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里说丰年,鱼跃人欢。9月2日,全国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提升现场会在四川省隆昌市召开。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粮增收、不与粮争地这个根本原则,发挥好提质增效方面的优势,处理好“稻”和“渔”、“粮”和“钱”、“土”和“水”、“一产”和“三产”、产业发展和科技支撑、积极推动和农民意愿等方面的关系,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规范高质量发展。
会议期间,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和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联合发布了《中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涵盖了2019年我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规模、发展特点、政策扶持、产业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发展建议四方面内容。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走出了一条“稳粮增收、生态绿色、质量安全、三产融合”的发展之路。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种养模式多样
根据《报告》,2019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3476.23万亩,同比增长14.26%。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水产品产量291.33万吨,同比增加58.01万吨,增长24.86%,产量占淡水养殖水产品产量由2018年的7.88%提高到2019年的9.67%。
在种养模式上,2019年,稻小龙虾种养、稻鱼种养、稻蟹种养、稻鳅种养、稻鳖种养、稻螺种养、稻蛙种养等7种主要种养模式面积、水产品产量总计分别为3427.96万亩、286.17万吨,占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总面积和水产品总产量的98.61%、98.57%。其中,稻小龙虾种养面积、水产品产量分别为1658.15万亩、177.25万吨,稻鱼种养模式(主要为鲤鱼)面积、水产品产量分别为1439.41万亩、85.69万吨。两种模式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总面积和水产品总产量的89.11%、90.26%,仍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从区域上看,稻小龙虾种养模式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稻鱼种养模式在全国广泛分布,同时是山区、丘陵地区开展稻渔综合种养的主要模式;稻蟹种养模式主要分布于我国三北地区以及江苏、上海、天津等沿海省份;稻鳅种养模式在全国广泛分布,其中湖北、安徽、湖南、广西、陕西5省区产量占稻鳅种养模式产量的88.24%;稻鳖种养模式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中湖北、湖南、安徽、浙江、江西5省产量占稻鳖种养模式产量的97.28%;稻螺种养模式在广西等地,仅广西的产量就占稻螺种养模式产量的92.10%。稻蛙种养模式主要分布在湖南、江西、四川、贵州等地,这4省产量占稻蛙种养模式产量的97.79%。
稳粮增效作用明显 规范发展是主基调
《报告》指出,随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稻渔综合种养在稳定水稻生产、促进粮食安全方面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一是开展种养生产的稻田水稻播种面积基本不减少、水稻单产相对稳定。根据浙江大学、湖北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对稻虾共作主产区连续多年跟踪调查,稻虾共作相比常规水稻单作的稻米产量持平或略增。
二是稻渔综合种养促进了稻田环境和土壤质量的改善。由于稻渔互促作用,稻田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普遍减少30%以上,稻田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同时,稻渔综合种养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稻田土壤部分理化性状,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等提升贫瘠土壤的肥力,促进水稻稳产。
三是农业综合效益提升激发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有效稳定了水稻播种面积。通过调查发现,通过增加水产品收益、提高稻米价格和减肥减药降低生产成本等,稻渔综合种养可实现亩均增效1500元以上,极大激发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一些抛荒撂荒田块被重新开发利用,同时很多地方充分利用冷浸田、低洼田等开展生产,反而增加了当地水稻种植面积。如湖北省将200多万亩低湖冷浸田用于发展稻虾共作,监利县、洪湖市、潜江市的水稻种植面积在近20年实现了稳步增长。
总体上看,2019年国家和各地对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仍然是以鼓励发展为主,同时,规范发展一直是产业发展的主基调。
针对当前我国规模较大、技术模式相对成熟的稻渔综合种养主导技术模式,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牵头组织编制了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系列分标准。各地也围绕本地区主要种养模式,积极开展技术模式的熟化和标准化,制定发布了一批地方标准。
加强品牌创建 促进产业融合
《报告》显示,2019年稻渔品牌不断涌现,规模化、产业化、区域化发展成为产业发展主攻方向,产业链进一步延伸,稻米和水产品加工业以及餐饮、旅游业快速发展,产业功能不断拓展,“稻渔+文化”“稻渔+旅游”等业态亮点纷呈,稻渔综合种养的融合发展水平和产业整体带动能力不断提升。
各地积极支持企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主体开展稻渔水产品和稻米品牌创建,提升稻渔产业整体影响力,全国知名品牌和具有地方特色、影响力较大的区域性品牌不断涌现。如江苏省的盱眙龙虾、洪泽湖大闸蟹,湖北省的潜江龙虾,安徽省的合肥龙虾,湖南省的南县小龙虾,江西省的清水小龙虾,辽宁省的盘锦河蟹,浙江省的德清甲鱼、鲤鱼等。湖南省郴州高山禾花鱼、湘西辰溪稻花鱼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在稻米品牌方面,各地将“绿色、生态、优质、安全”的理念融入到产品包装、设计和品牌宣传中,有效提升了稻米价格。
此外,各地结合自身区位因素和资源状况,积极推动发展适合当地的稻渔新业态经营方式,积极向二三产业延伸,实现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贵州省依托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结合“加榜梯田”等旅游资源,构建了贵州山区“稻渔+文化+旅游”综合体系;浙江省依托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将传统农耕文化保护传承和乡村旅游相结合,赋予了传统稻渔产业新的现代发展活力;辽宁省沈阳市打造“稻梦空间”“稻田画”景观独特,品稻米、赏稻画、钓河蟹,成为市民休闲观光新去处;湖北省潜江市依托稻虾种养和“潜江龙虾”品牌,创新发展“虾谷模式”,打通市、镇、村三级物流服务体系,打造线上交易平台、物流平台、线下交易中心、冷链仓储中心、配送中心,结合小龙虾繁育、种养以及农旅休闲,形成了“产业+互联网+ 流通+终端+服务”的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新业态。
产业扶贫成效显著
记者从《报告》中了解到,2019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越来越多的稻田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将稻渔综合种养作为渔业产业扶贫、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通过政策扶持引导、技术指导示范,推广稻渔综合种养,促进农渔民脱贫致富,取得了显著成效。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县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面积7.5万亩,建成稻田鱼坑1.8万个,稻渔产业覆盖当地70%以上贫困户,贫困人口每人每年因此增收1000元以上。
云南红河创建了梯田稻渔连作模式,充分利用冬闲期间梯田资源,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全年推广稻渔综合种养面积12500亩以上,更多群众因此增收。
近几年,湖南省每年新增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扶贫项目面积50万亩以上,有效带动10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如南县,2019年全县贫困户发展稻虾种养近2万亩,有效带动1.5万贫困人口脱贫,基本达到一亩稻虾助一人脱贫的效果。
在江西省环鄱阳湖区,特别是在都昌、余干、鄱阳等贫困县建成10万余亩稻虾种养核心区,区内规模效益不断提升,同时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参与脱贫攻坚,推广订单帮扶、生产托管等方式,支持贫困户加入新型渔业经营联合体,推动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与贫困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实现了贫困户与现代渔业发展有机衔接和增收持续稳定。
另外,在内蒙古兴安盟、湖南永顺、黑龙江泰来,稻渔综合种养都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报告》预计,中长期稻渔综合种养面积仍将持续稳定增加。在产业发展质量上,规范发展的重要性愈加凸显,伴随技术模式的优化熟化,标准化程度将进一步提升;伴随土地流转和新型经营主体壮大,规模化、区域化发展成为主流,产业链进一步延长,产业融合和新业态蓬勃发展,产业化发展进一步加快。
《报告》建议,应根据当前我国稻渔综合种养发展形势和要求,在科学制定产业规划和政策,构建和完善产业标准体系,强化科技支撑引领,推动产业协调、融合发展四个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和问题,保障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