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凡农村娃到乡村振兴“领路人”
时间: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文/程一凡 唐瑛 何方 字号:【

  五一前夕,笔者来到四川省大竹县清河镇,走访了全国优秀农民工李丙见。今年1月6日,全国优秀农民工和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四川省51名个人、4个集体受到表彰,其中就有清河镇快活福达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李丙见。

  刚一下车,李丙见就从消毒室里走出来迎接。远远看去,他个子不高,皮肤黝黑,笑容腼腆。当坐下来问起他创业的经历,李丙见慢慢收起了笑容,眼神深邃,讲起了他的创业故事。

  辍学务农,村里娃憧憬外面的世界

  1979年,李丙见出生在四川省大竹县蒲包乡前进村,家里有兄妹5个,一家子务农收入仅够解决温饱问题。父母东拼西凑勉强供李丙见上完初中,1995年7月,初中毕业的他接过了父辈的锄头。三年的农耕生活,使刚走出校园的李丙见,失去了年轻人的朝气和活力,有时他会一整天坐在田坎上发呆。那时的他就认识到,靠着自家这一亩三分田,根本无法改变一家人经济困窘的现状。

  90年代初,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同村的伙伴们相继外出务工,每月给家里寄来丰厚的收入。从未走出过大山的李丙见,心里有了外出务工的想法。怀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他给家里人说出了自己的打算。没想到父母却说:“你个子这么小,到外面去能干什么?别人欺负你怎么办?你还是死了这条心吧!”父母这样数落自己,李丙见却更加坚定了要走出去的想法,他暗暗较劲,自己过苦日子也就算了,一定不能让下一代也过这样的日子。

  辗转奔波,打工人与养殖业结下不解之缘

  1998年,李丙见带着一套随身的衣服,踏上了打工之旅。第一站,他来到了毗邻大竹县的渠县。初到渠县,人生地不熟的他搬过砖头、扛过水泥袋、捡过矿泉水瓶、住过桥洞。他省吃俭用,一日三餐靠馒头解决,口渴了都舍不得买一瓶水喝。皇天不负苦心人,一次机缘巧合,李丙见进入了渠县盐厂造纸车间。他从最底层做起,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成了车间里的班长。

  打工生涯,光阴似箭。一晃李丙见已是30多岁,成了两个孩子的爹。在临近区县的打工经历经始终没有磨灭他到更远的地方闯荡的想法。“出去闯闯,人生会不会不一样?”在与妻子商量后,李丙见下定决心去外省闯闯看。

  2012年3月,李丙见跟随同乡来到了福建,在青禾养殖专业合作社找了份工作。到了福建的他震惊于沿海地区的繁荣和发达,当时他就琢磨:“自己能不能也像沿海城市的人一样过上好日子?”他暗自下了决心,再苦再累都要好好干,学好养殖技术作为自己的一技之长。

  在合作社,他从饲料的搭配、防疫、消毒、规范管理学起,认真记录养殖的全过程。随着养殖经验的积累,李丙见一步步做到了合作社主管的位置,收入也逐渐丰厚起来,他也越来越喜欢这份工作了。

  返乡创业,农民工成长为乡村振兴“领路人”

  随着年龄增长,李丙见泛起了思乡情绪,浓浓的乡愁使他萌生了回乡创业的念头。2017年春节,回乡过年的李丙见听说了同乡刘文君准备回乡建规模化蛋鸡养殖基地,深知蛋鸡养殖的大好前景的李丙见兴奋了。在与家人商量后,他毅然拿出多年的积蓄,并向亲戚朋友筹集资金共300多万元参与合作社的筹建。

  要建规模化蛋鸡养殖基地,选址成了合作社面临的第一道坎。现代化的标准蛋鸡养殖场占地面积大,李丙见和创业伙伴们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在大竹县的乡镇进行选址,情况都不理想。在他们就要放弃的时候,清河镇党委政府了解到他们的困境,立即召开党委会,协调相关部门,很快找到了100余亩适合现代化标准养殖的地方,为合作社成立解决了选址难题。

  刚刚解决了选址问题,流转土地又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难题。老式养殖方式带来的污染使村民谈之色变,忙碌了两个月,合作社也没有签下一份土地流转合同。这个时候,又是当地党委政府站了出来,组织召开村民大会,把现代化养殖场设计方案给村民做了详细的讲解,又让专业技术人员解答村民的疑问。经过几次村民大会,终于打消了村民们的担心和顾虑。2017年4月,合作社成功流转土地80多亩,完成了土地流转合同的签订。

  2017年 5月,大竹县清河镇快活福达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了,一切步入了正轨。正当合作社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好,生意越来越红火的时候,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了。全国上下,封村封路,居家隔离,仿佛一切都按上了暂停键。“饲料拉不进来,产出的鸡蛋又销不出去”李丙见寝食难安,彻夜无眠。当合作社所有的人都一筹莫展的时候,县农民工服务中心得知了消息找到了他们,通过积极沟通协调,解决了饲料运输及鸡蛋销路的问题。这一次的经历让李丙见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党委政府对农民工创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他干事的信心也更足了。

  通过多年发展,如今合作社已实现总投资3000多万元,建成蛋鸡舍5栋,蛋鸡存栏13万羽,年产鸡蛋2300吨,年产有机肥2500吨,年销售额达2500余万元,为周边100余人次提供就业岗位。昔日的一帮“农村娃”“打工人”成为了当地乡村振兴的“领路人”。

  回想这一路走来吃过的苦,李丙见很感慨:“感谢党和政府的扶持!回到家乡发展,能干事创业也能照顾家庭,不再在外奔波了,还能跟乡亲们一起做事,很开心,也很有成就感。”他说,“我一个农村娃能被评为全国优秀农民工,是做梦都没想过的事。获得如此高的荣誉,唯有以后更加努力,带动村民共同致富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才对得起这份荣誉。”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