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脱贫攻坚深入开展,如何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如何形成可持续发展持续为弱势群体增收成为当前的重大课题。多年的扶贫经验充分证明,产业是脱贫之基、强镇之本、致富之源,产业扶贫是脱贫的必由之路。
张北县地处河北省张家口市的坝上地区,背靠内蒙古,南临京津,区位优势明显,是河北省和北京周边贫困人口最为集中的县区之一。1994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1年列入国家扶贫开发燕山——太行山连片特困片区县,2017年被确定为全省十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74个,占全县总村数的47.5%; 2017年村民人均收入15000元,村集体收入74000元。近些年,张北县委县政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立足县情实际和资源禀赋,以发展特色产业为着力点,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通过拓宽市场销售渠道,发展订单农业,切实发挥了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
张北县产业扶贫所取得的成效
2017年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3.04亿元用于脱贫攻坚,实施了61个扶贫项目,大力发展光伏、传统农业、旅游、生态等优势产业,辐射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取得了显著成效:
光伏扶贫,向天“借”光收益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统的扶贫方式一直被称为“输血”式扶贫,若要“授人以渔”,就要帮助其找到自我发展的产业方向,光伏扶贫是通过产业创造经济发展活力,创造就业岗位,提高贫困户收入,同时助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产业扶贫形式。张北县抢抓深度贫困县享受“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指标应保尽保”政策机遇,大力实施“集中式、分布式、异地联建”光伏扶贫工程。目前张北县9600千瓦村级分布式和21万千瓦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全部并网发电,3.84万千瓦异地联建光伏扶贫电站开工建设,全县光伏扶贫电站规模达到24.8万千瓦,实现阶段性收益1414.92万元,覆盖22186户贫困户,张北县今年还将进一步加快推进14个单体500千瓦规模的村级分布式光伏扶贫电站、3万千瓦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新建项目,预计能获得8000万元左右的收益,实现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
光伏扶贫,可谓是向天“借”光,收益可观,可是如何确保这收益不仅“收得到”,还能“分得好”呢?县里先后制定出台光伏扶贫项目收益分配实施意见,明确“深度贫困户优先发放、一般贫困户按劳取酬、分配过程公平公开”的基本原则,目前光伏扶贫收益已覆盖3625户重病重残及无劳动能力的深度贫困户,每户每年补贴金额不低于3000元,同时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提供垃圾清运、治安违建巡防、护林护草等公益性岗位,每人每年工资金额1000至3000元。
农牧扶贫,向地“借”势致富强
传统农牧业是张北县的产业扶贫基础支撑产业,通过创新政银企户保、订单农业、全产业链、股份分红等扶贫模式,重点发展“5+2”农牧产业,即鼓励和扶贫贫困户发展甜菜、马铃薯、食用菌、藜麦、麻豌豆种植和生猪、肉牛养殖。
张北县金家村是远近闻名的“马铃薯小镇”,该村依托区位交通便利、产业基础好、耕地面积广阔的优势,积极发展马铃薯规模化种植和设施蔬菜种植,产品远销北京,山东等地,经济效益可观,马铃薯规模化种植和设施蔬菜种植成为该村主导产业,稳步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这里建设的脱毒马铃薯种苗繁育基地,年产3000万株,马铃薯繁育网棚388个,其中贫困户有31个,每个网棚年收入1.2万元,有13户35人依靠种植网棚脱贫,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和脱毒薯苗培养、种薯繁育、商品薯种植、贮藏、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格局。
甜菜产业重点打造全产业链条模式,依托博天糖业这一龙头企业,建立了“政府扶持、企业运作、合同定价、保种保收”的订单农业扶贫模式,带动全县3万名贫困人口稳步脱贫,人均年增收1600多元。食用菌产业,全县年生产双孢菇、金针菇、杏鲍菇等各类食用菌200万公斤,年销售收入1800万元,贫困户以扶贫资金、土地等入股嘉茂菌业、英利、绿健等企业,779户贫困户户均分红400元—1800元,有效拓宽了贫困户增收渠道。藜麦产业,对种植藜麦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每亩补贴200元,同时规划投资500万元,建设2座藜麦加工扶贫车间。麻豌豆产业,依托汾酒集团,发展订单农业,对种植麻豌豆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每亩补贴60元。生猪养殖产业,依托中粮家佳康公司,规划投资1亿元,在贫困村建设生猪规模养殖场,年可收益800万元,惠及贫困户4000户,户均收入2000元。肉牛养殖产业,引进了中合三农集团,规划投资2亿元,发展1万头规模安格斯肉牛基地,贫困户养殖年可收益4000多元。这种模式将贫困户捆绑到抗风险能力强的优势产业上,形成了稳定的利益链接机制
旅游扶贫,借景“生”财新业态
近些年,随着张北草原生态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作为旅游产业合理延伸的乡村旅游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张北县依托优质旅游资源,引进市场主体,大力推进整村改造、多户联建、自建自营三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盘活景区周边土地、宅基地等闲置资源,引导乡村发展高端民宿游、乡村观光游、农事体验游,让更多的贫困户分享旅游产业发展红利,推广“景区带动、农旅互动、节庆拉动、能人推动”扶贫模式,目前,已形成“一节一路”即张北草原音乐节、草原天路两张“旅游名片”,中都原始草原度假村和草原天路周边已建成农家乐500多家。全县受益贫困人口近1.2万人,仅2017年就带动9个乡镇22个村,覆盖贫困户187户433人,每年户均旅游纯收入达4664元,人均旅游纯收入达2237元。张北县的金家村利用原有的300平方米废弃奶站,改建成的“马铃薯展馆”,综合展示金家村马铃薯种植产业规模、发展过程及金家村农俗文化、蒙汉风情等内容,既提升了“农家游”的文化内涵,又合理地整合了村里闲置的空间资源。
生态扶贫,借林“掘”金创宜居
张北县的生态系统完整,素有“沙平草远望不尽”“风吹白草天无际”“深草卧羊马”之咏。坚持把生态产业做成脱贫的“绿色银行”张北县,近年来大力实施生态工程, 2017年完成造林工程14万亩,参与生态工程建设的贫困人口2100多人次,人均增收4000元;利用生态补偿和保护资金,雇佣贫困户生态护林员1413人,人均增收3000元。2018年,张北县又实施造林工程49万亩,惠及289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98个,贫困户7840户1.96万人。造林期间,预计可吸纳劳动力1万人次,人均年收入4500元左右。同时,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贫困户1500人左右参与护林员等生态管护工作,人均收入3000元左右。张北县生态扶贫体制机制将不断完善,最终通过“金山银山”减贫经济效益与“青山绿水”长远生态保护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生态‘掘’金百姓富、环境宜居生态美”的良性循环。
产业扶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看到产业扶贫助力张北县脱贫攻坚飞跃式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城市功能还不够完善,精细化管理水平亟待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主要有三方面制约产业扶贫的发展:
贫困程度深,自我发展能力不足
贫困的真正含义是贫困人口创造收入能力和机会的贫困,贫困意味着贫困人口缺少获取和享有正常生活的能力。在张北县366个行政村中贫困村有174个、占比47.5%,深度贫困村12个,这其中192个非贫困村多是“十五”“十一五”脱贫村,脱贫标准不高,返贫压力大。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薄弱,多数受教育程度低是致贫的主要原因,贫困户中小学文化程度以下的占80.69%;缺技能、缺资金致贫的2428人;因病因残占比高、刚性支出大,未脱贫人口中因病因残18077人,共占未脱贫人口的71.11%。由于以上原因导致一些贫困户虽然及时吃上了“产业扶贫”的甜头,但由于市场营销品牌意识弱,过分依赖中间商运营,导致自身利润薄,容易出现滞销情况。
“空心村”问题突出、人口老龄化严重
随着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和交通便利的城镇转移,一些曾经热闹的村落人去屋空。张北县366个行政村中空心化率超过50%的占63.7%,超过70%的占30.3%;1167个自然村中,常住人口不足30人的222个,不足100人的812个,在外出打工的村民眼里,村里的老屋成了“鸡肋”,许多空宅老房年久失修,荒草满院,残垣断壁随处可见,在村人口以贫困老人为主。据了解,全县未脱贫人口中,60周岁以上的占72.39%,70周岁以上的占43.17%。
生态建设任务重,农业结构亟待优化
从资源禀赋看,张北生态环境脆弱,属于半干旱地区,春秋季干旱少雨,年均降水量380毫米,水资源严重短缺;冬季寒冷漫长,最低气温达到零下30℃。从种养植结构看,一方面,多数农户依靠大田蔬菜脱贫致富,蔬菜作物特别是大白菜、圆白菜、生菜等优势叶菜品种却耗水量大,张北水资源承载能力又相当有限,“农水”矛盾突出。另一方面,张北县草场三化严重(退化、沙化、盐渍化),三化草场面积占全县草场面积比重达到78%。
产业扶贫建议与对策
针对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张北县坚持把建立扶贫产业和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作为产业扶贫的核心,积极探索创新产业扶贫模式。
对于无劳动能力贫困户,主要建立两种模式。一是土地流转。贫困户通过将土地流转给大户、合作社、企业经营,挣取租金。比如,依托49万亩造林项目,2000多贫困户人口可通过流转土地,连续10年人均年收入流转金400至500元。二是入股分红。针对贫困户劳力不足的实际,以扶贫资金入股优质产业项目,让贫困户赚取红金。比如,入股中粮家佳康公司3000万元,发展母猪繁育扶贫项目;入股丰茂农业1000万元,发展马铃薯扶贫产业,让贫困户赚取股金,实现稳定增收。
对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主要建立五种模式。一是参与劳务输出。引导农户有序参与马铃薯、甜菜、生猪养殖、造林绿化等扶贫产业。比如,今年计划组建扶贫造林绿化专业合作社12个,组织98个贫困村的5000多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近参与植树造林,人均年收入4500元左右。二是从事公益岗位。比如,利用光伏扶贫收益资金,贫困户通过从事村清洁员、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人均增收1000多元。三是推进“金融扶贫”。针对贫困资金不足的实际,通过政府搭台增信、银行降槛降息、企业农户承贷、保险兜底保证,实现有需求,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合作社、农业企业信贷支持全覆盖。比如通过“政银企户保”方式,为五行圆公司提供贷款294万元,带动贫困户近100户,户均增收1600多元;通过合作扶贫贷,为中粮家佳康公司提供贷款3000万元,带动贫困户1200多户,户均增收1300多元。四是发展订单农业。发展“政府扶持、企业运作、合同定价、保种保收”的订单农业,引导贫困户直接从事甜菜、马铃薯、食用菌种植等产业,实现“零风险”增收。比如,2018年通过甜菜订单,预计可带动农户3800多户,其中贫困户1800户,亩均增收800多元。五是建设农业园区。通过政府建园区、搭平台、筑巢引凤的模式,集聚土地、资金、技术、市场等资源,引导贫困户流转土地挣租金、入股分红挣股金、入园打工挣薪金。2018年规划投资2亿元,在德胜村实施农光互补项目,建设占地200亩的现代立体农业科技园区,带动全村291户贫困户增收。
思考与启示
产业扶贫作为扶贫的主攻方向,不仅要抓“精”抓“准”,还要抓住“魂”,扶贫之“魂”就是找到脱贫攻坚的支撑点,强化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扶贫带动作用,筑牢脱贫攻坚的产业支撑。张北县通过发展特色产业,逐渐走出贫困泥沼,展现出“贫困”中欣欣向荣的一面,张北县产业扶贫的成功经验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产业扶贫关键是精准。一是产业选择要精准,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各区域资源优势资规划布局产业,做到长短结合、以短养长、多产联动。二是产业扶贫对象必须精准瞄准贫困户,措施必须精准落实到贫困户,效益必须精准体现到贫困户。三是资金投放要精准,要加强对各类资金的整合使用,靶向投入,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充分发挥扶贫资金的产业导向作用。
产业扶贫重点在保障。一是强化组织保障,要在县、乡、村各级层面建立抓产业的专班,明确一班人马,瞄准一个目标,制定一套措施,一以贯之,一张蓝图绘到底。二是强化资金保障,用好省级脱贫攻坚产业扶贫子基金、市级脱贫攻坚定点帮扶基金、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信贷金融保险扶贫、特惠贷等金融扶贫产品,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积极引入社会资本,聚集市场闲散资金,汇聚多元扶贫合力,形成强大的脱贫攻坚资金合力。三是强化技术保障,既要充分发挥农技人员的专业优势,深入田间地头,对产业的全程跟踪指导服务,又要提高贫困户自身发展意识和生产技能,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实现贫困户全员培训,力争人人都是“田秀才”“土专家”。
产业扶贫的途径在龙头带动。要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各类人才积极参与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用财政专项资金、脱贫攻坚产业子基金、贷款担保补助、税费减免、保险保费补助等措施,大力支持扶贫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发展,积极推广“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以龙头带基地,基地连贫困户,实现合作组织对贫困户全覆盖。
产业扶贫的前提是贫困户参与。产业扶贫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贫困户增收脱贫,只有贫困户全员参与,这一目标才有望实现。要千方百计建立健全产业精准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帮助贫困户稳定获得订单生产收益、劳动务工收益、反租倒包收益、政策扶持收益、资产扶贫收益、入股分红收益,使贫困户增收由被动变为主动,实现“输血”变“造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