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典范”。
16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花了4天时间到嘉兴蹲点调研,对嘉兴提出了这一要求。由此,嘉兴市勇于探索实践并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先行之地。近年来,伴随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嘉兴市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依托良好的农业基础,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进而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实现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顺势而为,“农一代”带“农二代”逐梦田野
“别人种500亩地至少需要一家几口人,忙来忙去累得要死不说,一年到头挣不了多少钱。这500亩地放我这里也就是增加一个人力的成本,其他的全靠机械。”绿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强根,谈起对现代农业的感觉,顿时信心十足,“我的梦想就是带领这群年轻人,打造一支现代农业的机械化部队,打拼出乡村产业振兴的新时代。”
37台烘干机,7台大中型拖拉机,8台联合收割机,8台遥控植保飞机,6台插秧机及数套穴播机、施肥机……陈强根的底气来源于此。多年来,在南湖区余新镇,陈强根的这支机械化部队让这里的现代农业充满遐想。
二十多年前,陈强根在余新的养殖行业颇有成绩。从2008年承包下57亩地开始,“一季水稻,一季毛豆”,陈强根试水农业种植。一年后,伴随着当地土地流转改革,他正式将产业中心转向种植业,进而扩包了650亩地;两年后,他拆掉了最后一处养殖场,并随后成立了绿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2011年,陈强根遇到了投身农业以来的最大一场危机。800多亩小麦在收割季连续遭遇雨天,50多天的降雨让他无法按期收割。“那时纯粹是靠天吃饭。没有仓库,也没有烘干设备,即使收割上来的小麦也已受潮。最后收的两三百亩,我们只好铺到高速路边晒,因为不出太阳,全部烂在了路边。大部分小麦由于泡在雨水里太久长了芽。”陈强根说,“当时我就想,一定要建起自己的烘干中心!”
在嘉兴附近寸土寸金的地方,要建起一处集烘干、存储等功能的场所,需要审批设施用地,这对陈强根来说谈何容易。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想法与当时南湖区“健全发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扶持政策不谋而合: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形成重点环节覆盖面不断扩展,打造翻耕、育秧、机插、收割、烘干、存储一条龙的社会化服务链。
从审批到动工,建厂房,进设备,出奇的顺利。经过三期建设,一所谷物烘干中心拔地而起。陈强根介绍,凭借着37台烘干机,目前该中心单批烘干能力近500吨,除了负责自家的稻、麦,还能兼顾嘉兴周边县区的种粮大户的业务。
“作为一个‘农二代’,也许我的起点比别的新农人更顺利。”曾经在三尺讲台上教书育人的陈建丽,在父亲陈强根的支持下,逐渐对农业产生兴趣并投身其中。2013年,以其名字命名的建丽农场成立。为了不让父亲失望,陈建丽戴上遮阳帽,扎进田间学习农作物种植,一下地便是一整天。刚入行时,陈建丽不懂稻米品种,不懂施肥技术,甚至一度觉得,又累又苦的农业并不适合她。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陈建丽慢慢改变了原本的想法:“新农人”这个身份“很酷”。如今,她不但对农作物生长习性了如指掌,而且还能在农作物生长、收获的不同阶段指挥农场内的各种大型设备协同作业。“现在的年轻人很幸运,想法也不一样,会利用新技术,跟我们当年种田完全不同。”陈强根很为女儿骄傲。
女儿负责统筹经营,女婿负责无人机植保,外甥负责机械收割、插播,多年来,在陈强根的影响下,家族里的不少年轻人也纷纷投身现代农业。如今,绿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种植规模更是达到了19000亩地。
多年来,陈强根有一个“风吹不走,雷打不动”的生活习惯,每天无论多忙,都要到田里走一圈,看看苗势有什么问题。“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自然对农业感兴趣。现在政策这么好,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要穿西装打领带体面地务农。这样,将来解决谁来种田就不是问题。”陈强根说。
“坦白讲,陈强根的产业规模也好,发展势头也好,在我们当地来说,原来都不是最好的。他之所以有今天的成绩,完全是因为经营理念的不断转变,跟其他人相比,思路更能跟得上政策与形势的变化。”南湖区农业农村与水利局副局长陈军介绍,近年来,通过产业调整,有效推进生产要素配置合理化,不但降低了当地土地流转难度和成本,农民更易于接受认可,实现了农民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与千变万化市场的有效对接,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增收步伐。2019年,仅南湖区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192元,高于全省6316元。这一切,只是嘉兴乡村产业兴旺的一处缩影。
破旧立新,谋划乡村产业兴旺新格局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先行之地,在乡村振兴的大路上,嘉兴自然不甘落后。多年来,嘉兴市破除旧思维旧观念,积极谋划乡村产业兴旺的新格局。
乡村振兴,规划先行,谋定而后动。2018年,嘉兴市《关于坚定不移推进城乡一体化全面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地的意见》落地,并配套出台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农业农村产业用地保障等文件,聚焦乡村产业发展中的“用钱”“用地”“用人”三大难题——
多措并举筹钱。从2018年起,建立乡村振兴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三年内用于美丽乡村、农业产业发展等乡村振兴支农资金将翻番,同时还将加大金融支农力度,鼓励社会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全力保障用地。在县、镇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预留5%左右的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用于零星分散的农业设施和休闲旅游设施等建设项目;每年安排5%的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支持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用地。
不遗余力留人。嘉兴注重在致富带头人、乡土人才等党员中选优配强农村带头人队伍,并组织开展“农业领创人才”推荐认定工作,首批30名农业领创人才已组建农业领创人才联盟,还累计培养了农民大学生 1102人,让真正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去振兴乡村。
新作为需要新理念。近年来,嘉兴市“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采用“二产理念、三产思维”发展农业,加快“企业集中、要素集聚、产业集群”,聚力建设农业经济开发区,全市 7 个县(市、区)各建成一个农业经济开发区,总规划面积超过48.6万亩,已落实涉农投资总额49.6亿元,累计引进项目116个、合同投资170.3亿元、 实到资金29.2 亿元,落实建设用地555亩。其中平湖农业经济开发区已完成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落地建设的国际植物新品种研究院及产业化项目在全国率先实现全部品种均与发达国家同步商用,年产值可达2亿元。
随着运作机制、政策配套、要素保障等方面的不断完善,开发区正成为农业产业兴旺的新平台、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2019年,全市7个农业经济开发区涉农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近10%,其中核心区亩均产出2.25万元,超出面上产出水平的3倍,为全市农业现代化水平稳居全省第三发挥了“压舱石”作用,真正实现了让农业经济开发区真正“姓农”“兴农”。
要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离不开高科技的“加持”。近年来,嘉兴借力“云技术”,以“云助农”“云监管”“云办理”集结数字力量,为“三农”发展插上“智慧翅膀”,引领现代农业发展进入新纪元。通过搭建“云上助农”平台,为农民提供田间地头全天候专家团队,通过云监管,打造农业生产全流程闭环体系,开辟线上“云端”通道确保农业审批“不打烊”,在线谈、预约办、网上审等一系列线上服务,充分实现了农民办事不出门,在线“数据跑”。
据相关数据显示,嘉兴市通过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农家特色小吃产业、乡村休闲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年销售额千万元以上的电商专业村172个,建成农村电商服务点698 个,淘宝村、淘宝镇数量均位列全国前十;建有农产品冷库611座、冷藏(冻)车130辆、冷链物流经营主体31家;嘉兴粽子和海宁宴球入选“浙江十大农家特色小吃”名录,农家特色小吃销售额达45.75亿元;累计创建省级农家乐集聚村21个,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 2100 万人次,营业收入 15.4 亿元。
新技术铸就新业态,传统产业不能丢。多年来,嘉兴市在聚焦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同时,不断提升传统产业。在粮油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试点构建“优种+优购+优储+优加+优销”的优质粮油全产业链。通过推广5.8 万亩的稻渔共生等综合种养模式,不但实现优质优价,而且成为农业新的增长点。
“现在农村人的收入不但提高了,而且生活环境变美了。生活在这里,跟住在景区没什么区别。”嘉善县大云镇大云村,53岁的章福珍边侍弄孙子边告诉记者,几年前,大云村因为当地“飞地抱团”的中德生态产业园招商项目,村民们自愿搬迁,陆续住进了安置新房。期间,章福珍家不但得到了相应安置补偿款,11年的农村养老金也得以交纳,自己又补交了4年,现在每月能领到1900元养老金,这让她很高兴。
大云不大,区域面积只有28.7平方公里。“走在前列、作好示范”,近年来,大云镇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12年前在此视察时提出的嘱托,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全域旅游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生态优势、城乡统筹优势,如今实现年接待游客290万人次。大云的美丽蝶变,可以说是嘉兴发展美丽经济谋划乡村产业兴旺的又一处缩影。
当好示范,交一份产业兴旺的嘉兴答卷
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房相连。远望几山青黛,近看绿意盎然。
金秋十月,记者来到海盐县通元镇雪水港村的蔬菜种植基地里,十多个村民正在地里收菜。“来这里打工就是为了锻炼身体。待在家里没什么事情,在这里还能跟别人聊聊天。”70岁的张银囡老人笑着告诉记者,在这里打工每小时能挣八元钱,一天下来能挣到80元。
14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到海盐调研时提出了“三个示范”:在提高县域经济实力上当好示范、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当好示范、在党的先进性建设上当好示范。14年来,海盐县牢记总书记嘱托,不忘做好“三个示范”,在持续接力、连续发力中,推动了各项经济指标实现成倍增长,各项改革任务取得丰硕成果,对外开放呈现出新的格局,城乡统筹走在了省市前列,生态环境实现根本性好转,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向着“产业优质、环境优美、生活优雅”的江南水乡典范迈进。
从抓示范、重扶持,到搭市场、引主体,再到办节庆、树文化,海盐县以全产业链思维打造杭州湾稻虾产业基地。近年来,海盐县从种苗、生产、销售、品牌等各环节发力,以全产业链思维加快建设稻虾产业体系,近期成立了全省首个县级小龙虾交易市场,成功引进总投资达8000万元的长三角澳洲淡水龙虾育苗中心项目。今年以来,该县新增稻虾种养面积4600亩,累计发展至1.6万亩,保持全市领先。
“20年只做一件事,养好一头猪”。 浙江青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率先践行生猪全产业链模式的企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农村产业融合典型龙头企业。
据介绍,青莲食品在全国9个省市布局15个生鲜工厂,在5个省市布局18个智慧生态牧场,值得一提的是,位于海盐的青莲数智循环农业公园,以六化为引领,配备世界一流的养殖设备,实现视频点猪、智能饲喂、RFID电子耳牌及其管理、手持终端、生猪全产业链信息可溯源等数智化养殖,引领畜牧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品质肉制品的稳定供应。
“数智养殖从源头、过程、末端全程管控废气的产生与排放,采用先进的水洗、过滤、生物除臭相结合的工艺,确保达标。”青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品牌总监谬雨介绍:“生猪饲养采用低蛋白饲料,并添加黑麦草、苜蓿草等从源头降低饲料蛋白分解产生的废气;采用封闭式养殖模式,猪舍环境通过智能化环控系统控制,在出风口设置废气处理装置,使废气经过化学喷淋洗涤和生物吸收处理后达标,相比传统猪场废气直接向外排放的方式,废气得到有效控制。”
产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了才算数。多年来,在推进绿色农业发展过程中,嘉兴市始终聚焦“村强民富”,农民群众福祉得到新提升。2019年,嘉兴市制定《关于激发体制机制新活力打造农业绿色发展新高地的实施方案》,指导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56个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工作正全面有序推进,其中23个列入省级创建名单。嘉兴市通过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而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优化农民收入结构。2019年,全市农民收入保持全省首位,被列入全国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行百里者半九十。16年来,嘉兴市牢记总书记嘱托,凝心聚力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久久为功,统筹城乡发展已进入全面融合阶段,成为全国城乡融合程度最高、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市之一。如今,作为城乡一体化的先行之地的嘉兴,在“红船精神”的引领下,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交出一份无愧于时代与人民的产业兴旺的新答卷,这一切令人期待!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