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下的暖阳
时间: 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中国农村网 作者:文/包尚友 薛梅华 字号:【

  11月6日,黑龙江哈尔滨迎来了今年的第一场雪。这场雪开启了我们东北调研的第一站——哈尔滨宾县。

  “龙江”绿品产业延伸有真经

  宾县位于黑龙江南部,面积3843平方公里,自然概貌为“五山半水四分半田”,有5乡12镇、143个行政村、1624个自然屯,耕地面积262万亩,人口57万,其中农业人口45.1万,是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国家烟叶标准化示范县、黑龙江省肉牛生产基地县和北菜南销基地县。近年来,宾县深入实施产业振兴等攻坚战,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设施蔬菜打季节牌。11月的宾县已经寒气逼人,调研组迎着风雪走进了永和菜业有限公司的无土栽培蔬菜种植温室,备感温暖如春,香菜、小白菜、芹菜长势喜人。公司负责人李庆堂介绍:“我们两个基地加在一起总共17000亩,以种植蔬菜为主。”每年6月和9月,北方蔬菜集中上市之际,正值南方蔬菜淡季,存在巨大的市场真空,这给黑龙江蔬菜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由于黑龙江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温差,蔬菜品质好,黑龙江的绿色有机蔬菜在南方市场非常受欢迎”,李庆堂说。

  经过几年的发展,永和菜业实现了蔬菜生产加工、冷藏储运、市场建设、物流配送链条式发展。2018年蔬菜总产量2万吨,远销至杭州、义乌等地。

  农产品加工打质量牌。与绿色蔬菜一样,产自宾西的肉制品也很受欢迎。“宾西牛肉”已经成为当地的“招牌”,而宾西牛业有限公司则将战略合作拓展延伸到肉类深加工产品领域,连续多年获得“麦当劳A级供应商”“汉堡王最佳供应商”称号,走出了一条延伸产业链、发展精深加工的路子。

  在宾西牛业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宾西肉业有限公司,我们看到,这里引进了全套德国伴斯及荷兰斯托克公司生猪屠宰、分割加工设备,并严格按照欧盟标准建设。据了解,该建设达到了国家“四星级”以上标准。

  产品销售打订单牌。近年来,为了开辟国际市场,黑龙江省坚持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品质发展之路,积极促进农产品出口贸易转型升级,以品质在境外打响“龙江”绿色品牌。哈尔滨高泰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就是其中很具代表性的一家。

  在车间,我们看到工人们正将生产线上速冻水果蓝莓、树莓等经过挑选,进行包装,运往俄罗斯、日本、欧盟等地,而这些蔬菜和水果全部产自宾县。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于永丰说:“借助当地种植优势,以及良好的地理环境,我们与当地的两家合作社以及6000户农民签订了订单,种植面积在3万亩左右。”

  “以往我们都是以种植玉米为主,想种点经济作物,既没经验,也不知道该往哪里销,现在不仅有专人来指导,而且每年也不用为了销路愁,一举两得!”农民老王告诉我们:“种植水果的收入是种大田的7〜8倍,种植蔬菜是种大田的2〜3倍。”

  “订单农业”让农民尝到了甜头。一方水土养一方果,宾县的寒地黑土有机质含量非常高,而且温度适宜,能给树莓等浆果提供很好的养分,同时病虫害少。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外,赢得国际名企青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宾县以企业为核心,有机果蔬从种植、采摘、加工到最终出口确立了一套严格的标准,确保质量达标。“欧盟对有机食品的进口有着全球最严苛的标准,不但要确保绝对有机,而且对细节也严格把关,即使在一盒树莓果里发现一根头发,也可能会全部退货并向我们提起赔偿。”于永丰说,“对方要求严苛,我们就要比对方更严才能让人家服气又放心地把订单交到你手上。农户从种到收,每个环节都有技术人员监督指导,确保全部人工除草,绝不使用任何农药;产品出口前要经过地头抽检、采摘抽检、加工环节抽检和出厂前抽检四次取样检测;企业还花千万巨资从英国引进激光色谱果蔬检选仪,从韩国引进X射线异物挑选机,确保浆果在速冻前无虫、无杂质。”

  有了良好的质量控制和好产品,就有了参与高端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竞争的底气。目前,黑龙江省形成了以俄日韩周边市场、欧美市场和东南亚市场为主的“三大农产品贸易圈”,出口市场涵盖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陪同调研的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乡村产业发展处王磊说:“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当地农民增加收入的同时,也对种植结构进行了调整。”

  另据陪同调研的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副主任邰伟介绍,截至9月末,黑龙江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实现1950.3亿元,同比增长7.8%,实现利润114.4亿元,同比增长10.9%。

  吉林科技创新的“梨树方案”

  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是本次调研的第二站。

  作为吉林省农业大县,梨树县地处松辽平原腹地,素有“东北粮仓”和“松辽明珠”之美誉。全县面积4209平方公里,辖15个镇、6个乡、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1个工业集中区、295个村, 总人口78万人。

  近年来,梨树县始终坚持把保护黑土地摆在发展的重要位置,通过科技创新应用,为推进黑土地保护利用提供了“梨树方案”。

  洪玉生态果蔬采摘园的高端配置

  在梨树县洪玉生态果蔬采摘园,负责人董洪君介绍说,他们这个采摘园是由梨树县春雨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投资兴建的,主要从事高科技现代农业种植和优质农产品加工、精品包装及农资服务的开发和示范引领。目前,园区已建成智能温室大棚17座,冷风棚9座。所建成的棚内全部配备了节水灌溉、滴灌、喷灌系统及植物生长灯、夜间杀虫灯、植物生长补光灯、电子自动化生产数据检测系统等先进设施。园区分为优质蔬菜区、优质种苗育苗区、露地蔬菜区、多功能服务区,各功能区井然有序,目前种植有黄色火龙果、红色火龙果、红颜草莓、樱桃小柿子、荷兰无刺黄瓜、紫把长茄等水果和蔬菜,做到四季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

  他们多方引进专业性高科技人才,与兄弟省份、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企业管理架构模式,运用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指导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同时积极引进先进的绿色有机生态种植技术,单独研发生产适合当地的新型菌肥、抗病毒肥料等新型农资。

  春雨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本着“自愿、有偿、规范、有序”的原则,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新型模式,以入股、合作等方式进行经营,实现从“种苗、肥料、技术、市场、销售”全产业链覆盖,使现代农业这项福祉工程辐射带动周边乡镇乃至整个梨树县的群众,向通过产业化发展向共同致富的目标迈进,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

  高家村的超大型棚膜区

  坐落在高家村的乡村振兴先导区,简直就像是一个绿色瓜菜园。“九月青豆角”是这里的特产,全村302户几乎家家都种。在高家村,多干活、多挣钱、比着干、铆劲干是大家的常态。目前,全村共建大棚700余栋,年产出“九月青豆角”400余万斤,产值2000余万元,人均年收入24000元。

  目前,梨树县已形成以高家村为核心的超大型棚膜核心区,“梨树白猪”“九月青豆角”“梨树甜瓜”“水果黄瓜”“胜利葡萄”等200多个品种闻名省内外,名优产品走向全国。“依靠科技创新提质增效”,成为他们的制胜法宝。

  近年来,梨树县大力发展棚膜经济,打造东北地区重要的“菜篮子”基地,逐渐走出一条让农民四季皆可创收的致富新路。截至 2018 年底,梨树县温室大棚总量达到32000栋,棚室瓜菜播种面积7.8万亩,实现产值12亿元,创建26个省级标准化棚膜园区。“一栋棚膜十亩田、一年四季都赚钱”的棚膜经济,让梨树农民的腰包更鼓了、生活更好了。

  一系列好政策、一栋栋大棚的高收益,激发了沉淀在农民心里多年的创业热情。梨树县作为农业大县,以发展设施农业为突破口,以发展棚膜经济为着力点,依托典型企业示范带动,利用“合作社+贫困户”脱贫模式,吸收周边农户加入共同从事大棚蔬菜、瓜果种植,实现了脱贫人口产业项目分红全覆盖,为村民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壮大开辟新路。

  黑土地上的实验站

  来到梨树县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实验站,大屏幕上显示着实时数据,各类瓜果蔬菜生长的全过程都在实验研究和监控的范围内。

  “实验站是以我国东北典型黑土为研究基础,通过开展作物及其环境过程的系统监测研究,为东北平原农业实现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提供调控技术体系,为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开展农学、资源与环境等学科的教学和科研提供综合性野外基地。”梨树县农技推广总站王贵满介绍说。

  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实验站是由中国农业大学和梨树县人民政府联合创办的综合性农业生态系统实验站,2011年9月正式成立。截至目前,实验站已在东北设立工作站(基地)50个,全面推广“梨树模式”。

  陪同调研的梨树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孙大海介绍说, 2007年,梨树县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多家科研院所开展广泛的院地合作,立足“保护培育黑土地,高产高效可持续”的目标,开启了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研究、示范、推广。经过13年的探索实践,一项新的耕作制度在梨树诞生,其核心内容是“秸秆覆盖、条带休耕”,即在玉米收获后,将秸秆全部还田并覆盖在地表,将耕作次数减少到最少,从而达到保墒蓄水、培肥土壤、减少侵蚀、改善土壤生物性状、稳产高产的效果。这种耕作制度不仅解决了东北黑土区的土壤退化问题,还缓解了秸秆焚烧以及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是东北黑土地保护中一种比较简单经济有效的耕作方式。在此基础上,梨树县形成了遏制黑土地退化的玉米秸秆覆盖免耕栽培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并成功研发出与之配套的中国第一台集成式免耕播种机,率先实现了“三化”,即秸秆全覆盖技术“国产化”、免耕播种机具“中国化”、耕作技术推广“系统化”。

  近年来,吉林省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这与投入有很大关系。陪同调研的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农产品加工业促进中心伍洲红透露,2018年吉林省级龙头企业科研经费投入18.1亿元,以玉米秸秆等生物质为原料生产聚乳酸、乙二醇等技术获得成功,四家龙头企业获评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

  辽宁铁岭设施蔬菜的“样板间”

  辽宁铁岭市铁岭县是本次调研的最后一站。

  近年来,辽宁的设施农业实现了规模化发展,涌现出四个设施农业大市,位于松辽平原中段的铁岭市就是其中之一。铁岭县隶属于铁岭市,地处辽宁省北部,全县总面积224954公顷,下辖14个乡镇、2个街道,217个行政村,14个社区。

  铁岭县是铁岭市黑土地保护利用整建制推进试点县,这里的榛子、梅花鹿、寒富苹果、柞蚕、山野菜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优势明显,设施蔬菜产业更是方兴未艾。

  辽宁依农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综合型现代农业科技服务型企业。主要从事蔬果新品种引进、筛选、选育,工厂化种苗繁育,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示范、展示,农业标准化技术体系研发,新品种、新产品推广应用与服务,新型农民培训及果蔬采摘体验、农耕文化、文化创意等休闲观光农业开发,蔬菜产品初加工、保鲜、冷链物流、销售、品牌建设等。2012年被评为“辽宁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14年被认定为“辽宁省蔬菜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公司副总郭艳锋告诉我们,依农农业的前身是铁岭县园艺种苗繁育中心,公司建有四个现代农业园区,总占地面积1600亩,总投资1.2亿元。年繁育各类果蔬种苗1亿株,为5万种植户提供全程作物营养与技术服务,已形成了“公司+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为农户年新增效益近5亿元。

  陪同调研的铁岭市现代农业服务中心蔬菜产业服务科科长左伟说:“实践证明,没有规模就没有优势,也就没有效益。铁岭全市设施蔬菜分布在74个乡镇,286个村。设施蔬菜占地面积4.26万亩,设施内面积 2.68 万亩,自然棚室2.5万个。全市30〜50亩规模小区114个,100亩以上规模小区47个。预计到2019年年底,全市蔬菜播种面积21.81万亩,总产量 73.26万吨,总产值17亿元。其中设施蔬菜播种面积4.39 万亩,总产量22.36万吨,总产值12.14亿元。”

  设施农业是农业升级,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坚持政府扶持撬动、社会资本投入、示范带动引导等方式,提高设施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程度,才能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农民增收致富。

  据陪同调研的辽宁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处处长陈鸿宾介绍,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辽宁省设施蔬菜产业呈现稳中向好、稳中向优、稳中向新的良好态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蔬菜播种面积484万亩,总产量1877万吨,总产值363亿元。其中:设施蔬菜播种面积191万亩,产量938万吨,产值244亿元。全省蔬菜种苗企业超过300家,规模5000平米以上的种苗企业200余家,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全省拥有设施蔬菜生产基地700余个,拥有设施蔬菜生产专业乡70余个,专业村150余个。全省蔬菜通过无公害认证产品共计933个,通过绿色产品认证371个,占全省总数36.5%。已注册蔬菜产品品牌200多个,多个品牌被评为国家及省级名牌。

  调研期间,尽管时间紧张,但我们还是深入田间地头,认真倾听不同群体的呼声,仔细了解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点点滴滴。通过调研,切身感受到了东北乡村这些年来的大变化,产业发展推动农村变美了,农业变强了,农民变富了,城乡统筹发展效果显著。

  在调研中我们也了解到,尽管东北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势头,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宾县的农产品加工业,存在诸如整体开发能力弱、产业链条短、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农民大多是卖“原字号”“初字号”产品,没有充分享受到增值的收益。比如梨树县、铁岭县的设施蔬菜种植也面临一些问题,一是规模化水平不够。没有规模,就没有优势,也就没有效益。虽然如梨树县、铁岭县规模以上的蔬菜小区占到本地区的50%以上,但是生产品种不统一,上市时间参差不齐,造成市场销售困难。设施蔬菜处于内销有余、外销不足的生产局面;二是集成技术应用不够。调研中发现,东北地区设施蔬菜生产在新品种新技术应用上比较普遍,但还不能将所有先进实用生产技术集成到一起,大部分为单一生产技术,不能体现出集成优势,相对产量和效益发挥不明显;三是整体资金投入不足。乡村特色产业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农民在资金投入上认识不足,不敢将大量资金用于设施蔬菜生产上;四是市场建设能力不强。东北虽然各地都有比较具备规模的产地批发市场,但大部分还处于田间地头或通过经纪人交易,加之没有精细包装、加工和贮藏,造成蔬菜产品附加值不高。

  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是乡村产业发展的核心任务,一是从全国层面上加大对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支持力度,带动农民分享乡村发展成果。二是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发挥乡村独有的资源优势,带动农民共同增收致富。三是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核心,彰显地域特色、体现乡村气息、承载乡村价值、适应现代需要。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习总书记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物质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产业是发展的基础,产业兴旺,乡亲们的收入才能稳定增长。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产业振兴,而农民既是乡村产业振兴的主体,也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受益者,所以必须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通过产业振兴提高乡村居民收入,才能更加完善基础设施的配备,以及更多地投入生态环境治理,从而建设一个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推动特色产业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实施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而无论是解决农民就业还是确保群众增收,都需要以特色产业发展为基础。乡村农业强,特色产业必须强;特色产业旺,乡村振兴才有底气,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东北地区的乡村产业犹如“冰雪下的暖阳”正蓬勃发展,潜力巨大,必将对新时代东北振兴发挥基础支撑作用。

  栏目指导单位: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