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四川省南部县中心乡漏米岩村200吨甘蔗滞销引起广大网民关注。后来,在当地宣传部门、农业农村部门的呼吁下,一些爱心企业纷纷伸出援手,滞销的甘蔗被一抢而空。
经当地农业农村部门调研,种植甘蔗的业主系当地一返乡创业者,仅凭对儿时的记忆及一时主观推断,便种植了200余亩。殊不知,漏米岩村属于典型的旱山区,不适宜种植甘蔗。
这位返乡创业者不仅种植了甘蔗,他还在本村及临近村共流转了1100余亩土地,开发了13口鱼塘,并种植了120余亩水稻,以及700余亩小麦、玉米、红薯以及其他杂粮。
“鱼塘无来水,整个园区缺乏小微水利工程以及节水灌溉设施,存在很大问题。因此,从2016年到现在,他总共投入了3000余万元,至今仍没见到什么效益。”南部县农工委主任易登科说,旱山区农业产业路该如何走?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
但这位创业者的家乡情怀值得肯定。“旱山区产业振兴离不开在外成功的乡友返乡创业,但需与政府部门多沟通,多对接全县大的产业布局,不能只顾埋头拉车。”易登科说。
200吨甘蔗滞销教训深刻
何平,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走出了老家,从事汽车客运及建筑等行业,并在成都等地购房,但至今在老家漏米岩村仍保留有他家老屋。他一直有很深的家乡情怀。
2016年,何平见家乡土地撂荒严重,便决定回家投资农业。但种点儿什么?其他经济作物没试过,风险大,这里祖祖辈辈种粮食,群众有经验。因此,他最终选择种粮为主。
“儿时吃甘蔗的回忆很甜美,尤其是过年的时候能吃到甘蔗,是多奢侈的事情啊!”何平说,“那不如种点儿甘蔗?”他对周边阆中、仪陇等县市进行了市场调研,发现这些地方均没有规模种植甘蔗的,如果种两三百亩,仅凭南部县百余万人口,销售绝无问题。
2017年,何平种了150余亩甘蔗,但遭霜冻,全部烂在了地里;2018年,何平又种了200亩甘蔗,长势不错,到收获的季节,砍下尝了尝,总没有儿时那个味道了。“而且甜度和水分均没有市场上卖的甘蔗高,还有点儿硬。”何平说,经了解,他发现四川各地市场上的甘蔗大多数来自广西、云南和海南等亚热带地区,四川本地的甘蔗基本上很难销售出去。
一共产了400余吨甘蔗,想了很多办法,只卖出了200吨,还有200吨根本无人问津。“眼看春节一过,气温一天天升高,再不卖就只有烂了作肥料了。”何平说,他万般无奈,只要向县委农工委求助。南部县委农工委、宣传部立即发动当地媒体积极关注。
中国农业新闻网转发了“南部三农”微信公众号《长坪山革命老区的200吨甘蔗面向全国紧急出售!》的消息,于是,南部县金晨超市、百山超市、四川省水景湾置业有限公司、太平洋保险南部分公司等企业纷纷伸出援手,200吨甘蔗几天内被一抢而光。
“发展产业不能总是盼望企业伸援手,那样不具有可持续性。”易登科说,“选择甘蔗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应该立即调结构。”何平自己也意识到,仅凭主观判断是要走弯路的。
请主管部门来诊断问题
漏米岩村背靠长坪山,当年红军曾在这里打过仗,并建立地方政权。近年来,南部县启动了长坪山革命老区红色文化保护和开发工程。当年红军以长坪山为核心打下的嘉陵江以东地区,被称为南部县的革命老区,这个区域现辖10个乡镇,为山高沟深的旱山区。
何平当初设想的是依托长坪山发展观光农业,走乡村旅游的道路,但经县委农工委实地调研后,发现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没解决来水的情况下发展水产不是一个好选择。
何平把山脚一个小溪沟经过拓宽、围栏,固然能蓄一些水,但要灌溉山上的耕地和给鱼塘补充水,需要提灌引水。因此,他自己投资铺设了5公里电力专线,可投资太大,至今提灌引水设施都没能建起来。不过,这5公里电力专线却解决了16户贫困户生活用电。
何平自己投资对所流转土地进行了调整改造,小调大、坡改梯、薄改厚、瘦改肥,虽然大大改善了园区的种植条件,但由于没充分利用政策和国家项目,使自己陷入了资金困境,难以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再生产,以至于其家人都不想再支持他继续干下去。
何平组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让农民以土地入股参与其中,并制定了保底分红及二次分红的机制,但因园区至今未产生多大效益,除保底分红外,从未进行过二次分红。不过,这几年他还是给当地群众带来了较丰厚的收入,每年保底分红和务工工资就达80余万元。
目前革命老区道路交通设施相对较差,长坪山红色文化保护和开发刚刚启动,影响力还远远不够,定位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为时过早,必须尽快调整产业发展思路。可究竟种什么?何平至今仍比较迷茫。南部县委农工委认为,应该结合老区实际,选择恰当的产业路。
怎样闯出一条旱山区产业路?
南部县委农工委分析,全县农村发展可分三个梯次:一是升钟湖罐区53个乡镇,多浅丘平坝,道路交通便利,农田水利建设基础良好,土地肥沃,该区域农民人均收入高出县平均水平10%;二是升钟湖库区10个乡镇,近年来乡村旅游业发达,农民人均收入能与县平均水平持平;三是相对滞后的革命老区10个乡镇,农民人均收入低于县平均水平10%。
因此,老区10个乡镇的发展,成了已摘掉贫困县帽子的南部县的“硬骨头”。但该区域正因自然条件脆弱,基础条件薄弱,一直难以受到社会资本的青睐。像何平这样把几千万元资金砸进穷山沟的人寥寥无几,但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都离不开这样的人。
可要彻底改变老区10个乡镇干旱缺水的状况,要等位于广元境内的亭子口水库建成以后,但这还需若干年,因此,该区域短期无法改变农业生产用水难,走旱作农业是唯一出路。
“老区缺水是短板,但良好的自然生态则是优势,我们应该按照绿色有机的标准去种植优质的粮食,尤其是粗粮,在特色上、品质上、品牌上闯出一条路,将绿水青山变成真正的金山银山。”易登科说,谁说种粮不赚钱?只要种出好粮,能卖高价钱的粮就赚钱。
目前,南部县正在规划一条从县城到长坪山红军烈士陵园的旅游快速通道,而且,根据南充市100万亩晚熟柑橘的布局,准备在老区10个乡镇新发展10万亩晚熟柑橘。
因此,县委农工委建议何平主动对接县上的大产业布局,充分用活国家政策和政府资源,将自己的产业园再度激活。“可以以绿色有机高品质耐旱的杂粮为主,然后配以柑橘、水产,待时机成熟再启动乡村旅游,从而为该区域乡村振兴闯出一条路。”易登科说。
栏目指导单位: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