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展富民乡村产业
时间: 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中国农村网 作者:文/乔金亮 字号:【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富民乡村产业。这是富民乡村产业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那么,什么是富民乡村产业?为何要发展富民乡村产业?如何发展富民乡村产业?笔者采访了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司长曾衍德。

  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根基在富民乡村产业发展。曾衍德说,没有产业的兴旺,就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乡村就会成为“空心村”,乡镇就会唱“空城计”,乡村振兴就是“空中楼阁”。现在,一些乡村之所以凋敝,根本原因就是产业没发展起来,特别是二三产业没有发展起来。没有二三产业的发展就吸引不了资源要素,就难以聚集人气财气,难以改变乡村落后的局面,这样的乡村必然走向凋敝。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空间在富民乡村产业发展。小康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看农民的钱包鼓不鼓。现在看,一产增收的空间是有限的,潜力在二三产业,也是乡村产业的重点。现在,很多农民围绕种养生产打转转,很难接近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目前,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第一产业经营净收入大体相当农民工月平均工资。因此,要通过发展乡村二三产业,构建联农带农机制,多渠道多环节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笑脸多起来。

  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动能在富民乡村产业发展。现在,很多乡村产业,一直停留在整个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底端,难以提升综合效益。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7%左右;而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5万亿元,休闲旅游营业收入0.85万亿元,加起来之后在县域生产总值中的占比明显提升。因此,发展富民乡村产业,要促进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联、三产连前端,同时要有跨界融合的思维,越过农业的界面与现代要素交叉重组,走出一条创新发展之路。

  “当前,富民乡村产业面临着难得的机遇。” 曾衍德说,一是巨量的资源要素。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步伐,城乡资源要素流动渠道更加畅通,乡村设施条件改善,土地、资金、人才、产品等资源要素将向乡村汇聚,广阔农村将是充满活力的新天地。二是巨量的市场需求。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达到1万美元,恩格尔系数下降到27.7%,城乡居民已由过去的吃饱穿暖转向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需求,将产生强大的市场拉动力。三是巨量的功能价值。农业从单纯衣食功能向多功能转化,乡村从单纯农民居住向农民市民居住转变,农民从单纯卖农产品向更多“卖过程”“卖风情”转变,乡村将成为人们更加向往的幸福地。四是巨量的创造空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吸引一大批返乡下乡在乡人员在农业内外、生产两端和城乡两头创新创业,形成新的农村创新创业热潮。

  曾衍德认为,把富民乡村产业发展置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大局之中,推动政策、项目和措施落地,突出“五个重点”。

  ——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富民乡村产业发展。一个是扩大规模。今年要加强对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监测,按照“退一补一”原则,递补成长性好的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同时,引导地方培育龙头企业队伍,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格局,形成乡村产业“新雁阵”。另一个是提升质量。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原料生产基地,引导加工产能重心下沉,扶持一批龙头企业牵头、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搭建平台载体推动富民乡村产业发展。推进政策集成、要素集聚、功能集合、企业集中,建设产业集聚区。引导地方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加工园,打造一批年产值超10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园,构筑乡村产业“新高地”。今年,要建设一批基础条件好、主导产业突出、带动效果显著的产业强镇,培育乡村产业“增长极”。

  ——发掘特色资源促动富民乡村产业发展。今年,支持建成一批产值超过100亿元的省域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引导地方发展小而精、精而美的乡土特色产业。打造一批10亿级的特色产业乡(镇)和1亿级的特色产业村。培育乡土特色品牌。创响一批“乡字号”“土字号”品牌,发布一批骨架小、专精尖的乡村特色产品、能工巧匠名录,推介一批特色产品品牌。

  ——做精休闲农业拉动富民乡村产业发展。建设一批资源独特、环境优良、设施完备、业态丰富的休闲农业示范县。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乡村民宿、农耕体验、康养基地等。推介一批“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美丽休闲乡村、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

  ——促进农村创新创业驱动富民乡村产业发展。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引进一批科技人员和社会资本入乡创业,培育一批农民工、大学生和退役军人返乡创业,发掘一批“田秀才”“土专家”和“能工巧匠”在乡创业。

  (来源:《经济日报》)

  栏目指导单位: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