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养鸡大王”陈辉的富民实践
时间: 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中国农村网 作者:文/张林萍 字号:【

  第一次见到陈辉,他的一段话至今让人印象深刻。他说,原来蛋鸡养殖有“两座大山”,一座是行情,另一座是疫情,压得大家喘不过气来,现在又增加了“两把利剑”,一把是环保,另一把是食品安全,弄得老板们胆战心惊。如何翻越“两座大山”,利用“两把利剑”,是中国蛋鸡养殖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陈辉是安徽省宿州市新联禽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也是安徽省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被当地百姓誉为“新养鸡大王”。

  新联禽业,创建于1982年,是在原泗县新联种鸡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位于泗县经济开发区,经过37年久久为功,如今已发生巨变,荣获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等多项殊荣。

  荣誉背后有着怎样的富民故事?让我们走近陈辉和他的新联禽业,感知蛋鸡养殖行业的酸甜苦辣。

  子承父业

  故事还得从陈辉的父亲陈会红说起。

  上世纪80年代初,陈会红因规模养鸡而闻名遐迩,在淮北平原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他1975年从部队退伍,1982年白手起家,开始养鸡并尝到甜头。由于他勤学苦钻养鸡孵化技术,养鸡事业渐入佳境成为一代“养鸡大王”。

  然而,好景不长,陈会红遇到了养殖事业上的第一道坎。1986年冬天,陈会红做的是种鸡养殖。但因那年雪异常的大,种鸡行情差,原来订购鸡苗的养殖户纷纷爽约,取消订单。那个年代,所谓的订单只是口头上说说,并没有书面协议。

  陈会红说,因为客户突然取消订单,直接导致鸡苗剩余太多。再加上鸡舍规模小、环境差、气温低,鸡苗大规模死亡,种鸡场差点因此关了门。

  吃一堑,长一智。陈会红不但对合作机制进行完善,而且还在养殖技术上进行攻关。1989年,他开始着手电孵化技术,自繁自育,不仅填补了当地孵化商品蛋鸡的空白,还有效满足了泗县养鸡户的鸡苗需求。

  由于认识了市场,陈会红决心扩大规模,提高自身竞争力。1990年代初,他先后投资70万元,购进15台全自动电脑孵化设备,孵化率达95%以上,鸡苗成活率达98%。同时,他又流转了6亩地,建了30多间鸡舍,引进全自动设备,饲养了上万只种鸡,实现了饲养与孵化分离。

  彼时的新联种鸡场已初具规模,拥有固定资产130万元,每年向社会提供10多万枚食用蛋,200多万只鸡苗,辐射周边省市上规模养殖户数千户。

  正当事业发展得顺风顺水时,陈会红却遭遇了人生的又一道坎儿。由于当年疫情严重,新联种鸡场的青年鸡损失惨重。陈会红说,当时的疫情就像今天的非洲猪瘟一样,来得太突然,根本没办法预防,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鸡一批一批地死亡。

  尽管新联种鸡场受到重创,但陈会红并未被挫折吓倒。不服输的陈会红,带领家人和工人直面过去的不堪,重整旗鼓,东山再起。

  陈会红多年辛苦劳作,身体每况愈下,于是他便开始物色自己的接班人。谁最合适?陈会红认为儿子陈辉是不二人选,并多次电话催他回来。

  陈辉,1999年毕业于哈尔滨理工大学计算机管理专业,从小就喜欢捣鼓电子玩具和小家电,家里的收音机、唱片机等都被他拆得七零八落,最大的本事还能原封不动地组装好。大学里,他是“温和的另类”,基本上从不翘课,课后经常整天泡在图书馆,是个典型的“理工男”。

  大学毕业后,陈辉不顾父母反对,毅然选择了广东珠海市一家软件公司,担任软件系统研发工程师。由于工作踏实肯干,陈辉受到领导高度肯定。

  尽管工作很顺利,但父亲三番五次的电话,让陈辉内心很不宁静。一边是自己喜欢的工作,一边是父亲的养鸡事业,如何抉择?陈辉说:“我想搞计算机,不想养鸡。”

  想归想,做归做。权衡再三,陈辉决定回乡。他说:“我父亲摸爬滚打多年,终于事业有成。为了传承父亲的养鸡事业,我只能忍痛割爱。”

  2000年底,陈辉回到家乡,父亲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陈辉说,从小受父亲耳濡目染,对养鸡并不陌生,但让自己去养,心里还是有点发怵。

  怎么办?陈辉暗下决心,从一点一滴做起,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

  平时,好学的陈辉,不仅跟父亲学习养鸡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还到外地科研院所求教。比如,他到北京学习动物营养及饲料配方技术,到南京、合肥学习禽病诊断和防疫方面相关技术,并把学习成果有效运用到日常的养鸡工作中。

  “我只有一个信念,让养鸡事业发扬光大,造福农民!”陈辉说。

  守正出新

  自从成为新联禽业掌舵人之后,陈辉便秉持“稳中求进、进中向好”的总思路,带领公司一步一个脚印地稳健前行,取得了令同行刮目的骄人业绩。

  时至今日,新联禽业已发展成为集蛋鸡饲养、蛋鸡苗孵化、青年鸡育雏、饲料生产销售、鸡蛋加工销售、禽病诊断、行情信息服务为一体的蛋鸡全产业链运营企业。公司存栏父母代蛋种鸡12万套,年销售商品代蛋鸡苗1200多万只,蛋鸡存栏量30万只,年出栏青年鸡100万只,年加工销售鲜鸡蛋近3000万公斤。

  有人可能会问:新联禽业为何会发生如此巨变?

  陈辉给出的答案是:守正出新。

  重点说说出新。陈辉深知,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新联禽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仅仅依靠原来那“几把刷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科技创新。

  谋定而后动。结合自身所学的计算机软件知识,陈辉组建了专业团队,研发和运用现代农业物联网技术,智能化全自动控制鸡舍环境。新联禽业是国内较早成熟运用物联网技术对家禽养殖进行生产管控的企业之一。公司研发的软件管理系统,确保鸡蛋达到无公害标准,质量安全实现全程可追溯。

  值得一提的是,在陈辉的带领下,家禽行业物联网技术研发团队共获得相关专利13个,软件著作权证书6个,其中公司承担的科技部“蛋种鸡免疫抑制性疫病的检测和净化”项目已顺利通过验收,并取得显著成效,承担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项目。也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获得专家组的高度肯定。

  正是因为掌握了核心科技,新联禽业在面对“两座大山、两把利剑”时,总能化险为夷。究竟该如何应对?陈辉现身说法,倾囊相授。

  ——翻越行情大山。要想解决行情问题,必须做好两件事:把鸡养好、把蛋卖好。把鸡养好的核心是提高生产指标,用最低的成本生产最多的鸡蛋。把蛋卖好的核心是提高鸡蛋的品质,有品质才会有品牌,有品牌才会有更高附加值。同时,还要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有渠道才能牢牢黏住消费者。

  ——翻越疫情大山。要想解决疫情问题,必须做到“五要”:要解决鸡场防疫问题,隔离是切断传染途径最关键手段;要采用全进全出养殖方式,彻底解决内部鸡群交叉感染问题;要选择与当地流行毒株相对应的疫苗进行免疫;要按照程序免疫;要规范防疫人员的操作流程标准。

  ——利用环保利剑。要想解决环保问题,应全力配合畜牧、环保、土地等相关部门的检查监管,积极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要以农用有机肥和农村能源为主要利用方向,建设集污池、晾粪场、有机肥厂等,推动有机肥替代化肥;要尽量处理好与周边居民的关系,要以生态宜居为目标,参与人居环境整治。

  ——利用食品安全利剑。在食品安全事件多发的现实面前,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必须依法办事。《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在蛋鸡养殖过程中,不能使用阿莫西林、氟苯尼考等抗生素产品,如果在鸡蛋检测出抗生素,按违反《食品安全法》定罪;同时,还要提高安全用药意识,违禁药品,坚决不用。

  “新联禽业不仅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其经验和做法可以为类似企业提供借鉴。”陈辉说,“进入新时代,能在蛋鸡养殖行业活下来的,都是行走在江湖的大侠。如果一家企业既能翻越‘两座大山’,又能利用好‘两把利剑’,那么这家企业一定是守正创新战略的最大赢家。”

  兴农富民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正的富。”陈辉说,多年来,新联禽业坚持走规模化、集约化养殖道路,通过采用先进的自动化养殖设备,科学化的养殖管理,带领数以万计的农民朋友摆脱贫困,过上了好日子。

  在关庙村养殖基地,笔者见识了新联禽业的现代化鸡舍,只需按动按钮即可完成喂料、喂水、清除粪便、调控室温等工作。走进鸡舍,映入眼帘的是整齐排列的层叠式鸡笼,每排又划出无数个小格子,每个格子里装着白色种鸡。每排笼子前都安装了一条食槽,食料通过大管道传送到一个漏斗状的食料投放车,并分散在食槽中。喂水则更加方便,水管上有特制的饮水龙头,只需保证管道畅通有水就行。鸡舍内,闻不到传统养殖场那股刺鼻的异味……

  为什么无异味?一位工作人员说,鸡的粪便通过输粪带直接输送到隔壁的有机肥厂,进行发酵循环利用。因为鸡粪还没发酵就被运走了,鸡舍内是闻不到异味的。公司用鸡粪生产出来的有机肥,很受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欢迎。

  陈辉说,养殖基地的工作人员,大都是当地村民,有的是留守劳力,有的是贫困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场务工,只要他们好好干,一年能收入两三万元,让他们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脱贫不返贫。在泗县农委的指导下,新联禽业通过蛋鸡养殖产业扶贫等多种形式,共带动全县5276户贫困户实现脱贫。

  贫困户周怀飞就是受益者之一。在新联人的帮扶下,周怀飞有了养殖意愿,并且进行蛋鸡养殖创业,实现脱贫致富。新联禽业免费为他提供蛋鸡苗、防疫产品,并定期上门进行养殖技术指导,他生产的鸡蛋,新联禽业全部保价回收,打消了他的后顾之忧。周怀飞说,新联禽业把扶贫工作真正做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

  这一切,主要归功于新联禽业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陈辉介绍,按照上级部署,新联禽业坚持走“公司+农户”的联合体经营之路,统一配送蛋鸡苗、统一配送饲料、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疫病防控、统一保底价回收鸡蛋。通过这种产业化联合体的运营模式,形成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养殖户在无风险的环境下大胆地从事蛋鸡养殖,走蛋鸡养殖致富之路,带动蛋鸡养殖产业振兴。

  “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新联禽业将重点围绕产业兴旺下功夫,做好蛋鸡养殖产业转型升级这篇大文章,带动更多父老乡亲共同致富。”陈辉分析说,“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只有产业兴旺,才能增强乡村吸引力,促进资本、人才等要素向乡村聚集,才能激活经济、繁荣乡村、富裕农民。”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