018年,中国荞麦进出口价格先涨后跌,但荞麦出口价格始终高于进口价格。日本、韩国、法国为中国荞麦出口主要对象国,日本一直是中国荞麦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荞麦进口来源较为单一,主要来自俄罗斯。

  2019年我国各地荞麦批发价格较为稳定,但是对于苦荞麦制成苦荞茶的产品,其售价悬殊,因为其产地、品牌、包装、加工工艺等不同,品质拔尖、加工程序繁琐、包装高级的苦荞茶可以卖到上千元。一般低海拔地区的苦荞茶价格大概在每斤30〜50元;中高海拔小凉山地区的苦荞茶价格大概在每斤50〜60元,四川大凉山黑苦荞茶价格品质比较好,价格在每斤60〜80元。据四川省2019年部分苦荞产品价格,高品质的苦荞茶每斤可以卖到几百元,而普通苦荞每斤只有十几元。

  苦荞产业发展前景展望

  很多地区成立了苦荞专业合作社、苦荞专业技术协会以促进苦荞种植技术提升、提高专业化水平。未来其生产模式会向着更加多元、更加标准的生产组织模式转变。

  随着国内外对苦荞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的深入研究及品牌效应的不断提升,苦荞作为绿色无污染食品其需求将不断增加。苦荞产业上联加工企业和农副产品物流、销售服务,下牵广大农户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苦荞产业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和促进民族地区广大农户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未来市场对于苦荞的认知加深将会带动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苦荞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苦荞没有广泛推广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品牌建设和市场宣传不够。苦荞加工企业资产规模较小,低水平重复建设,成长型、技术密集型企业缺乏,市场化程度低,创新能力不足,没有形成品牌效应。与苦荞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科研、推广、基地、农户、企业、市场等关键环节没有形成产业链条和完整体系,州县之间、部门之间也没有形成做强苦荞产业的协调运作机制。

  苦荞主要种植在海拔较高地区,机械化程度不高,耕作管理粗放,广种薄收,单产水平较低。且专项科技投入又少,缺乏试验示范基地;缺乏激励和市场运行机制;研发人员积极性不高,品种创新、改良远远落后于产业发展需要。

  政策措施建议

  加强高新技术应用,综合开发利用。要在深度和广度上对苦荞麦进行综合开发利用,不断引进国外先进的苦荞麦加工技术,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机制,整合人才资源,加快苦荞高新产品的研发,延长产业链条。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增加生产主体种植意愿。加大产业化项目资金,对良种繁育基地和科研经费支持力度。对原种、良种和专用品种给予补贴,对企业、种植大户给予补助;对成功培育和研发苦荞新品种、新产品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不断增强各主体种植苦荞的意愿。

  发挥地理优势,扩大出口。鼓励企业通过提高品质、加强品牌宣传、细分市场等方式,增强产品竞争力,提升产量增长可持续性。大力实施市场多元化和“走出去”战略,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规范流程,实现产品工业化。应强化苦荞制品的工艺参数研究,加强荞麦粉加工专用设备的研究,提高国产设备自动化、标准化、系列化水平。除对我国苦荞传统食品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整理、发掘和工业化改造外,还应积极吸收国外食品的精华和技术。

  创新模式,构建完整产业体系。一是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申报和实施苦荞项目。二是积极探索科研单位、龙头企业、种植农户之间互利共赢的经营机制。三是探索苦荞产业与苦荞产区本地旅游资源相结合的模式。#FormatImgID_0#

  (报告撰写人员:赵霞,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教授、副主任 ;韩一军,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教授、主任;姜利娜、马宏阳、杨璨、汪隆宇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