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长莺飞农忙时。在贵州省贵阳市息烽县永靖镇的田间地头,村民们正在刨土松土、整地播种,为今年土豆的好收成忙碌着。往年的这个时候,村民们大都选择外出务工。今年大家却选择了在家门口就业,这得益于当地积极实施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我们田坎村的变化很大,产业结构调整,带领老百姓致富很快,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就见效了,很多东西都得到收益,比如说种蔬菜、种果树,组组通的路全程基本都完成了。”正在翻犁土地的老厂村村民本芙蓉说。
近年来,贵阳市牢牢把握“八要素”,运用“五步工作法”,与大扶贫、大生态、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突出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把蔬菜、茶叶、生态家禽、食用菌、中药材等附加值高的绿色优质产品调上去,激发都市农业发展活力。
立足当地资源优势,修文县的猕猴桃产业“泉涌”发展:种植规模达16.7万亩,产量8万吨,实现综合产值22亿元,为产业扶贫、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家有十多亩地,又流转了几十亩土地,全是种猕猴桃,今年我们的收入应该有二三十万,挺好挺高兴的。”修文县龙场镇小营村猕猴桃种植户李坤坤说。
入春以来,贵阳市乌当区百宜镇拐比村村民张朝敏每天起早贪黑,忙着在自家的茶园里采摘春茶。同样是这两亩地,几年前还种的是苞谷,而张朝敏也从未想到这些地能让自己的生活发生变化。
2014年,拐比村引进贵州天业茶业有限公司建设精品茶园,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由村支部牵头成立村集体合作社,以500亩集体土地的使用权入股天贵茶业公司共建天贵茶园,占总股份的20%。
今年,已是张朝敏种茶的第五年,茶园也逐步进入丰产期。“现在每亩预计能收入两三千元。”如今,张朝敏的思维已经活了起来,她不仅计划将家里的其他土地都拿来种茶,还在忙完自家茶园的时候,去公司的茶园基地打工,每月又多了一笔收入。
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是深刻产业革命的核心内容,在贵阳广大农村,近年来,受益于产业结构调整的不只有小营村。
去年,贵阳市完成调减玉米种植面积40.79万亩,结构调整种植78.34万亩,涉及10个区(市、县)77个乡镇,带动贫困村58个、贫困户7666户增收。
因地制宜选准产业,从全产业链着手研究,选准适合当地发展的优势产业,什么赚钱种什么、什么赚钱养什么,彻底改变村民祖祖辈辈养成的习惯,革除靠天吃饭等落后观念。
同时,结构调整的成果如何“卖得更好”?在贵阳,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农校对接的举措让村民种出的农产品不愁销路,农村电商更让黔货出山步伐加快。
深挖学校食堂大市场,打通学校与贫困农户之间的产销渠道,贵州大学与极贫乡镇贫困农户之间不同形式的合作,实现了5万余名师生的“菜篮子”与全省贫困农户的“菜园子”有效对接,校农结合的“贵大路径”正形成。
每天,在贵州大学北校区双馨园食堂“校农结合扶贫农产品直供点”,总是人头攒动,学生、教职工甚至还有不少附近居民都选择在这里购买农产品。
与此同时,贵阳市通过建立县乡村电商服务中心、站、店三级体系,每个贫困村和规模化农业基地至少有1个电商网店。
息烽县永靖镇的立碑村,被称为贵州的第一个淘宝村。每逢节假日,立碑村的村民们都在抢抓销售旺季,精心准备农特产品,以满足线上线下顾客的需求。
“我们现在主要做的是豆腐、霉豆腐,还有酸菜,目前销量最好的是爆浆豆腐、酸菜。这个月单月来看的话销量比去年增长很多,平均每天有4000多块钱的收入。”息烽县“黔味坊”网店的创始人熊军说。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