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地瓜小镇” 成就香甜产业
时间: 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连城地瓜干真是价值连城,不但品种丰富,品质、品相也很棒!”在连城县莲峰镇步行街敦香土特产店,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的红心、紫心地瓜干系列产品,让一群来自外地的客人赞不绝口、纷纷选购。

  说起福建连城县,就不得不提让这个小城镇名声大噪的明星农产品——“红心地瓜干”,作为“闽西八大干”之一,地瓜干几乎成为连城的代名词。据史料记载,连城县盛产地瓜,农家土法晒制地瓜干,已有300年历史,这种地瓜干保留着自然的色泽和品质,颜色黄中透红,味道清香甜美,质地松软耐嚼。早在100多年前,宫廷御厨就曾把连城地瓜干制成宫廷宴席上的上乘名点——“金如片”。在这片红土地上,地瓜产业历经数十年发展,通过基地建设、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园区建设等措施,已发展成该县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民生产业、支柱产业。目前,全县地瓜种植、地瓜干加工、销售的人口达13万人。全县种植地瓜面积10万亩,年产值8亿。民间流传着“十万农民种地瓜,两万农民搞加工,百支队伍闯市场,一条地瓜富半县”的说法。“连城红心地瓜干”中国驰名商标位列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第39位。

  福建地瓜看连城,连城地瓜看林坊。林坊位于连城县西部,是“连城红心地瓜干之乡”。全镇地瓜种植5000多亩,有6家大型地瓜干加工厂,所加工的地瓜干色泽桔红鲜艳、质地软韧、富含维生素A、B和胡萝卜素,风味殊绝。近年来,林坊城着力建设“一带一路”富有特色的西城新镇,发展现代农业特色生态经济带富民,做大做强工业项目建设工业强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走产业富民工业强镇之路。2018年9月,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批准连城县林坊镇开展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连城县林坊镇立足林坊镇地瓜产业优势,围绕将林坊打造成为“中国地瓜小镇”的建设目标,坚持“姓农、务农、为农、兴农”的建设宗旨,紧扣“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民风正”的发展思路,按照一产优、二产强、三产旺,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工作要求,扎实开展各项建设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林坊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土壤及气温适宜农作物及果树生长,素有连城的“粮仓”“果园”之称,连城县是“中国红心地瓜干之乡”,而林坊乡又是连城红心地瓜的主产区,地瓜产量和产值占了全县的近一半,据统计2018年地瓜产业产值达7.17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570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35%。该乡90%以上的农民从事地瓜种植、加工、销售。

  集思广益,

  共绘产业强镇蓝图

  为保证工作有序开展,林坊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任副组长,相关所站及村委会负责人为成员,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工作。建立重点建设项目挂钩责任制度,每个重点建设项目安排1名镇领导和相关所站负责人挂钩,明确工作职责、建设任务、序时进度。相关领导、负责人多次深入林坊镇实地调研,就土地流转、地瓜种植、产品加工、链条延伸、市场营销、利益联结等方面提出具体意见建议。并邀请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退休干部、社会贤达等代表和镇村干部召开座谈会,共同商讨农业产业强镇发展思路。发放农业产业强镇征求意见表200余份,收到可参考意见20余条,为林坊镇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实施夯实基础。同时通过镇村联动,多渠道、全方位开展产业强镇宣传工作,大力宣传农业产业强镇建设意义、目标和内容,提高公众认知度,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切实营造良好的共建农业产业强镇氛围。

  多措并举,

  强力推进产业壮大

  立足镇情,全面发展。在全面分析林坊镇在地瓜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的基础上,认真筛选建设项目,补齐发展短板,共实施重点项目10个,总投资 10450万元。采取“分区建设、逐步完善”的发展思路,在突出“以农为本、创新驱动、生态友好”基础上,统筹布局种植、加工、营销、服务等一二三产业的功能板块,即地瓜高优种植示范区、地瓜精深加工示范区、地瓜产品营销中心、地瓜文化体验中心,形成“二区二中心”的功能格局。通过实施地瓜脱皮、仓储物流、包装印刷、设备生产等配套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创新地瓜+旅游、地瓜+康养等“地瓜+”模式,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开发营养、安全、方便、实惠的多元化地瓜主食及研发地瓜藤、地瓜皮、地瓜渣、地瓜废水废气等新产物综合利用技术,提升地瓜产业附加值。

  培育良种,建设地瓜高优示范区。通过建设3500亩地瓜标准化生产基地,全面推广绿色防控、测土配方和轻简化栽培技术及种植过程机械化、智能化,严格执行绿色食品标准,建立健全质量追溯体系,确保地瓜种植安全、优质、高产、高效。为全县提供优质鲜地瓜,并起到引导示范推广作用。据了解,红薯生产中长期存在的病毒种性退化问题一直困扰着农户,为解决这一问题,林坊镇通过建设地瓜脱毒苗组培中心,为全镇乃至全县地瓜基地提供优质安全的脱毒种苗,培育高产、高品质地瓜。目前福建紫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地瓜脱毒苗组培中心已投入生产,济薯26脱毒苗已向市场投放。

  技术升级,打造地瓜产业精品。大力发展地瓜干精深加工和工厂化生产,林坊镇引导鼓励地瓜干加工企业加快技术改造、装备升级和模式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提升地瓜产品附加值。如建设地瓜干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项目等。据悉,连城红东食品有限公司、福建紫老虎食品有限公司、连城县福农食品有限公司地瓜干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项目的主体厂房已基本建成。

  由于地瓜干加工后的废水经过一定时间浸泡,特别是经过太阳暴晒后,水质容易变黑、发臭,尤其到了夏天,群众意见更大,企业只能经常停产、减产进行整顿治理。农民要致富,但是致富产业应该绿色发展。2014年,连城全面启动地瓜干污水治理,相继出台整治工作方案、奖惩机制。两年后,连城再次出台《地瓜干生产加工小作坊污染整治工作实施意见》,进一步深入治理地瓜干污水。林坊镇一面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禁止未建成污水处理设施的地瓜干加工企业开工生产,一面积极推动当地地瓜干加工企业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如连城县雄鑫环保服务有限公司统一废水废气处理项目,已完成第一期工程,日处理废水1500吨,已投入生产。

  提升品牌,构筑地瓜田园综合体。规划建设集品种苗圃观赏、种植模式休闲、地瓜美食品尝、产品展示展销、地瓜文化鉴赏于一体的薯世界博览园,使地瓜产业与旅游产业全方位结合,丰富全域旅游内容,增加旅游收入。并在广泛收集、整理地瓜品种、栽培历史、加工历程、农耕文化以及地瓜文学作品等的基础上,通过文字、图片、声像、实物、三维等现代科技手段强化地瓜文化宣传,打造地“瓜主题公园”。

  优化平台,助力产销更便捷。通过建设地瓜产品营销中心、搭建农村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利用农业大数据、物联网、电子商务等先进手段,建成集“管理服务、物流配送、农产品交易”于一体的展示展销平台,提供电子商务、检验检测、质量追溯、价格信息、展示展销等服务,拓展市场营销,在农业信息平台及时提供准确的国内外市场信息及技术信息,发布镇域内优良产品。鼓励金融机构与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推广产业链金融模式,加大对地瓜产业融合发展的信贷支持。

  此外,林坊镇十分注重产学研技术合作,并积极帮助企业对接各大科研院校和专家教授。依托本土农业专家服务团队,实现地瓜脱毒苗培育、种植、加工等技术全覆盖。加强与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农科院等院校的战略合作,建立稳定的技术依托和技术来源。通过自主创新、技术引进,先后推广普及“济薯26”“龙薯9号”等优良品质的地瓜品种,有力促进了地瓜生产技术进步和品质效益提升,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引进及培养了一批地瓜种植及加工开发专业技术人才,引导各类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回乡创业,加强对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五新”技术培育,完善该镇地瓜产业人才和科技支撑。

  创新机制,

  实现农、企多赢局面

  林坊镇立足当地优势,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初步形成了以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为骨干,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支撑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全镇经营主体总量达到35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6家。积极引导群众转变发展方式,不断优化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经营结构,建立健全地瓜干加工龙头企业与种植经营主体需求对接机制,完善产业发展与农民的利益联结。以群众增收为目的,鼓励群众将资源、资金、劳动力入股到新型经营主体中,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采取“保底效益+按股分红”等形式,让种植大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着力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强化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激励机制,将上级相关扶持政策与利益联络机制相挂钩。要求地瓜干加工企业与地瓜种植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签订收购合同,确定地瓜收购最低保护价,如遇市场价超出保护价,超出部分由企业与种植经营主体均分。支持龙头企业为地瓜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资助订单经营主体参加农业保险。

  此外,林坊镇积极统筹整合现有各类资源,推动各级财政资金向农业产业强镇发展集聚投入,撬动社会各类资金投向林坊镇域内,带动产业发展。落实林坊镇内优惠扶持政策,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创新优化服务,为林坊镇各类市场主体减轻负担,拓展有效投资空间。结合精准扶贫,由龙头企业、示范合作社发起,成立由贫困村合作社、贫困户参加的地瓜产业创业联盟,开展管理协作、技术协作、销售协作和品牌协作,实现产业发展和精准脱贫的“双赢”。如今,地瓜产业作为林坊镇的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不仅吸纳劳动力从事地瓜种植、生产和销售,解决就业问题,更是成为贫困户增收致富的脱贫产业。

  “一条地瓜富半县”的传奇仍在林坊镇继续书写,甜蜜的产业让农民看在眼里,喜上心头。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