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鱼茶”三位一体融合发展
时间: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文/陈建业 刘艳芳 罗雪辉 字号:【

  随着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不断推进,广东省掀起一波波农业生产建设大潮。据统计,2018—2019年,广东省财政已安排50亿元,扶持粤东西北地区建设10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020年,省财政将再安排25亿元建设新一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2018年广东省第三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代表之一的连南瑶族自治县稻鱼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下简称“连南稻鱼茶产业园”)正以有机稻、稻田鱼、高山茶等三大具有连南当地地理特征和地域特色的农业产业为主导,带动连南瑶族自治县经济发展、产业兴旺、村民致富。

  连南瑶族自治县稻田养鱼、高山种茶是连南“八排瑶”千百年流传下来颇具民族特色的耕养方式。在现代,当地政府与新农人正用先进的科技技术、现代化的机器设备、科学管理理念将有机稻、稻田鱼、高山茶三位一体融合发展,遵循“示范种养、精深加工、品牌营销、科技支撑”的全产业链模式,科学规划“三区一中心”,形成集种养、加工、物流、营销、科研、农旅等多产业于一体的 “全产业链”式现代农业产业园。

  有机稻:

  科学育种技术结合现代营销模式

  作为连南稻鱼茶产业园实施主体之一的连南瑶族自治县天机稻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产业园建设与运营方面有着独具一格的创新模式。其负责人介绍,该公司依托连南县万亩规模的稻田种植基础,以“企业+农户”的机制及“订单农业+服务”的模式,与连南县农户签订稻谷种植合同,并提供种子及技术服务,之后保价收购。这种模式集约连南县各片区的稻谷种植户,提高农户种植的积极性,共同培育种植基地,从而带动农户增收,联农惠农。

  同时,连南瑶族自治县天机稻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还整合连南县农产品种植、技术、收购、加工、销售、仓储物流的产业链,不仅能为农户提供优质品种的谷种,还能为市民提供精深加工优质大米,用现代化运营模式,降低成本,高效带动连南有机稻生态高质量发展。可谓是,“让连南的大米走出村庄,走出连南,出新品、出精品、创品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连南瑶族自治县天机稻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保障高品质有机稻生产,在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政策扶持下,扎实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其大米加工厂由当地政府协调,专门划拨了位于东塘村连南稻鱼茶产业园精深加工体验区,占地25亩,以解决厂房建设用地紧张问题。

  天机稻生产加工企业负责人谭永锋表示,“我已经做粮食17个年头,我们公司极其注重食品安全,特邀请专业的设计院进行大米生产线设计,设备先进,工艺流程完善,可处理大米精深加工,配备质检化验室,并建设1万吨成品仓库,可库容量3万吨的原粮储存仓。目前以高端品质有机米为主,主要销往珠三角城市,以市场销售带动定制化生产,因此,我们的市场销售非常紧俏。同时,建成后我们公司将是连南县最大规模的优质大米生产企业,将带动周边大批农户进厂就业。”

  公司与农科院、农业专家、农业技术人员等技术资源合作,为优质水稻的种植优质大米的生产提供技术保障,辅导提升本地农户的技术能力。

  稻田鱼:

  农旅融合实现产供销一条龙服务

  在连南稻鱼茶产业园建设中,稻田鱼的养殖代表之一为连南瑶族自治县大坪鱼乡稻田生态养鱼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于2013年9月成立,据了解,目前合作社现有成员5人,合作农户100多户,有机稻田鱼种养殖面积200多亩,带动养殖农户100户,养殖面积1000多亩。合作社主要采取“合作社+成员+农户+基地”的模式运作,以合作社为平台,为成员提供鱼苗、养殖技术指导、订单种养殖和销售,实现产供销一条龙服务。

  近年来, 连南瑶族自治县大坪鱼乡稻田生态养鱼专业合作社开展稻田养鱼培训40多次,辐射农户2000多户,包括大坪、香坪、涡水等镇,共10000多人。同时,为提高社员的种养水平,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合作社还多次邀请广东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等20人次前来给社员实地培训指导,为社员现场解疑答惑。同时,在日常培训中,该合作社还采用课堂培训、远程培训、现场培训等形式,把培训触角从课堂延展到田间地头,形成“传帮带”培训体系,使稻田鱼种养技术培训更到位、更有成效。

  其企业负责人房向阳介绍,该合作社以现代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为未来发展方向,开发适合稻鱼共生模式多品种水产品,加快推进“三品一标工程”建设,目前已获批有机认证2个,连南稻田鱼、米品牌等商标5个。

  在产业园“三区一中心”建设中,由连南瑶族自治县大坪鱼乡稻田生态养鱼专业合作社承建的三区之一——大坪镇中平村稻鱼茶种养示范区,集水稻、稻田鱼、休闲、观光、旅游、体验加工于一体的示范区。示范区的建成,将为连南县提升产业效益,促进联农带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山茶:

  现代机械化建设助推高品质生产

  “高山云雾出好茶”。连南高山茶曾在70年代得到英国女王的好评。目前负责连南稻鱼茶产业园中高山茶项目建设的实施主体为连南瑶族自治县八排瑶山生态农业发展有公司,其负责人覃少凡介绍,该公司于2016年7成立,以种植、加工、销售茶叶及林下种养为主。该公司实施高山自然生态茶的示范推广,对连南本土野山茶资源进行研究选育开发种植,并针对连南地理气候引进优良茶叶品种进行种植推广。

  据了解,连南山地较多,这里的高山茶大多种植在海拔800米以上的茶区,日夜温差大,茶树生长缓慢,由于湿度和雾珠的增多,使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可见光中的红黄光得到加强,红黄光有利于提高茶叶叶绿素和氨基酸的含量,这对提高茶叶色泽和滋味是不可缺少的物质。

  高山茶新梢肥壮,色泽翠绿,茸毛多,节间长,鲜嫩度好。由此加工而成的茶叶,往往具有特殊的花香,而且香气高,滋味浓,耐冲泡,且条索肥硕、紧结,白毫显露。而平地茶的新梢短小,叶底硬薄,叶张平展,叶色黄绿少光。由它加工而成的茶叶,香气稍低,滋味较淡,条索细瘦,身骨较轻。在上述众多的品质因子中,差异最显的是香气和滋味两项。平常茶人所说的茶“具有高山茶的特征”,就是指茶叶具有高香、浓味而言的。因为连南高山气候冷凉,早晚云雾笼罩,平均日照短,导致茶树芽叶中所含“儿茶素类”等苦涩成分降低,进而提高了“茶氨酸”及“可溶氮”等对甘味有贡献的成分。据说,连南县从明末清初村民就利用野生树茶种植茶叶。这里所产的茶是地道的高山云雾茶,因口感品质较好,每年都畅销全国各地。

  但传统的老茶厂并不能满足消费需求,连南瑶族自治县八排瑶山生态农业发展有公司于2015年开始在连南县涡水镇、三排镇、大坪镇等租赁山地2000亩进行林下及自然生态种植茶叶,并于连南县涡水镇县道19.5公里处有占地5亩的茶叶生产加工基地, 在此基础上,2019年又在连南政府的支持协调下,作为连南瑶族自治县稻鱼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实施主体租赁三江镇原三星水泥厂20亩建设用地兴建新的茶叶生产加工基地,引进了现代先进红茶加工生产线及微波杀青绿茶生产线,现有加工能力可达每天鲜叶1万斤以上。“生产线建成之后,茶叶产能预估计可达到15000〜20000斤/天,2020年计划生产大概10万斤干茶,2021年我们有2000亩茶园计划生产20万斤以上干茶。”

  此外,连南瑶族自治县八排瑶山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还以劳务、订单种植等方式带动当地茶农合作种植、采摘、制作,为农户直接人均增收6000元左右。

  三产融合:

  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全面高质量发展

  连南县农业农村局领导表示,“我们每年都会在秋收季节举办盛大的稻田鱼文化节,现已成功举办六届,每年不仅吸引了大批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游玩,享受美食,还带动了当地消费经济。风情浓郁的瑶族歌舞欢快上演,连南原汁原味的美食轮番上线,还有趣味生动的田间徒手抓稻田鱼、摸田螺、临河而钓、龙舟竞速、斗茶大赛等等,让大家享受生态自然的连南风光和热情活力的人文风情。”

  据介绍,稻田鱼文化节是连南结合自身优势,利用稻田养鱼特色生态农业,发挥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优势,创新“农业+旅游”发展模式,开创“稻田鱼文化节”,深度融合特色生态农业和民族旅游业,打响了稻田鱼品牌,提高了“稻田鱼文化节”知名度,荣获了“广东休闲渔业示范县”“国家级示范性渔业文化节庆”等称号,随着稻鱼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落地实施,带动了连南农业的种养、加工、销售、物流等全产业链日益完善,成为连南现代农业发展的龙头,示范引领作用明显,农旅结合、三产融合发展的叠加效应不断呈现。据统计,2019年上半年,连南接待游客同比增长15.3%,综合收入增长16.7%。每年的稻田鱼文化节吸引了全省数万游客,并成为国家级示范性渔业文化节庆。

  在三产融合方面,连南瑶族自治县沿陂稻鱼共生生态农业休闲基地是具备代表性的工程项目,是连南县委县政府依托稻鱼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三江源区深入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建设项目,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自治县提出的“生态与文化立县·全面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目标和“149”发展布局,充分利用了沿陂周边独特的瑶壮民族文化、丰富的水文资源和优美的田林风光优势,集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建设为一体。

  整个项目规划总面积为110公顷,以农为本,以夯实基础、突出特色、产业创新、绿色发展为目标,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着力加强基础设施、产业支撑、公共服务、环境风貌建设,实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