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岭凤梨改变的贫困村
时间: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文/关家玉 关逸豪 字号:【

  作为脱贫攻坚长效动力的特色产业怎样才能“特”起来?广东湛江廉江市青平镇的那毛角村近年交出了一张张充满创意的高分答卷。

  6月16日,从山头高地俯望,雨后的彩虹下,位于长青水库边的白马岭,刚种下的凤梨整齐有致,宛如巨大的绿毯,几经起伏后,漫上山坡,叶片上挂着的水珠在太阳下闪烁着点点光芒。

  这片荒芜的山地变身山地凤梨园,源自驻村第一书记刘志刚对引入新型特色项目的执着。去年,刘志刚到外地考察台商投资的凤梨产业项目,发现这种绿色生态种植产业和经营模式十分适合那毛角村发展,就千方百计邀请台商李智泽到村里来“看一看”。

  凤梨上山让同行“大跌眼镜”

  位于粤桂边区域的那毛角村,辖16个自然村,总人口5000多人,人均不到两分耕地,是省定贫困村。被仙人域水库和长青水库夹绕的特殊地形,一方面带来山路盘绕的交通不便,另一方面山壑水体交错的地貌,带来优美的景观资源和特色农业资源。

  来“看一看”的李智泽很快迷上了那毛角村。在对土壤和气候环境进行评定后,李智泽当即决定把宝岛优质的凤梨产业引入那毛角村。

  那毛角村的山地种上扶贫凤梨,令当地不少同行“大跌眼镜”。一来,山地种凤梨,产收、投入的人力成本无优势;二来,凤梨种植忌雨水多,在海洋季风频至的那毛角山地,降雨肯定远高于半岛南部的红土地。

  而在台湾凤梨种植行家眼里,山地根本不是什么问题。在宝岛台湾等地,山地凤梨种植是常态,那毛角的沙质山地土壤,不易过度蓄留水分,加上精心挑选的山坡走向和同样优越的日照条件,引入市场优质优价的凤梨,并纳入宝岛凤梨商成熟的流通网络,前景极好。

  刘志刚透露,那毛角扶贫工作队推动与台商合作的88亩凤梨很快种植完毕,预计一年后收果上市,一亩纯利不少于2万元。青平镇委书记黄健表示,从去年至今,那毛角村已种植优质凤梨200多亩,投资超过300万元;凤梨园里,还雇用了不少贫困户在务工。

  贫困山村不再“望天吃饭”

  那毛角村民对“凤梨”上山的自信,源自驻村扶贫工作队充分挖掘资源优势、扎实推进的一个个扶贫产业项目。

  自佛山市卫健局2016年驻那毛角村扶贫以后,几年来,扶贫工作队着重推进具有造血功能的扶贫项目,先后投入53万元养殖特色山鸡,投入78万元发展光伏发电,入股湛江交投约200万元,入股村茶厂97万元发展品牌茶等。多元打造的产业,打破了结构单一的传统农业“望天吃饭”的瓶颈,即便遇到各种难预料的情形,其产业发展态势也未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行。

  “近几年,镇、村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着力做好‘一村一品’扶贫产业,仅那毛角村的产业扶贫项目至今已投入近500万元,在落后山村发展多个特色产业,成效明显,为全村贫困户63户159人带来滚滚红利,去年底全村贫困户经核算已实现脱贫。”黄健说。

  村旁的大片田田荷叶,一个月后,“映日荷花别样红”的乡村美景将引来众多赏荷游客——水上的碧叶红花令人心旷神怡,花下的小龙虾也令赏花客味蕾大动,再晚些时候,那毛角的特产鲜莲蓬也将成为当地市场的抢手货。

  村外那一个个低矮的小山头,如今多变成碧绿的茶园。春茶过后采夏茶,村民把一筐筐采摘的茶青送进村场茶厂加工,干茶包装后以100多元1斤外销到全国各地,一亩山茶一年能赚上万元。

  扶贫工作队注资入股那毛角茶业后,将其改建成现代化茶厂,帮助那毛角茶注册商标“安柏”,走品牌经营之路,村里贫困户每年也因此有近7万元的分红,那毛角茶逐渐成为可带动全村发展的特色产业。

  驻村干部变身种养行家

  “偏远山村只有引进来,走出去,发展特色产业,融入大市场,才能实现跨步发展。”刘志刚从驻村第一日开始,就为发展该村的特色产业殚精竭虑。

  那毛角村得名于距村400米处的一块大石,当地相传曾有龙准备上天之前,在石上磨角,所以叫“龙磨角”,因繁体的龙字和磨字笔画多,后来简化成“那毛角”。

  对这一得名故事,不少驻村工作队员表示,从繁华的大都市来到偏僻山村驻点扶贫,在耐得住长期的寂寞清苦后,会惊喜地发现,把心沉进工作中,不但对自己是一场卓有成效的历练,对乡村振兴发展更是一场历练实践,是真正的“龙磨角”。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离不开特色产业。各村发展特色产业并无定式,但一定离不开智慧的火花。绝大部分驻村干部,驻村前并无农业经营的经验,但他们凭借着信念和毅力,不断学习和思考,在短短几年间,个个成为“新农民”级别的种养行家。

  “首先,极少村庄具备绝对的地缘资源优势,乡村扶贫产业是土地、资金、技术、信息、管理多元因素整合的结果,必须跳出单一的地缘优势,寻找整合优势;其次,消除贫困是世界性难题,在制度优势下,我们必须不断创新,用智慧的火花,发动乡村特色产业这辆满载脱贫奔小康重任的快车!”刘志刚在总结那毛角脱贫攻坚战时感慨良多。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