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田鱼: 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走来
时间: 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中国农村网 作者:本刊记者 刘月姣 字号:【

  开栏语: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立足之根基。为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农耕文化,2012年,原农业部正式启动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认定和保护传承工作,并积极指导遗产地探索以保护传承农耕文化为引领支持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发展,引导社会重新发现乡村价值和农业功能。截至目前,共认定4批、91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涵盖全国28个省(市、区)。这些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代表和典型,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传统的知识技术体系、独特的人文自然景观。

  特别是,这些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大都在悠远绵长的发展历程中,坚持道法自然、取物顺时的生态智慧,秉承精耕细作、专注精湛的传统技艺,孕育了一大批品质优良、安全绿色、独具特色的农产品。那么,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农产品有什么特点?蕴含着哪些优秀农耕文化的内涵精髓和哲学智慧?基于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展起来的特色产业在中华优秀农耕文化传承发展中发挥怎样的独特作用?如何服务乡村振兴?2019年,本刊开设“农遗良品”栏目,聚焦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特色优势农产品,展示各地以开发优质农产品为抓手保护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有力举措,推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产业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传承弘扬优秀农耕文化。

  有一种鱼,温善易养,肉嫩味美,鳞软可食;

  有一种鱼,当地农民将其视为逢年过节的珍品,甚至作为嫁妆赠送给出嫁的女儿;

  有一种鱼,由其衍生出的“青田鱼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就是来自中国首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稻鱼共生”系统的青田田鱼,它不仅凝结着农业生产智慧,传承了千年的稻鱼文化,还在新时期走出了一条从共生到共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稻鱼共生系统中的青田田鱼

  田鱼,在浙江省青田县养殖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清光绪《青田县志》曾记载:“田鱼,有红、黑、驳数色,土人在稻田及圩池中养之。”

  当地先民种植水稻的同时还养殖鲤鱼(俗称田鱼),培育了极具地方特色的鱼种“青田田鱼”,其肉质细嫩,无泥腥气,味道鲜美,兼具观赏与养殖价值。

  谈起田鱼的由来,要从唐代前后说起。一些江浙人迁移到青田生活,他们原先的“饭稻羮鱼”生活中河海鱼失去了来源,原有的生活方式难以为继。《青田县志》载:旧青田“九山半水半分田”,境内以丘陵低山为主,虽地处瓯江水系,水资源丰富,但“浙动溪水峻急,多滩石,鱼随水触石皆死,故有溪无鱼。”在山区种植水稻,可以利用山间的流水和自然降雨获得保证,但是食鱼仅限于溪水涧里的少量鱼类,山区又难以普遍开挖池塘养鱼,因此无法满足需要。

  在对优质鱼品追求的驱动下,部分头脑灵活的青田人锐意创新,将鱼放到稻田里繁殖。经过反复试养和驯化,终于从鲤鱼中选择出一种适宜稻田饲养的“田鱼”来。

  这一耕作方式,引发了蝴蝶效应。一传十、十传百,开始在青田各乡村推广开来。

  “青田稻田养鱼是典型的稻鱼共生,以稻养鱼,以鱼促稻,生态互利,稻鱼双丰收。”青田县农作物管理站高级农艺师吴敏芳说。

  所谓稻鱼共生,就是在稻田里养殖鱼类,而水稻为鱼类提供小气候、庇荫和有机食物,反过来鱼类则可以为水稻除草、耕田松土、吞食害虫等,同一块土地上可以获得种稻、养鱼的双重收益,鱼、稻、田等形成一个可以自身维持正向循环的高效生态系统。这样,在有限的山地里寻求到最大产值的青田人将稻田养鱼世世代代地传了下来。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中国代表伯希·米西卡表示,中国古老的稻田养鱼保存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雨水、稻田、人、河流形成良性循环,为人们提供有机的食品,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

  基于神奇的稻鱼共生系统,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青田人还形成了“尝新饭”“青田鱼灯舞”等独具特色的稻鱼文化,农业知识和文化底蕴得以绵延赓续。这些超越“时空”的传统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由于这里稻田养鱼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持续至今的实践,2005年,“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龙现村则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核心保护地,成为名副其实的“田鱼村”。全村养鱼梯田有400多亩,水塘140多个,“有塘就有水,有水则有鱼,田鱼当家禽”构成这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青田田鱼的新发展

  濒危性是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显著特征之一。相较于现代化的大农业生产,这种低产出低效益的精耕细作方式本应明显缺乏市场吸引力,然后,近十多年来,青田田鱼却呈现另一番繁荣景象。目前,青田县发展稻鱼共生面积5万亩,田鱼产量1750吨,总产值1.05亿元。这是青田以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为契机,发展壮大田鱼产业的喜人成果。

  为什么田鱼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答案是,品质。

  十多年来,青田县坚持保护为先,保护与发展共存的原则,推广稻鱼共生标准化技术,规范品牌监管,创新产品开发,着力提升青田田鱼品质,打造青田田鱼品牌,增强稻鱼共生系统保护的内生动力。

  青田县积极推广稻鱼共生标准化技术,打牢产品品质基础。围绕标准化基地建设,加大稻鱼产业的标准化研究力度,建立稻鱼产业的标准体系,在生产和推广上大做文章,专门出台《“稻鱼共生”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扶持稻鱼共生生产设施建设、“稻鱼米”加工企业的升级改造等工作,积极推广“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种养模式和再生稻技术。

  截至目前,青田县已建立青田田鱼原种场13家,推广传统繁育技术,先后建成以稻田养鱼为主的粮食生产功能区2万亩、省级稻鱼共生精品园2个、稻鱼共生主导产业示范园1个、整建制推进现代农业生态循环示范区1个,逐步形成以鹤城片、山口片和温溪片等乡镇为核心,以万阜、章村、舒桥等乡镇为补充的“一核多点”的产业格局。这一系列基础措施为提升青田田鱼品质筑牢了根基。

  将产量有限的田鱼定位为旅游产品销售,是提升青田田鱼品牌溢价的一个不错选择。截至目前,青田县先后投入3800万元,建成方山稻鱼共生博物园、小舟山梯田稻鱼共生休闲观光园等4个远近闻名的农业特色观光基地。每年举办“稻鱼之恋”文化节、音乐节、开犁节和开镰节,并通过鱼灯表演、尝新饭、农事体验等节目,吸引大批游客到走进青田,感受和品味青田美食。田鱼,作为具有青田代表性的农产品,通过一个个生意红火的农家乐、一道道地道的田鱼大餐,实现了价值的提升和转化,为当地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优化田鱼管理模式是提升田鱼品牌化效率的重要一环。青田县积极推进“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发展稻田养鱼,改变了当地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农业品牌化、标准化的效率快速上升。大镇仁庄的金岳品以“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发展稻田养鱼,带动了周边90多户农户致富,人均年收入达1.5万元。

  2017年以来,青田县规范了田鱼品牌管理办法,先后制定《青田田鱼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管理办法》《青田田鱼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专用标志管理办法》,设计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统一的标识系统和LOGO标识,积极推动稻鱼共生产品品牌创建、维护和应用推广。

  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从历史中走来的青田田鱼,又呈现出了新的风貌。田鱼不仅国内市场走俏,一斤可以卖到50元,还被华侨带往海外。许多海外华侨对田鱼有着别样乡愁,喜欢带田鱼干出去分享。三至四斤活鱼可以烤制一斤鱼干,价格通常在200元以上。尽管价格不菲,且连年上涨,但青田华侨对田鱼干的热情从未减弱。

  依托“稻鱼共生”系统这张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金名片,青田田鱼在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农旅融合发展的新时代征程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