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大豆当之无愧成为“网红”。
2018年6月,在“与关税赛跑”中迟到的7万吨约1.5亿元的美国大豆,8月在中国海港被顺利卸载,而此前,这艘大豆船在外海“流浪”了两个多月。因为其代表了中美贸易摩擦引发的连锁反应,成为全球媒体关注的焦点。
除了反刍动物,植物蛋白几乎是唯一可用于形成动物体蛋白的氮来源。其中,取自大豆的大豆饼粕又是饼粕类饲料中营养价值最高的饲料,蛋白质含量高达42%~46%,除含有硫氨基酸外,赖氨酸、色氨酸、甘氨酸含量均较高。长期以来,大豆都是饲料性价比最高的重要原料。
中美贸易摩擦导致的大豆贸易受阻,引发了国人对粮食安全的再思考,特别是对动物日粮安全的再思考:从我们究竟需要多少大豆,从哪里进口大豆的表层思考,转向究竟需要怎样的大豆,怎样用好大豆的深度思考。
粗蛋白含量评价标准成过去式
“目前业内在原料蛋白质量评价上存在误解,150年前开始采用的以粗蛋白高低来衡量蛋白品质的方法已经过时,如今需有新思维。”2016年,美国大豆出口协会中国首席代表张晓平就在行业会议上表示,全球范围内已完成大量实验与检测,认为日粮粗蛋白水平不能反映饲料中蛋白的质量,蛋白质质量取决于饲料原料中必需氨基酸数量和平衡性。
而事实是,由于我国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饲料原料营养价值数据库,未真正实现饲料精准配制,饲料原料利用效率不高,造成营养成分浪费比较严重。加上养殖户普遍认为蛋白含量越高,饲料质量越好,这样的市场评判标准推高了蛋白原料消耗。2017年我国饲料中蛋白原料使用量超过1亿吨,比2012年增加3000万吨,年均递增7个百分点。而2017年和2012年的肉蛋奶总产量均为1.5亿吨左右,在主要畜产品产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2017年蛋白原料消耗量却增加了40%。
2018年11月1日,备受关注的《仔猪、生长育肥猪配合饲料》 《蛋鸡、肉鸡配合饲料》两项团体标准实施。据了解,这个营养标准的前期准备达10年之久,目的就是提倡在畜禽净能体系的情况下,降低畜禽正常蛋白使用量2〜3个百分点,通过添加人工合成氨基酸,实现猪禽正常生产性能。
作为标准的起草人代表,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谯仕彦介绍,团体标准对粗蛋白质、磷的含量设置上限值的原因在于:一是随着低蛋白日粮配置技术的发展,在合理添加工业氨基酸的前提下,配合饲料中粗蛋白质的水平可以显著降低;二是减少豆粕用量,降低配方成本;三是降低氮排放,减轻环境污染。据测算,猪日粮蛋白质水平每降低1个百分点,可减少粪尿氮排泄量6%~8%。我国目前仔猪、生长肥育猪全程饲料蛋白质含量16%,按照目前可推广营养的低蛋白日粮技术,将全程蛋白质水平由目前的16%降低至本标准平均值的14%,可减少豆粕用量近830万吨,折合大豆约1100万吨。
猪鸡两项标准的实施将有效减少豆粕等蛋白饲料原料用量。据测算,猪配合饲料平均蛋白水平下调1.5个百分点,有望将生产1公斤猪肉的蛋白质消耗从0.45公斤降至0.39公斤,降幅达13%;蛋鸡、肉鸡配合饲料蛋白水平也将降低约1个百分点。新标准在行业内全面推行后,养殖业豆粕年消耗量有望降低约1100万吨,带动减少大豆需求约1400万吨。
中国饲料工业协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发表示,按照团体标准执行,理论上可减少1400多万吨大豆进口,总体数量有限,并不能彻底消除我国对于进口大豆的依赖。目前我国平均每年进口大豆八九千万吨,数量庞大。团体标准是建议企业和行业采纳,起引导作用,非强制标准,所以有很大的弹性。要升格为国家标准被推行,还需要进行更多的试验,拿到更多的科学依据,这其中还有很多学术问题需要解决。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人均占有率低,应更多地挖掘本土资源,从切实提高饲料利用效率上下功夫,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养殖模式和配方体系。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副局长孔亮表示,从近几年动物营养研究和养殖生产实践看,我国饲料营养价值数据库建设初见成效,基于净能体系和氨基酸平衡模式的精准日粮配方基础参数基本建立,使进一步降低日粮平均蛋白水平成为可能。
一减一增,氨基酸市场被看好
光大证券分析师裘孝锋认为,成功的低蛋白日粮是可以减少豆粕等粗蛋白的用量,但低蛋白日粮不等于低氨基酸日粮,其重要前提是低蛋白日粮的赖氨酸水平必须和高蛋白日粮一致。而且,其他必需氨基酸和赖氨酸的比例要达到理想蛋白的标准,才能保证动物的生产性能不受负面的影响,因而需要额外添加氨基酸以弥补豆粕减少带来氨基酸的降低量。
近日,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进口大豆8803万吨,比去年减少750万吨,同比减少7.9%。豆粕、豆饼的进口量为2.28万吨,同比减少62.7%。可见无论是大豆进口量,还是豆粕进口量,均呈下降趋势。
大豆蛋白进口减少,但氨基酸市场却增加了产能。2018年12月25日,梅花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吉林白城投资百亿元建设的300万吨玉米深加工项目一期正式投产,是全球单体最大的年产40万吨赖氨酸项目。该公司称,布局白城不仅可以贴近我国的黄金玉米供应带,获得优质低价的玉米资源,更重要的是看好动物营养氨基酸行业的长期供求格局。业内分析称,截至目前,梅花生物拥有36万吨赖氨酸产能、27万吨苏氨酸产能,40万吨赖氨酸产能在建,该项目投产后,公司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赖氨酸供应商。
赖氨酸等氨基酸是以玉米与燃料(煤)作为重要原材料,属于工业合成产品。饲粮中使用合成氨基酸的主要目的是平衡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比例,以满足动物机体的需要。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苏氨酸、赖氨酸的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目前用于饲料的合成氨基酸主要是赖氨酸和蛋氨酸,其次是苏氨酸、色氨酸和甘氨酸等。氨基酸产品中苏氨酸、赖氨酸作为促进动物生长和营养吸收的必需氨基酸,广泛应用在猪料、禽料、水产料等产品中。目前苏氨酸、赖氨酸下游客户主要是饲料养殖行业。
裘孝锋表示,应用于饲料添加的赖氨酸、苏氨酸和蛋氨酸具有经济性和易得性两大优点。三者均可以通过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获得,氨基酸实现大规模生产后,价格逐渐降低,低蛋白日粮技术也更具备经济性。通过调整生产规模和批次,可以迅速快捷地满足下游需求,方便易得。按照不同的大豆进口减少量与杂粕进口量为假设,裘孝锋对额外添加赖氨酸、蛋氨酸和苏氨酸的量进行测算,以赖氨酸为例,额外添加赖氨酸量=豆粕减少量×豆粕中赖氨酸含量/L-赖氨酸盐酸盐的赖氨酸含量。
据测算,如果国内大豆减少进口量1000万吨,新增杂粕进口量替代480万吨豆粕计算,仍有320万吨豆粕需要添加氨基酸10万吨进行替代。如果杂粕进口减少,对应的额外添加氨基酸将显著增加。如果不进口杂粕,仍有560万吨豆粕需要添加氨基酸25万吨进行替代。看来豆粕使用量的下降无疑将对氨基酸行业产生利好。
“随着氨基酸生产技术的提高,成本降低,我们将可以在饲料中增加其他氨基酸的摄入,这样就会进一步降低蛋白的使用量。对于科研院所而言,难度在于氨基酸的技术研发,目前酰胺酸、蛋氨酸国内不能生产,这些技术都需要突破。”李德发表示。
植物蛋白原料已挖地三尺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一位调研员在一次饲料行业论坛上表示,近年来我国蛋白原料进口品种和来源地增加,油菜籽、棉粕、豆粕进口量都在增加,来源地明显增多,对于稳定蛋白供应是有效的。此外,业界热捧的鱼粉资源,却面临枯竭,供应会持续紧张。加之“粮改豆”等政策的执行,“十三五”期间我国蛋白原料供应稳定性有望改善。
减少了大豆或没有了大豆,我们还能有什么?行业内对于饲料原料的挖掘从未停滞。在大宗农产品贸易中,除了大豆、豆粕外,还有杂粕能成为替代品。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棉籽饼粕和菜籽饼粕的蛋白质含量均在35%~40%之间,但棉籽粕中含有毒素物质棉酚,菜籽粕中叶潜在硫葡萄糖苷的有毒物质,且两者适口性差,都需要严格限制饲喂量。
目前我国饲料对于原料的利用已是挖地三尺,可利用的资源所剩无几,凡是有点蛋白的原料资源,业内都会拿来进行尝试。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采购中心负责人简仿辉称,目前玉米已成为奢侈品,高粱已经被大规模利用,大麦、木薯也开始在试探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河南、山东、湖南等多地正在探索杂交构树生物饲料的开发,挖掘杂交构树的蛋白资源。
杂交构树中科一号通过实验数据测定发现,杂交构树粗蛋白为26.1%,粗脂肪含量为5.2%,钙含量为3.4%。相对于豆粕来说,杂交构树粗蛋白含量达到了豆粕的60%,粗脂肪、钙含量远远高于豆粕。构树蛋白质含量大致是豆粕蛋白含量的三分之二,但价格仅相当于豆粕的三分之一,因此,利用构树叶生产饲料可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对比豆粕,杂交构树叶的铜含量低于豆粕,但其他元素含量较豆粕高,微量元素较丰富且均衡,能为饲养牲畜提供更多蛋白质和能量。构树鲜叶猪、牛、羊可直接食用,鸡、鸭、鹅也喜食。构树枝叶加工成植物蛋白粉,作为配合饲料的原料,适合于各种畜禽。
“目前国内对于构树、桑叶开发火热,南方种植构树比较合适,因为一年可以收割五六茬,北方只有两三茬,南北方的投入产出比差很多,所以北方种植构树不经济。因为构树枝叶木质素很高,开发构树饲料的难度在于机械化采收、储存、粉碎的问题,如果解决了这些问题,构树饲料开发还是有前途的。”李德发说。
警惕三聚氰胺乘虚而入
作为人工合成氨基酸同胞兄弟的非蛋白含氮化合物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其典型代表就是“三聚氰胺”。
非蛋白氮主要作为反刍动物蛋白质饲料,供给瘤胃可降解氮的需要,此类化合物种类很多,主要包括尿素和各种铵盐,但少有作为猪禽饲料添加物的。
2018年9月17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饲料中粗蛋白的测定凯氏定氮法》国家标准,今年4月1日实施,以代替1994年发布的《饲料中粗蛋白测定方法》。比较来看,新国标主要是修改了适用范围,保留配合饲料、浓缩饲料,删去了单一饲料,增加了饲料原料、精料补充料和添加剂预混料。此外,对计算结果有效数字的规定进行了约束,须保留至小数点后两位,但粗蛋白的计算方法并未改变。
长期以来,凯氏定氮法被规定为粗蛋白质含量的通行标准检测方法。北京市饲料监察所高级畜牧师冯秀燕称,这一方法优点是检测方法简便、快速,检测设备简单、成本低廉;缺点是所检测蛋白质只是一个粗略估算,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蛋白质含量,更不能检测出蛋白质各种氨基酸实际含量,这就给饲料、食品掺假创造了条件。掺假者利用检测方法上的漏洞,只要在产品中掺入含氮物质,便变成了检测中的“蛋白质”。
由于受高额利润的驱使,蛋白质饲料原料市场存在严重掺假行为,不但扰乱了饲料市场秩序,也给动物安全和人类食品安全带来了隐患。冯秀燕称,目前,蛋白质饲料掺假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掺杂异物降低粗蛋白质含量,如掺杂花生壳粉、贝壳粉、石粉、术屑、泥土、淀粉等;第二类:掺杂异物虽提高了粗蛋白质水平,但降低了粗蛋白质利用率,如血粉、羽毛粉、皮革粉等;第三类:掺杂非蛋白氮等异物虽提高了粗蛋白质水平,但往往引起家禽中毒,如尿素、铵盐、生物蛋白精、三聚氰胺等。前两者也可称为容积性杂物,主要危害是降低了日粮中蛋白质水平;后者为毒物性杂物,往往导致畜禽中毒,所以其危害性更加严重,更应引起重视。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杨炳南认为,饲料掺假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饲料掺假具有隐蔽性,主要表现在检测技术限制和消费者的认知限制;长期性则表现在不安全因素存在及产生影响的周期长,如三聚氰胺问题;复杂性表现在饲料本身成分的复杂性和掺假成分的未知性。
传统检测掺假物质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国标方法测定蛋白质含量、氨基酸含量等,检测方法费时费力,不能及时高效地显示结果。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有效杜绝这些问题?
杨炳南认为,从目前近红外技术在饲料方面的应用可以看到,近红外技术停留在化学成分的预测分析,而对于饲料的产地溯源技术和在线技术的应用力度不大。他提出,要想实现近红外技术在饲料行业中更加广泛的应用,亟需解决以下问题:第一,建立包含多种饲料模型的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基于大数据进行常规的化学成分分析,大大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再逐步扩展到饲料的掺假和产地的追溯上;第二,当前近红外分析仪器价格居高不下,开发性能更加稳定而且价格较低的仪器,使之可以在环境相对恶劣的工厂车间和生活中使用。
值得庆幸的是,在去年11月20日的京东数字科技全球探索者大会上,李德发提到,目前已完成了近红外有效养分快速评定体系,此外还完成了饲料原料动态数据库工程,涉及89种饲料原料及其营养动态预测模型。其中,饲料原料史料汇编工程涉及11个国家32种资料近100年来的数据,这些工作都整合在FeedSaaS饲料大数据平台。由此看来,近红外技术在饲料行业的应用已有了体系基础,后市可期。
栏目指导单位: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