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茶的起源地,也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遗产是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叶本身在农业和文化两个层面都具备突出的地位和价值,同时具备农业文化遗产的各项特征价值。无论从农业层面还是文化层面而言,茶叶在世界范围都具有重要价值。茶文化遗产兼具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及文化景观综合价值,是重要的、较为特殊的农业文化遗产类型。茶文化遗址遗迹蕴含着丰富的经济、社会、生态和科学研究等价值,对茶文化遗址遗迹主要分布区域进行保护与开发利用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
文化遗迹及茶文化的内涵
据《中国考古学大辞典》词条注解:遗迹即遗剩之痕迹。在考古学中,遗迹是遗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指古代人类在生产、生活等社会实践中所遗留的痕迹。遗迹通常不可移动,如洞穴、城址、聚落址、居址、窑址、矿坑、道路等。遗迹具有时代性、地域性及民族性,揭示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等方面。
历史文化遗迹是传统文化的承载,保留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教育价值等)、社会价值和商品价值(主要是旅游价值),是一种文化资本。南京农业大学刘馨秋《江苏省茶文化遗产调查研究》中指出:遗址类茶文化遗产是指人工创造或自然形成的茶文化历史遗迹,属于不可重新创造的有形文化遗产。
茶文化内涵 《世界茶文化大全》中概括出:茶文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切与茶有关的文明成果和文化形态的总和。从文化遗产的角度来看,那就是人类创造的一切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侧重于茶文明成果;而从文化现象的角度来看,那就包括了当下动态存在、变化发展中的各类与茶有关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事象的总和,侧重于茶文化形态。
茶文化既包括历史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茶德、茶道等精神文化遗产,也包括时代文化形态,如生产、加工、品类、品牌、流通以及茶艺、茶礼、茶博会、茶会议等茶事活动,还包括茶文化理念、茶核心价值等思想价值观,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泛的复杂概念。
茶文化的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日益丰富,它的广延度和深刻度总是在不断地拓展,当今时代的创新发展,更赋予了茶文化新的含义。
茶遗址遗迹的分类 《世界遗产名录》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文化景观遗产”和“口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五大类。作为农业遗产中的遗址遗迹,主要体现在前三类。按照这种分类,茶文化遗址遗迹主要包括自然遗址遗迹类与自然遗迹与人文遗迹结合类。
茶文化的自然遗迹类,主要有茶马古道、古茶道、古茶山、古茶树、古茶园和宜茶井泉等六大类。自然遗迹与人文遗迹结合类,主要有古茶所、寺观、碑帖典籍、古窑址、茶史实物、文物及实物馆藏处等。
我国茶文化遗址遗迹分布情况
2019年5月至11月,通过搜集历史资料、发函调研、走访专家及实地考察等方式,对全国的茶文化遗迹遗址及其运营状况进行了调查摸底。向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包括茶叶产区和茶叶销区),发放了征集茶文化遗迹调研函,收到21个省(区、市)的信息数据反馈。
通过对调研资料进行整理、汇总、筛选,初步归纳出茶文化遗迹的市(县)有121个,茶遗迹有545处(件),其中茶马古道及古茶道27处,古茶山51处,古茶树6处,古茶园23处,宜茶井泉74处,场所175处、寺观57处、碑帖典籍52件、其他茶史实物22件,文物或实物馆藏处15处。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西、四川、云南、湖北、河南、福建、广东、广西、贵州、河北、湖南、江苏、山东、山西、陕西、重庆、浙江、台湾、北京、上海等21个省(区、市)。涵盖到江南茶区、江北茶区、西南茶区和华南茶区。遗迹数达到30个以上的省份是浙江、江西、湖北、四川、江苏、安徽、云南。
地域分布 据初步分析,我国代表性的可以传承发展茶文化的重点区域有27个,其中西南茶区5个,即云南勐海、普洱、临沧,贵州湄潭,四川雅安;江南茶区17个,即浙江杭州、宁波、绍兴、台州,安徽祁门、黄山,江西九江、浮梁、婺源,湖南益阳、岳阳,湖北恩施、宜昌,江苏苏州、无锡、南京、扬州;华南茶区5个,即福建武夷山、福安、安溪,广东潮州,广西梧州。
历史时期分布 茶“闻于鲁周公,发乎神农氏”(陆羽《茶经》)。在本次调查中,有明确朝代归属的有347处,有待考证的198处。其历史朝代包括商、战国、秦、汉、三国、晋、隋、唐、宋、辽、金、元、明、清、民国及当代。
由于调查时间、经费、地域等原因,海南、西藏、甘肃等省没有开展调查,已开展的调查也是初步的、不完整的,还存在内容上的缺失,茶文化遗产的数量实际上远不止这些。
典型茶文化遗址遗迹及相关茶文化遗产
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农业农村部认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都涉及茶文化遗产。一些茶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批准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试点,意味着茶文化遗产已跻身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之列。
自2006年至2014年,国务院先后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绿茶、黑茶、红茶、白茶、花茶、普洱茶、乌龙茶以及茶点的传统制作技艺非遗项目共有29项,目前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制茶技艺共有七项,种类包括绿茶、白茶、黑茶、普洱茶和乌龙茶。
我国有20个省(区、市)1000多个县(市)产茶。根据地域、气候、茶树生长及茶类情况划分为四大茶区“江北茶区、江南茶区、西南茶区、华南茶区”。典型茶文化遗迹及茶文化遗产主要分布于西部与南部茶区,下面按区域来进行介绍。
西南茶区茶文化遗迹及茶文化遗产
该区位于中国的西南部,属茶树生态适宜区,是我国最古老的茶区。包括贵州、四川、重庆三省(市),云南中北部及西藏东南部。该区自然条件优越,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6.5℃以上,年平均降雨量在1000-1700毫米。茶树品种资源丰富,既有小乔木、灌木型品种,也有大乔木型品种。
茶类众多,有红茶、绿茶、黄茶、黑茶、花茶等,也是边销茶的主产地。主要名茶有蒙顶黄芽、都匀毛尖、普洱茶、下关沱茶、竹叶青、成都茉莉花茶等。茶文化遗址遗迹的主要分布区域有5个,包括云南勐海、普洱、临沧,四川雅安,贵州湄潭。该区典型茶文化遗址遗迹有茶马古道、古茶园、古茶树、古茶所等。
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唐宋以来历元明清至近现代,中国西部连接内地的重要商贸经济通道。唐宋时期,用“川滇之茶”换“西藏马匹”,成为朝廷的重要政策。据记载,唐玄宗(公元682—716年)时期,始以茶同少数民族换马,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载:“饮茶……始自中地,流于塞外,经年回纥人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说的就是这件事。
茶马古道主要由川甘青道、川藏道、川滇道、滇藏道、甘青藏道五条主干道和众多的支干道、支道、连接小道构成, 是一个庞大的综合性道路网络系统。广义上它以云南、四川、西藏为中心,覆盖了周边的湖南、贵州、广西、甘肃、陕西、宁夏等省区,还进一步向外延伸到了缅甸、印度、老挝、泰国等东南亚、南亚国家和地区。
茶马古道沿线至今仍保存着丰富的文物遗存, 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和复杂多样的自然生态系统。途径云南的茶马古道,主要是从西双版纳、普洱出发,经大理、丽江、中甸、德钦进入西藏的邦达、察隅、林芝、拉萨等地,然后分道进入尼泊尔、印度。
这条古道沿途道路艰险,蜿蜒于崇山峻岭之中,茶叶运输全靠人背马驮。特别是滇西北路段的勐腊、永平、保山之间,仍保留着当年运茶马帮通行的博南古道。在沿途坚硬的青石道上,留有马帮通过的一连串深深的马蹄印痕。其地有“马蹄凿岩留石窝”之说,正是对这一历史的写照。勐腊,在傣语中为产茶的地方,是滇茶最主要、也是最早的产地,也留下不少茶马古道的遗迹。
茶马古道是民族文化走廊,它连接了沿途各民族之间的友谊,加强了汉藏民族的交流,使得人类文明在这条道路上融和、荟萃,古老的川藏茶马古道是民族之间跨地域、跨时空的纽带。它是历史文化研究的瑰宝,在古老的茶马古道上,人们在日常生活习俗、生活用具、建筑及文字记载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印记,这对于历史文化研究、民族文化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世界上罕见的风景秀美旅游线路。
从四川盆地的边缘一直延伸到世界上地形最复杂、最险峻的高山峡谷地区,其山路崎岖之险峻,当时通行之艰难实为世间罕见。而对于现代文明来说,其是一条风景秀美的旅游线路。
古茶树与古茶园 云南的西双版纳、普洱、临沧、保山等地区都有大面积的古茶树和古茶园。德宏、红河、文山等地也有古茶树分布。云南作为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不仅在普洱市思茅发现了距今3540多年前的宽叶木兰化石, 还在滇南和滇西的27个县发现古茶树, 有野生型、过渡型与栽培型的古茶树单株或群落,是茶树原产地的活见证, 也是珍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西双版纳的古茶园约80000亩,是野生型古茶树和栽培型古茶树较集中的产地之一。
世界三大“茶树” 是云南勐海县南糯山树龄为800多年的栽培型古茶树、云南澜沧县邦威村树龄为1000多年的过渡型古茶树和勐海巴达树龄为1700年的野生大茶树。云南普洱市镇源县九甲乡千家寨野生型古茶树林总面积达28747.5亩,有8个野生茶树群落。其中最大的一株,树高25.6米,基部干径1.2米以上,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茶树,称之为千家寨1号。还有一株,树高19.2米,基部干径1.02米,称之为千家寨2号。临沧秘境古茶林,是世界茶树起源的重要区域,茶树种为大理茶种。双江万亩原生野生茶树群,约80000多株原生茶树,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面积大、树龄长、海拔最高的原生古茶树林。
云南芒景、芒迈栽培型古茶树林,考证认为,这是少数民族中布朗族先民濮人驯化栽培留下来的茶树。云南凤庆县香竹箐古茶树,科考专家认为是世界上现存的最粗的大茶树,有人估计有3000多年的历史。
古茶所 临沧凤庆县鲁史古镇,早在明万历26年间在此设阿鲁司巡检,并辟街市。明清两代为顺宁府管理澜沧江以北的行辕,民国18年建鲁史镇。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游历到此,在他的《徐霞客游记》中也有关于阿鲁司的记载。鲁史古镇,东西长800米,南北长538米,总面积43万平方米,从现存的街道、保存完好的马店、驿站、古宅和经过几百年人迹马蹄打磨得斑驳光亮的石板古道,会让人回想过去商旅不断,马帮塞途的悠悠岁月。
鲁史镇位于该区东北部,澜沧江与黑惠江中间,历史上是连接巍山、下关、滇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由于鲁史地势险要,加之有黑惠江、澜沧江两个天然屏障,鲁史成为古道咽喉及商品集散地。鲁史古镇周围莽莽苍苍的森林中,生长着很多古茶树,说明鲁史不仅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集镇,也是茶叶生产销售的重要集镇。
四川省雅安市南城门遗址及雨城区茶马古道高桥段。南城门遗址位于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木城街,范围为梯步起点至南城门城楼遗址处结束,均为清代建筑遗存,主要包括梯步约200米,栏杆约100米。雨城区茶马古道高桥段位于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上里镇五家村三组场口,面积为100.7平方米,该桥修建于清乾隆十四年,又名清代立交桥。
南城门遗址是两条古道的起点,包括南城门、城墙、古道,均为清代陆续修建,在茶马古道交易中发挥了较大作用。据二普资料记载,雨城区茶马古道平水桥原桥西5米处,有建桥碑记载桥之落成始末。
重要人物
冯绍裘,茶学家、制茶与审评专家,滇红工夫茶的创始人。在创制滇红,改进宁红、祁红、湖红以及安化砖茶的品质等方面做了开拓性工作,在改变手工制茶传统,推进机械加工方面作出贡献。张石城,滇红工夫茶创制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参与筹建勐海茶厂。吕允福,西南农大茶学专业创始人。钟渭基,茶树育种专家,从四川省茶树地方品种及野生大茶树资源中,发掘推广了早白尖、南江大叶茶等一批地方良种,为四川茶叶生产与发展作出贡献。
茶叶制作技艺
2008年6月,云南省宁洱县的“普洱茶制作技艺(贡茶制作技艺)”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公布的还有勐海县的“大益茶制作技艺”。
江南茶区茶文化遗迹及茶文化遗产
该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南部,属茶树生态适宜区,为中国茶叶主产区,包括浙江、湖南、江西三省,安徽、湖北、江苏南部,广东、广西、福建中北部。该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5.5℃,年平均降雨量1000~1600毫米。茶树品种主要有灌木型品种,小乔木型也有分布。茶类有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以及各种特种名茶和花茶,是全国重点绿茶区。
主要名茶有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庐山云雾、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武夷岩茶、君山银针等。茶文化遗址遗迹的主要分布区域有17个,包括浙江杭州、宁波、绍兴、台州,安徽祁门、黄山,江西九江、浮梁、婺源,湖南益阳、岳阳,湖北恩施、宜昌,江苏苏州、无锡、南京、扬州。典型茶文化遗址遗迹有万里茶道各路段(古茶道)、古茶山(园)、古茶所等。
万里茶道各路段(古茶道) 江南茶区具有一个重要的战略位置,就是它覆盖了“万里茶道”部分重要节点城市。万里茶道起于福建武夷山下梅村,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向北延伸,穿越蒙古戈壁草原,抵达中俄边境口岸恰克图,总长约4760公里。此后继续向西延伸,横跨西伯利亚,通往莫斯科、圣彼得堡以及欧洲各国,全程约1.3万公里。
“万里茶道”亦称中俄茶叶之路,特指从17世纪后半叶起至20世纪20~30年代中国茶叶经陆路输出至俄罗斯等国的贸易路径,也是继古代丝绸之路衰落之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的国际商道。
“万里茶道”在我国8省沿线地区地理环境多样、族群文化多元,自然文化遗产丰富,在新时期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
古茶山(园) 江南茶区名山众多,名山出名茶。代表性茶山有安徽黄山、江西庐山、岳阳君山、浙江天台山、舟山普陀山、乐清雁荡山、青阳九华山、吴县洞庭山、婺源大鄣山等。
杭州龙井十八棵御茶。位于浙江杭州狮峰山的胡公庙老龙井寺(宋广福院)前。相传为清乾隆皇帝传旨所封。
天台葛仙茗圃。天台素有“江南茶源,韩日茶祖”之称,是中国乃至东亚茶人心目中的茶文化圣地。
无锡雪浪山茶园。雪浪山产茶历史可追溯至宋代,清乾隆年间,雪浪山茶被举荐入贡,一直持续至晚清。如今的雪浪山茶园属于雪浪山农业生态景观的一部分,其中仍保留着148株始于清代的贡茶树。
古茶所 北苑御焙遗址。位于福建省建瓯市东峰镇焙前村,是宋代管理北苑御焙的衙署及生产“龙团凤饼,名冠天下”贡茶的作坊所在地。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2006年5月该遗址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浙江磐安玉山古茶场。位于玉山镇马塘村茶场山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的玉山古茶场始建于宋、重修于清,被文物专家称为“中国茶文化的活化石”“国内现存最早的茶叶交易市场”。
江西铅山河口镇。万里茶道第一镇,清代茶叶对外贸易中心、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河口镇位于信江岸边,是闽、浙、皖、赣交通连接点。便捷的水陆交通使河口镇成为辐射闽、浙、皖、湘、鄂、苏、粤、川,甚至远及海外的“八省通衢”的物资集散地。现有史料表明,赣闽山区是中国红茶的发源地,茶叶因在河口集散,故名“河红茶”,是受到海外青睐的名牌产品。
余杭径山寺。位于浙江余杭、临安交界处,属天目山脉之东北峰。唐代禅宗大兴,开始把茶融入禅门清规之中,形成了一套以茶待客的仪规,后人称之为“径山茶宴”,对日本茶道产生了极大影响。
天台国清寺,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7.3万平方米。国清寺在佛教发展史和中外关系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寺周保存了大量的摩崖、碑刻、手书、佛像和法器等珍贵文物。国清寺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刹。唐贞元年间,日本高僧最澄到天台山国清寺学习天台宗义理,回国后在京都比睿山创立了佛教天台宗并带回了茶种。
重要人物 江南茶区涌现了大批茶界先驱与我国现代茶业奠基人,可谓“群星璀璨”。当代中国茶圣吴觉农,中国茶叶生物化学的创始人王泽农,中国茶树栽培学科奠基人之一、中国茶德“廉美和敬”创始人庄晚芳,我国近代高等茶学教育事业的创始人之一陈椽,茶叶科学研究先驱之一李联标,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及中国茶叶学会创建者蒋芸生、俞永明,我国茶叶农药残留研究的开创者、我国首位中国工程院茶学院士陈宗懋,我国茶学科第一任学科带头人及第一批博士生导师张堂恒、阮宇成(培养出我国第一位茶学博士)都出自这里。
另外,为中国茶业作出重要贡献的还有浙江陈观沧、陈尊诗、胡坪、王家斌、庄雪岚、刘祖生、殷鸿范、申屠杰,湖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奠基人陈兴琰,湖南农业大学陆松侯、王融初,祁门茶业改良场创始人胡浩川,祁门茶叶研究所徐楚生,安徽农学院周海龄、王镇恒,萧伟祥,尹在继,江苏省茶叶学会组建者邰大传,江苏茶学专家张志澄、中国茶史研究专家朱自振。
茶叶制作技艺 目前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制茶技艺共有七项,绿茶作为我国的首要茶类,分布最为广泛,代表有三:西湖龙井制茶技艺、恩施玉露制茶技艺和太平猴魁制茶技艺,这也符合我国绿茶产量最多、饮用最广的现状;白茶代表为福鼎白茶制茶技艺,传统而古老,是我国较早的茶叶制作方式; 黑茶为赵李桥砖茶制茶技艺,砖茶因其制作工艺较为独特,成为非遗的重点保护对象之一。西湖龙井茶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首,已有1000多年历史, 最早可追溯至唐代。2014年西湖龙井茶文化系统被列入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当地政府与非遗传承人一直以来致力于传承龙井茶制作工艺。
宜茶井泉 茶滋于水。“龙井茶虎跑水”被誉为西湖双绝。江南茶区宜茶名泉有杭州龙井泉、虎跑泉,庐山谷帘泉、招隐泉,余杭径山陆羽泉,无锡惠山泉、镇江中冷泉、扬州大明寺泉。长兴金沙泉、天台山千丈瀑布水、当阳珍珠泉、宜昌陆游泉、宜昌蛤蟆泉、安宁碧玉泉、黄山温泉、武夷通仙井等。
华南茶区茶文化遗迹及茶文化遗产
该区位于中国南部地区,属茶树生态最适宜区。包括福建省中南部、广东省中南部,广西区南部,云南省南部及海南省、台湾省。属边缘热带和南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2000毫米。
茶树品种资源非常丰富,主要有乔木型,小乔木和灌木型,以大叶种为主,中小叶种也有分布。是乌龙茶、普洱茶主产地,也有花茶、红茶和绿茶。主要名茶有安溪铁观音、凤凰单枞、台湾冻顶乌龙、英德红茶、六堡茶等。茶文化遗址遗迹的主要分布区域包括福建武夷山、福安、安溪,广东潮州,广西梧州。典型茶文化遗址遗迹及茶文化遗产有古茶山(园)、宜茶井泉等。
古茶山(园) 广东潮安凤凰山、乌岽山,乌岽山宋种古茶树。凤凰山为中国著名产茶区之一,有900多年的茶树栽培历史,是乌龙茶的发源地之一,现存3000多株200~600多年茶龄的古茶树,其中以乌岽村附近有600年树龄的单丛宋种最为著名,被中外专家认定为目前世界上数量最多、罕见多香型、多品种、栽培型珍稀茶树资源,是我国独有的栽培型古茶树群落。
福鼎绿雪芽产地太姥山茶园。太姥山是福鼎白茶的发源地,也是核心产区,有很多生态茶园。这里海拔较高,雨水充沛,常年云雾缭绕,十分适合福鼎大毫茶茶树生长。
武夷山御茶园。位于福建武夷山九曲溪的四曲溪畔,是元、明两代官府督制贡茶的地方。原址尚存通仙井、喊山台等古迹。
古茶所 广西梧州茶船古道合口码头。位于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六堡生态文化旅游区。合口码头是“茶船古道”重要起点,是六堡茶文化旅游的必选景点。自开发以来,每年接待游客约110万人次;每逢重要节庆活动,更有组织六堡镇茶农在码头现场演绎“茶船古道”运茶情景,重现昔日辉煌。
福安坦洋古茶村。始于清代,现保留丰泰隆茶庄工场旧址(横楼)、土炮楼、真武桥(茶青交易点)、古村落建筑等,正在开发中,运营情况良好。
重要人物 该区重要人物有张天福,创办福建省第一所茶校和第一个茶业改良场,对福建省茶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罗溥鍒,首先发现乐昌白毛茶,为华南地区发展红碎茶和推广良种奠定基础。庄任,对福建白茶和茉莉花茶有系统研究。林心炯,为福建培养了一大批茶学专业人才。莫强,创建华南农业大学茶叶专业,培养了大批茶叶技术人才,创办《广东茶叶》刊物。陈国本,研究出红茶品种早期鉴定分段选择法,为茶树育种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茶叶制作技艺 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申遗成功,成为我国第一个以制茶技艺为核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8年,铁观音制茶技艺列入国家非遗项目。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