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黑茶 愈久弥香
时间: 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中国农村网 作者:文/彭超 陈辉球 字号:【

  湖南安化茶早在唐代就有历史文献记载入选为贡茶,安化黑茶于明朝万历二十三年定为官茶,是中国西北边民化腻消食的“生命之饮”,是民族团结之茶。近年来,通过在内销市场发力,安化黑茶已逐渐成为许多都市人群的“座上宾”。2019年,湖南安化黑茶文化系统入选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安化黑茶,千年传承

  安化位于湘中偏北,资水中游,古称梅山,是梅山文化的发源地,地处北纬28°,境内万山重叠,云雾缭绕,是优质茶的黄金产地。安化黑茶起源于历史长河中茶农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也孕育了独特的安化黑茶文化系统。

  据史料记载,安化产茶最早可追溯到唐朝,唐代杨晔《膳夫经手录》中“渠江薄片”和“湖南紫笋”茶。五代时期,毛文锡《茶谱》再次记载了“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和潭州铁色茶“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也有专家推断,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茶叶可能来自安化,安化产茶历史可追溯到2300多年前。

  宋神宗熙宁五年,安化因茶置县,取“归安德化”之义,隶属潭州。“当北宋启疆之初,茶犹力而求诸野。山崖水畔,不种自生”。“崖谷间生殖无几,唯茶甲诸州县”。

  明洪武二十四年安化芽茶成为朝廷贡茶;明万历二十三年,安化黑茶以其独特品质取代川茶占领西北边销茶市场,成为运销西北实施“茶马互市”的官茶,以“陕引”和“甘引”的引包形式运销西北。1644年前后,来安化采购“甘引”的茶行开始将安化黑毛茶引包运至陕西泾阳,委托当地茶坊加工成“茯砖”(当时称“泾阳砖”)。从此,陕、晋、甘、赣、鄂、粤、湘等地茶商,每年齐聚资江沿岸设行收购、加工、运输、销售茶叶数百万斤,资江两岸逐步形成了马辔市、黄沙坪、唐家观、江南、小淹、苞芷园等多处古茶市。

  清代以来,晋、陕、甘等地茶商与安化茶人共同开辟了以安化为起点至中俄边境恰克图的“万里茶路”,这是一条纵贯中国、连接欧亚,可与“丝绸之路”媲美的国际商贸大道。晋、陕、甘等地茶商相继来安化兴办茶庄、茶号、茶行,一时商贾云集,最盛时,资江沿岸的小淹、江南、唐家观、黄沙坪、酉州、东坪等集镇中茶行、茶号多达417家,晋商茶号达97家,呈现出“茶市斯为最,人烟两岸稠”的繁华景象,造就了大德诚、长裕川、大盛魁、大玉川、巨盛永、宏源川、兴隆茂等一代茶商巨贾,从古至今,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极大地促进了安化经济社会发展。

  安化黑茶历经千年沧桑,从历史中走来,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业文化。那些留下来的茶作坊、钱庄、客栈、会馆、码头见证了盛极一时茶叶市场的繁荣景象;古茶亭、风雨桥、排帮、古道、踩茶号子等记录了先民们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忙碌身影;禁碑、罚碑、茶碑等是先辈们惩恶扬善、宣张正义的传承印记;流传的古老工艺更是凝结着无数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这些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完善生产系统的同时,也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需求,是社会稳定、人民精神富足的原动力。

  神秘黑茶,健康共享

  在长期的实践中,安化茶人摸索出一套能够保持茶叶原生态品质的栽培管理技术,同时形成了独特而成熟的加工工艺。安化黑茶为后发酵茶,以安化云台大叶种、槠叶齐等优良茶树品种的鲜叶为原料,经摊放、杀青、初揉、渥堆、复揉、干燥等工序加工成黑毛茶,再经精制加工而成安化黑茶成品。近年来,安化黑茶在众多茶类方阵中独树一帜,异军突起。

  安化黑茶之所以能凸显于世界名茶之林,与其独特的调理功效密不可分。安化黑茶自古以来就在我国西部边疆地区享有盛名,是茶马古道最大宗的消费品。西北牧民长期以牛肉、羊肉、奶酪等高脂高热食物为主食,通常,这种饮食结构会导致各种“富贵病”的发生,但边疆牧民却很少得这种疾病。后经考证发现,边疆牧民常年饮用安化黑茶,有效地抑制人体肥胖和提高免疫力。安化黑茶对于常年食用青稞、牛羊肉的边区牧民而言,具有消食化腻、解青稞之热等特殊功效,因而成为“夷人不可一日无茶以生,旦暮不可暂缺”的生命之饮,有“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

  《本草纲目拾遗》卷六木部记载:“安化茶出湖南,粗梗大叶,须以水煎,或滚汤冲入壶内,再以火温之,始出味,其色浓黑,味苦中带甘,食之清神和胃。性湿,味苦微甘,下膈气, 消滞,去寒。”

  近年来,全国著名茶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仲华以及国内外大量学者对安化黑茶功能进行了系统地深入研究,从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到动物试验、临床研究,全面验证了安化黑茶降脂减肥、调理肠胃等功能。

  开发保护,异军突起

  近年来,在国家、省、市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心下,安化县委、县政府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保持定力,举全县之力来打造安化黑茶,十年磨一剑,安化黑茶已从一个产品上升到一个产业,成为脱贫攻坚和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占据了千亿湘茶的“半壁江山”,安化黑茶已经崛起,创造了安化奇迹,形成了安化现象。

  2019年,全县茶园面积达36万亩,茶业加工企业达160多家,实现茶业产量9万吨,税收2亿元。安化黑茶已完成在全国大中型城市布局,在国内知名茶叶市场的占比明显上升,有品牌形象店4万多家,国内首个安化黑茶产业离岸孵化中心在长沙市运营,产品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销、个性化定制、众筹、“互联网+”等新型营销模式不断涌现并日趋成熟。

  “安化黑茶”先后荣获湖南十大农业品牌、湖南十大名茶、中国十大茶业区域公用品牌、中国茶业品牌影响力全国十强县、中国茶叶区域公共品牌十强,安化连续十二年跻身全国重点产茶县前十强。

  创新、质量持续提升。为提高安化黑茶的科研含量,提升安化黑茶核心竞争力,安化县人民政府聘请刘仲华院士担任产业发展首席科学家,成立安化黑茶学校、安化黑茶研究院等科教机构,培养专门人才,利用劳动技校、农广校等开展茶艺师、评茶师、制茶师等专业培训,科研机构研发能力进一步增强。“安化黑茶”已先后参与组织制订了8项国家标准、17个地方标准,打造了安化黑茶从种植、加工、生产、冲泡等涵盖一二三产业的标准规范,为安化黑茶质量保驾护航。金花、桑叶黑茶等有效成分提取与应用等新技术,速溶茶、黑茶饮料、茶美容日化等新产品不断涌现,进入寻常百姓家,产品附加值持续提高,为安化黑茶长远发展提供十分重要的战略支撑。

  茶旅文康融合跨界发展。2018年1月,我国首部黑茶类地方性法规——《益阳市安化黑茶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实施,为保护安化黑茶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安化黑茶文化,促进安化黑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依据。现已全面启动古茶市、茶亭、茶碑、风雨廊桥等茶文化遗存和文物的普查工作,白沙溪茶厂、安化茶厂、永锡桥等茶文化遗迹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修缮。城镇建设充分融入茶文化元素,中国黑茶博物馆、黄沙坪古茶市、陶澍文化广场、盛世茶都黑茶大市场、云上茶旅文化园、梅山文化生态园等重点项目全面建成,形成了良好的茶文化发展氛围。2020年,制定并出台了《安化黑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全力打造以“美茶颜、品茶点、走茶道、游茶园、食茶宴、赏茶戏、宿茶庄、忆茶事”为主题的“安化24小时健康茶生活”。

  产业扶贫无缝对接。安化县委、县政府致力于以建设畅通、宜游、秀美、富裕新安化为主要内容的战略,积极探索产业发展与扶贫工作的结合点。近三年来,安化县共实施茶产业扶贫项目27个,其他涉茶项目60多个,全县15万贫困人口中有9.6万人因茶脱贫,诸多茶企积极参与产业扶贫,实现了全产业链与精准扶贫的无缝对接,进一步强化和巩固了产业扶贫成效,确保了安化县于2019年如期摘帽。做大做强黑茶产业已成为精准扶贫的有效抓手,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每每冲起一杯安化黑茶,茶块在沸水的冲击上下翻腾、逐渐舒展,我仿佛听到了茶马古道上悠扬的马铃声,仿佛看到古老茶行里茶商纷至沓来忙碌的身影,又仿佛置身于千两茶踩制场中,粗犷的千两茶号子让人热血沸腾。闻着茶香,身心早已穿越千年,茶汤渐浓,空气中弥漫着历史的气息——愈久弥香,心醉神迷,这是时光的味道,一品千年,安化黑茶。

  (彭超,湖南安化县茶旅产业发展服务中心行业服务股副股长;陈辉球,湖南安化县茶旅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党组成员)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