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伟:“年轻人回村大有可为”
时间: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文/李亚楠 字号:【

  任伟,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五工台镇小泉村人。2015年从北京一所大学毕业后留京工作,不久后在父亲劝说下返乡创业,流转土地上万亩,通过科学种植,取得可观收益。同时为附近农户提供季节性就业岗位,每年支付工资约200万元。与任伟合作的农户,棉花亩产量提高近100公斤,实现增收。

  创业心得

  年轻人要勇于尝试,也要理性选择,面对未知领域时一定要做足准备再出手。我选择创业方向时,听取了父亲的建议,选择了农业。平时父亲在很多方面也给了我支持和建议,加上自己不断学习,才避免了盲目创业。

  同时,不要以为自己是大学生就什么都比别人厉害,农村也有很多能人,尤其是在农业领域。从刚开始创业,我就经常向周围经验丰富的农户取经,学习每个人的长处,再融会贯通总结经验,才有了自己一步一步的成长。

  ——任伟

  “小任,棉花该打药了,你帮忙配一点吧。”“小任,我地里该追肥了,之前订的化肥这两天给我送一下啊。”……坐在配送车上,任伟一边接电话一边做着记录。

  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五工台镇小泉村,最近农作物长势喜人,任伟不光要忙地里的活,自家农资店的生意也忙得很。“一大早就出门,天快黑了才能回来,还得准备第二天要送的农资。”一边说,任伟一边扛起化肥装车。返乡5年多,这个“90后”年轻人的脸上已经褪去了青涩,更多的是与当地农民融为一体的自然。

  一个选择

  “怕什么,种地就种地”

  屋外,天已暗沉,但离任伟的下班时间还早——大学一毕业,他就进了北京一家游戏公司当程序员,一年多下来,这种加班是常有的事。

  手指在键盘上敲下一行代码,放在桌上的手机响了起来,那是任伟的父亲任勇从几千里外的五工台镇小泉村打来的。不用接电话,任伟便知道,话题与以往没什么不同,每次都是在城市和乡村这两个完全不同的选择之间纠结:父母希望儿子能回到身边,但大城市里丰富多彩的生活让年轻人一时还难以割舍。

  “现在回到农村创业环境好,你要是赶上机会,也能有所作为!”电话接通,任勇换了思路,希望儿子把眼光放长远一点,他了解自己的儿子,在事业上还是有股拼劲的。

  听完父亲对未来的想法,任伟发现,自己对家乡的认识并不真切,“如果不是父亲讲,我完全不知道他种地的收入比我工资还高。”任勇那几年承包了上千亩土地,收入一直不错,这也是他劝儿子回来的底气。

  “要不回来跟我种地?也磨磨你的性子?”

  一个晚上没睡,把父亲的话来回琢磨,任伟下定了返乡的决心。“怕什么,种地就种地。”任伟心里想着,说不定我比你干得还好!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到公司交了辞职申请,办妥手续后背着自己的电脑和几件换洗衣服就回了家。

  有些亲戚和邻居不太理解,“读了十几年书,好不容易走到大城市了,这下又一头扎回农村了,干着我们干了一辈子的事情,你读这大学有啥意思?”

  听到类似这样的话,任伟只能笑笑:那我就用事实让你们看看,我读这大学有没有意思。

  一轮比试

  “按我的方法种地产量就是高”

  种地要等开春,学习不用等。买了书,从北京背回来的电脑帮了任伟大忙,在北京工作时的程序、代码换成了讲授农技知识的视频。学了几个月,等到开春真的要种地了,任伟才发现,自己和父亲之间的分歧不少。

  任勇是“老把式”,一直认为庄稼要长得好,就得舍得投入,水和肥跟上了,产量肯定不会低。任伟通过这几个月的学习,即便还没实践过,却也知道“适量”的道理,“不同的作物需求肯定是不同的,浇水、施肥的时机和量都要根据作物情况精准掌握。”

  “那你看着办,我不管了!”争执的次数多了,父子俩谈不拢的时候常常互相赌气撂挑子。

  “那不然我们一人管一片,按自己的方法来,最后看结果。”任伟想,还是得让父亲看到效果再说。

  虽然铁了心要干出点成绩证明自己,但任伟完全没有实践经验,只知道要适量,至于这个量怎么才算适度,真是两眼一抹黑。听说兵团种植水平高,任伟一有时间就跑到附近团场,在地里一边看一边聊一边学,“人家干活你勤快点去搭把手,聊起来了问啥都教给你。”

  一边学,一边试,再遇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记在小本子上,抽时间跑到县里找农业技术员,挨个请教。实在搞不懂的,干脆把技术员请到地里来现场指导。

  在地里晒了一个夏天,任伟用结果证明了自己:每亩地成本比父亲低近100元,但棉花产量高了30多公斤,“第一年还在摸索,产量提高虽然没有那么明显,但也能说明,按我的方法种地产量就是高。”

  一轮比试下来,任勇服气了:老传统还是比不上科学种植!从此放心地把地交给了儿子。父子俩拿出积蓄,又贷了款,通过土地流转,把周边上万亩地都集中到一起,从村里和附近团场找了二十几个愿意种地的农户以劳动力入股。

  “以前自己的地加上承包的,也有100亩,可是分了七八块,没法成事儿!”参与合作的农户刘建勇眼下管理着500多亩地,连成一片,机器好进地,管理也方便。

  多点开花

  “把我学到的技术分享出去,一起发展”

  上万亩地要用农资,成本可不低,“要不咱开个农资店?节省成本不说,借着配送农资能跟别人多交流学习,把我学到的技术分享出去,一起发展。”任伟和父亲说了自己的想法,这次任勇一点没异议,还拿出积蓄表示支持。

  2018年5月,任伟拿到一笔创业资金,又贷了款,加上父亲的支持,农资店开业了。借着配送农资,任伟主动跑到别人的地里交流经验。

  “魏叔,你地里的葫芦授粉有点问题,长了不少畸形的,这里头不长籽儿,你这两天得抓紧摘掉。”路过魏忠建的地,任伟发现他种的打籽葫芦有点不对头,便打电话提醒他尽快处理。

  在种葫芦这事上,任伟吃过亏:第一年也发现了畸形葫芦,但没过几天就长得跟正常的没什么差别了,他没当回事,结果产量低于预期。第二年,他多了个心眼儿,发现畸形葫芦后打开一看里面是空的。这可怎么办?任伟找农技员、上网查资料,熬夜找办法:摘掉畸形的,省下养分能再开花结新的葫芦。

  “好好好!”虽然嘴里答应着,魏忠建心里可没当回事:年轻娃娃懂个啥!外表不好看就不长籽儿了?

  第二天再次路过地里时,发现魏忠建压根儿没动,任伟急了。打电话硬是把他拉到了地里,现场摘了几个畸形的葫芦,打开一看,里面果然都没籽。魏忠建这才重视起来,花了两天时间把畸形葫芦都摘了,当年的产量比往年高了不少。

  “还是年轻人懂科技,这几年种地轻松不说,产量还高。”刘建勇等二十几个农户跟着任伟一起边干边学,棉花种植从以前的亩产300多公斤提高到了400多公斤。而把土地流转出去的农民,农忙时节到地里帮忙,又添一份收入。

  “农村遍地都是知识,也只有知识才能让种地更加科学化,让农村发展得更好。”任伟说,“我现在更加认为,年轻人回村大有可为,农业真的是一个有奔头的产业,我准备扎根在农村,脚踏实地服务好三农!”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