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闵庆文,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生态与生物资源研究室主任、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副主委,兼任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科学咨询小组(SAG)共同主席,东亚地区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会(ERAHS)执行主席,农业农村部全球/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农遗出良品,是必然的,因为农业文化遗产地满足了生产优良农产品的三个基本条件,即良好的品种、良好的技术和良好的环境。
良品传农遗,也是必然的,因为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优良农产品除了具备一般农产品所具有的食材、食物、原材料等显性功能外,还有两个重要功能,那就是对于农业文化遗产品种资源、耕作技术和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农业文化遗产品牌的传播。
先看优良农产品的农业文化遗产传承功能。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已经成为时下的流行语,也成为了文化遗产保护者们的共识,“活起来”的目的就是要更好地传承下去,而不是简单地保护起来。
但不同的文化遗产其现存状态不同,自然就需要不同的“活起来”的方法。那些被珍藏在博物馆中的文化遗产,多属于可移动性文物,可以通过展览展示以及文创产品开发等手段“活起来”;那些因为时过境迁而失去其原有功能但依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同样可以通过展览展示、文创产品开发和文化公园建设等方式“活起来”;那些同样因为时代变化逐步淡出人们生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可以通过传习活动、文创产品开发等方式“活起来”并传下去,不至于仅留存在文字或音像里。
但有些遗产则不然,虽然因为科技进步、生活水平提高等造成了一些影响,但依然保持着原有的功能,而且最重要的是,如果没有其原有的功能,甚至就没有了保护的价值和意义。这一类遗产中,农业文化遗产可能最为典型。因为农业文化遗产与一般意义上的物质性或非物质性文化遗产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其最本初功能、也是其最基本功能的生产性活动依然延续着。可以说,农业文化遗产本身就是“活态性”遗产,对于这一类遗产,关键不是重新“活起来”而是继续“活下去”。
这是一类新的遗产类型,需要探索新的保护范式。博物馆、影像志、传承人、修旧如旧等措施可能难以奏效,发挥生态、文化、景观资源优势开发多种旅游产品实现农业功能拓展虽有一定作用,但也存在着因过度景区化、弱化农业生产而造成遗产“开发性破坏”的风险。
要保护、传承好农业文化遗产,关键是要保护、传承好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中的本土物种、传统技术、乡村文化、田园景观,也就是整体保护。而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优良农产品正是这些要素的综合体现,富集了系统性农业文化遗产最重要生物基因、技术基因和文化基因,堪称“有文化内涵的生态农产品”。可以这样说,传承农业文化遗产就是要持续生产出“有文化内涵的生态农产品”。
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的,他们也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对于消费者,优良农产品起到的则是农业文化遗产品牌的传播功能。
人们对于食物消费的理解,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吃得饱(数量需求)、吃得好(口味需求)、吃得健康(营养需求)、吃得有文化(精神需求)。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不仅开始关注农产品与食品的绿色与有机认证等产品安全特征,还开始关注道地食材、原产地、地理标志等生产地域特征。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农产品带给消费者的恰是上述特征的综合。
每个农业文化遗产都有突出的农产品,有万年贡米、哈尼梯田红米、从江香禾、新晃侗藏红米、桓仁京租稻、天津小站稻、琼中山兰稻、宁安响水稻、海淀京西稻、房山御塘贡米、子腊贡米、五官屯贡米、广南八宝米等;有敖汉小米、化石戈小米、美姑苦荞等;有普洱古茶、福州茉莉花、横县茉莉花、西湖龙井、恩施玉露、苏州碧螺春、黄山太平猴魁、安溪铁观音、福鼎白茶、羊楼洞砖茶、朝安凤凰单丛、蒙顶山茶、安化黑茶、保靖黄金茶等;有会稽山香榧、夏津椹果、宽城板栗、兴隆山楂、延边苹果梨、鞍山南果梨、佳县红枣、灵武长枣、稷山板枣、乐陵金丝小枣、漾濞核桃、黄岩蜜桔、南丰蜜桔、苍溪雪梨、阳山水蜜桃、羊山荔枝、增城荔枝、恭城月柿、崔庄冬枣、仙居杨梅、新疆哈密瓜、横峰葛根、蓝田大杏、宣化牛奶葡萄、柳河山葡萄等;有青田田鱼、湖州桑基塘鱼、休宁流水鱼、开化泉水鱼、泰和乌鸡、盐池滩羊、槟榔江水牛、阿鲁科尔沁羊肉等;有庆元香菇、中宁枸杞、永顺油茶、广昌白莲、章丘大葱、铜陵白姜、石柱黄连、宽甸柱参、兴化垛田龙香芋、江油辛夷花、陶岭三味辣椒、凤县大红袍辣椒、永登苦水玫瑰等。
其实,远远不止这些。比如,在红河哈尼梯田,除了红米外,还有紫米、鸭蛋;在青田,除了田鱼,还有稻鱼米、杨梅。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品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当你想到、走进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时候,吸引你的应当不仅有美丽的景色、良好的生态、浓郁的文化,还有足以让你大快朵颐的美食。当你烹制产于农业文化遗产地的食材、品尝来自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美食时,已经不再是为了充饥、口味、营养,还有足以让你回味的历经千百年的厚重历史。
实践已经表明,通过“良品”传承、传播“农遗”是一条最有效的途径。不能说生产出“良品”就一定意味着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保护的成功,但不能生产出“良品”的农业文化遗产地肯定意味着保护的失败。
产自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有文化内涵的生态农产品”,贯通了古今、连接了内外,前者的作用是传承,后者的作用是传播。这,大概就是“良品传农遗”的真谛。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