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为啥还是聚焦“三农”?
陈锡文:我想,这个主要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和现在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所决定的。
中国的国情就是人口多,我们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接近14亿人。光是这么多人要保障能够吃饱吃好,农业的任务得有多重。所以,中国人一直讲粮安天下,粮食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从中国的国情来看,什么时候把“三农”问题放在第一位都是必要的。
我们现在这个发展阶段,城镇化在快速推进,城乡人口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去年年底,城市人口大概是8.3亿人,但是还有5.64亿人在农村。我们在迈向全面小康社会,迈向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不能让这5.64亿人落在后头。现在城乡发展差距还很大,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关注“三农”发展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已经发了十六个中央一号文件,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三农”,这对农民是个很大的鼓励。全社会当然也很关心,因为农业的状况关系到每个人、每个家庭的生活。所以,从中国这个特殊国情和我们发展的历史阶段来看,“三农”问题始终都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一号文件还会继续关注“三农”。
二问:做好“三农”工作,为何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陈锡文:我想最主要是两个必然性。第一个必然性,乡村振兴战略与我们的特殊国情和目前发展阶段相吻合;第二个必然性,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相吻合。
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变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最主要体现在哪里?就是体现在城乡关系上,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乡村和城市相比,乡村发展是太不充分了。
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就要解决好这个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一定要让农业农村能够有更快的发展。我们要实现全面小康,要建成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需要农业、农村有更快的发展,能够和城市同步实现这些目标。所以,十九大报告里明确提出,要始终坚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就是基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这两个焦点。
现在提出乡村振兴,也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相吻合。远古时期没有什么城,只有乡下,城镇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农业发展有了一定基础才出现的,历史告诉我们是这样。未来的农村发展,仍然对城市起着这样一种支撑作用。
三问:农民进城的越来越多,为什么还要实施乡村振兴?
陈锡文:我经常想,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城市和乡村形成了两大格局。仔细去看,这两者之间其实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在现代社会里,城市和乡村都不能够单独存在,它们的关系就像一个人的整体。人有五脏六腑、有四肢、有五官,谁比谁重要?脑袋比心脏重要吗?还是胳膊比腿重要?其实没有办法进行比较,它们都重要,因为是一个有机体。从健康生活、健康工作来说,人的哪一个器官都是不可缺的。从这个角度去看,城和乡之间具有不同的功能,各自都有自己重要地位,都是不可替代的。
比如说城市,基本功能就是集聚人口、集聚资金、集聚创造力,最后让城市成为带动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极,这是它的功能。农村的功能,同样也是城市替代不了的,农村要生产粮食,保证国家和民族的粮食安全、农产品供给,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为城市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屏障和生态产品,还要保护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所特有的传统文化。
城市的功能,乡村是承担不起的;乡村的功能,城市也是实现不了的。坦率地说,过去有一段时间,我们有点忽视乡村功能的发挥,甚至有些人认为,只要城镇化向前推进了,让农民都进了城,好像“三农”问题自然而然解决了。我认为不是这样的,因为乡村有乡村特殊的功能。乡村这些功能发挥不好,城市不要说发展,连存活都困难。
而且,从城市文化来说,城市文化的基本特点就是融合、包容,各种文化融合在一起。特有的文化在哪里呢?就是乡村的地域才能体现出来,什么民族的、地域的,到乡村就能感受到。从这个角度来看,现代化进程,城和乡是互为依托的。我发挥我的功能,你发挥你的功能,两者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健康推进现代化的进程。
从人类社会发展去看,或者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情况去看,我们都能看到,城乡的功能都发挥好了,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就比较好,反之,只重视发展一方面的功能,忽视另一方面的功能,它的发展一定是残缺的、不健康的。
所以,中央在这个时候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眼光是非常深远的。
四问: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一年多,农村发生了哪些变化?
陈锡文:乡村振兴战略,它是相当长阶段内的一个总抓手。某种程度上来说,真正实现中国乡村振兴的那一天,应当是在我们第二个100年的目标,建成现代化强国目标实现的时候。所以,从现在开始到基本实现,得有三十多年的时间。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到现在有一年半的时间,目前还是一个开局和起步。
当然开局、起步是有基础的。我们2005年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新农村建设到现在,也十三四年了,这是个很好的基础。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有地方提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等等,所以有了比较坚实的基础。这一年半以来,乡村振兴的总目标是什么,大家对五句话都记得很清楚,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通过这五个振兴去实现五大目标,这样就越来越清晰了。
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就是乡村振兴,总方针就是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个总方针,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来。中央要求,农业农村干部配备要优先考虑,资源配置要优先安排,资金投放要优先倾斜,公共服务要更好更多地“下沉”到农村。有了这些开局、起步阶段的扎实工作,未来乡村振兴一定能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五问:今明两年是“全面小康”的决胜期,在“三农”领域有哪些硬任务?
陈锡文:农业农村面临的硬任务,十九大报告就有论述。去年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有了更进一步的安排。为什么说是硬任务呢?因为有很多任务实际上是有时间进度的。
第一项就是到2020年年底,必须实现精准脱贫的目标;第二项就是一定要保持国家的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供给稳定;第三项,要让农民有更加充分的就业,有更好的收入。农民在向城镇转移,到城镇去打工就业之外,农村的新产业、新业态也要发展,给农民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农民的增收。
第四项,乡村人居环境治理。都小康社会了,结果跑到农村去,路又是水又是泥的,一刮风到处都是尘土飞扬,污水遍地流,垃圾到处扔,这个局面是不行的。农村村庄的人居环境建设,去年提出来三年行动计划,也是到2020年底要基本实现。
第五项,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让农村有更快的发展,逐步缩小与城市的差距。
第六项,很多同志都反映,农村虽然口袋富了,但是有些人脑袋空了。所以特别强调加强农村的社会治理。
这六大任务,脱贫攻坚、粮食安全、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以及乡村治理的进一步完善,这六个方面是我们今年和明年面临的硬任务,到明年一定要有一个“答卷”。
贫困人口脱贫,越往后难度越大。我们这两年任务艰巨,还不仅仅在于这1660万人一定要让他脱贫,800多个贫困县一定要摘帽,更重要的是实现了这些目标之后,怎么尽可能减少返贫。2020年以后的贫困人口怎么解决,要拿出更多的精力研究这些问题。
我要讲一句,上级有关部门对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审计、巡视和督查是完全应该的,但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流于形式。
对很多基层扶贫干部来说,不是说到贫困乡村去有多难,不是说帮助贫困农民摆脱贫困有多难,反而是无穷无尽的各种填表令他们苦不堪言。我到乡村调研,有的干部跟我讲,现在光是填表、复印的纸都数以“吨”计,花费以十万元计。基层干部的精力花在这个上面,这是不合适的。有一次,我和扶贫干部一起到农村去,他跑到农民家门口,第一件事就是拿手机照相,到地里去查看他又拍了照片。我说这是干什么?他说要留痕,表示他已经到过扶贫对象家里了。基层干部一年365天要跑多少村、见多少户,这要留多少痕?
所以,上级部门应该对基层工作给予更多支持,而不是去增加那些不必要的负担。要考虑怎么样让基层干部的精力,更多地用在真心实意的扶贫脱贫上。奋斗在扶贫第一线的基层干部非常不容易,绝大多数人都是按照党中央的部署真心实意地去做好扶贫工作,可歌可泣的事情很多,一定要体谅他们、理解他们和支持他们。
(稿件来源:人民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