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原人民的生活中,处处都有牦牛的身影,处处都离不开牦牛。牦牛被誉为“高原之舟”“高原之宝”“高原之魂”。牦牛的长相憨厚,秉性忠诚,情怀悲悯,力量坚韧,气魄勇悍,它以自己的生命去尽自己的使命。有位藏族学者曾写道:“对于高原人类而言,牦牛是永远的祖先,是祖父母,是兄弟姐妹,是子女,是朋友伙伴,是邻家亲戚朋友……”
牦牛,藏语称为“亚克”,英文称为“YAK”。亚克是牦牛的统称,但在牦牛产区各地,对牦牛还有不同的称谓。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牦牛的称谓更为具体、细致。牦牛是牛属牦牛亚属的大型哺乳动物,它与黄牛、水牛有着共同的祖先,即原牛。最早的原牛出现在300万年前,而人类驯养野生动物的历史大概开始于3万年前。
野牦牛是何时、怎样出现在青藏高原?科学界还没有明确定论。在西藏牦牛博物馆里,有两具非常巨大的野牦牛头骨化石,它们出土于“九曲黄河第一弯”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经过检测后显示,其历史超过45000年。这也足以证明,野牦牛比人类更早地出现在青藏高原。从现有资料分析,牦牛的驯养历史大概在距今3500〜4500年前就开始了。驯养前的野牦牛,身躯庞大,性情威猛,每头体重至少在一吨以上,甚至更大。
被驯养后的牦牛成为青藏高原居民最重要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当今世界,牦牛总量并没有准确的统计数字,大约为1800万〜2000万头,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国家和地区,如尼泊尔、不丹、巴基斯坦、印度等地。目前,中国拥有占世界牦牛总量92%以上,它们主要分布在青海、西藏、四川、甘肃、新疆、云南等省区。这些地区大都是高海拔地区,海拔都在2000〜5000米。
经过漫长的岁月,牦牛的体格、生理结构、机理组织、血液分子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逐渐适应了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特别是牦牛那一身皮毛,不但漂亮威风,而且非常实用,具有高度的耐寒性、耐缺氧性。
按照《中国牦牛学》的分类,在中国境内的牦牛,因生存环境和基因的不同,可以分为青海高原牦牛、甘肃大通牦牛、四川九龙牦牛、云南中甸牦牛、新疆巴州牦牛、西藏斯布牦牛、西藏帕里牦牛等十几个品种类别,它们各具特点。
如此众多的牦牛种类中,最负有盛名的当属西藏帕里牦牛了。
海拔4360米的帕里草原是西藏最肥沃的草场之一,这里养育了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品种——西藏帕里牦牛群落。帕里牦牛肉质紧实,脂肪含量低,血红蛋白、肌红蛋白丰富,并富含40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被当地人奉为最顶级的牦牛肉。
帕里牦牛肉、牦牛奶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是牧区藏族人民的主要营养来源。牦牛毛、牦牛绒可以织成帐篷、衣物,也是上好的纺织原料。黑色的牦牛毛帐篷是千百年来牧人的家,用牦牛毛编织的帐篷,天晴时毛线会收缩,露出密密麻麻的小孔,透进阳光和空气;雨雪之时,毛线会膨胀把雨雪挡在外面。牦牛皮是上好的皮革原料,被制成各种生产生活用品。西藏医药古籍《四部医典》《蓝琉璃》对牦牛在藏医药中的作用多有记载,认为其“具有上千种强体养生之功效”。牦牛角、牦牛骨,有的被制成挤奶容器,有的被制成骨针工具,还有的被雕刻成宗教法器,被制成工艺品,在寺庙里燃灯使用的酥油基本上是从牦牛奶里提炼的。
曾是国家级贫困县的亚东,依靠帕里牦牛等各项产业合力发展,已于2017年全县集体脱贫摘帽。2018年年底,亚东县帕里镇牦牛广场分外热闹,偌大的广场挤满了等待分红的群众。
原来,为了发展帕里牦牛产业,当地政府成立了西藏帕里牦牛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面向广大群众以每头牦牛5000元的标准入股,每头每年可获分红650元,2019年之后每头牦牛每3年分红增加200元,直至20年合同期满,如数将牦牛返给群众。同时,公司还接受草场入股,在按照每亩1.5元进行补贴的基础上,以每亩0.5元的标准向群众发放补贴。
公司无偿为广大群众提供技能培训、搭建就业平台,还招收农牧民群众到公司工作。目前已有150余名农牧民在公司各个牧场务工增收。
近年来,亚东县以帕里牦牛原种场为中心,投资6375万元,在帕里镇、康布乡打造帕里牦牛扩繁基地,以行政村为单位组建6个合作社(协会),成立西藏帕里牦牛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采取“牧户+合作社+公司”的生产经营模式,2018年存栏达5500头、年出栏900头,实现收益1080万元,带动牧户4450人,人均年增收1235元。
帕里牦牛产业积极吸纳贫困户富余劳动力,以产业促就业,以就业推产业,实现了互利共赢的大好局面。
(毛绪强编辑整理)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