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青年在“大陆阿里山”的务农故事
时间: 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中国农村网 作者:文/郑夷 王晶 字号:【

  每年二月,含苞待放的樱花和绿色茶园、环山小路一起,为福建省漳平市永福镇绘就了颇为别致的景色。这里不仅被称为中国最美赏樱胜地,还是台湾茶农的创业热土,600多名台商在这里开辟茶山、创办茶厂,永福镇因此成为台资个体在大陆投资最密集的乡镇和大陆规模最大的台湾高山茶生产基地。高山云雾出好茶,由于永福镇的生态环境、文化底蕴均与台湾相近,故有“大陆阿里山”之称。2006年7月,龙岩市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在永福镇挂牌成立,2008年升格为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是福建省第二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也是台胞登陆第一家园。目前,园区已有66家台资企业入驻,其中高山茶企业48家,年产值逾6亿元人民币。

  陈濂丰:我心安处是故乡

  刚入冬的永福镇冷得比往年早,在台湾青年陈濂丰的茶厂,茶叶已经进入最后一季的采收制作,忙完这一阵,就要到2020年3月了。

  中午11点半,陈濂丰的大儿子和二儿子放学回家,与妹妹在院子里疯跑。陈濂丰坐在桌前沏上一杯茶,静静地看着孩子们。老大老二从台湾来到永福镇上小学已经4年了,小女儿也快到了入学年龄。回想2015年,陈濂丰携带家眷来到这里定居,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的入学问题。得知他们的顾虑后,漳平市台湾农民创业园区管委会很快作出回复并派专人负责落实台商子女入学问题。

  陈濂丰在永福镇的茶山占地900多亩,其中300亩是父亲2004年来这里创业时留下的。陈濂丰出生于台湾南投的茶叶世家,受父亲影响,读小学时就会帮忙制茶。2007年,陈濂丰第一次跟随父亲来到大陆管理茶园,他早就听说永福镇四季分明,平均海拔800米,地势和气候都非常适合高山茶的生长。婚后,他成为了父亲的接棒者。“300多年前高山茶从大陆传到台湾,300多年后我们又将它带回来,这就是我和永福镇的缘分。”陈濂丰笑着说。

  “传承是一定要的,父亲当年在这片土地上开拓耕种,土地回馈了我们,我们就有责任照顾它、善待它。”陈濂丰说,自己对土地是有敬畏感的。“冬季温度低于15摄氏度时,茶树就会冬眠,生长缓慢,我就利用这段时间为它施肥、搬土挖渠,让土地休养生息。”他把这称为“给茶叶装修家园”。“在台湾,茶农一般就种两三亩茶,有本事也施展不开。而在永福,最小的台农茶场也有300多亩,发展空间要大得多。”因此,陈濂丰特别珍惜现在的茶园。台湾大多茶商没有参与实际管理,他们和茶农之间主要是买卖行为,无法体会“每冒一寸芽尖都是自己的”那种成就感,直到自己成为茶山的主人,陈濂丰才明白茶农的不易。比如,种茶和其他农业种植一样也要靠天吃饭……每一个细节都会导致茶叶产量的变化;再比如,利用生物科技管控茶叶品质的同时,还要琢磨如何采取套种生态树种、建造防护林等一系列措施保护和改善周边的生态环境。

  几年下来,陈濂丰边卖茶,边交友,和当地人已经相当熟络。“我喜欢这里淳朴的民风。”陈濂丰说,他与村民关系融洽,谁家有喜事都会请他,“村民把我们当作自家人,亲得很。”以前在台湾,他多和同龄人交往,如今在漳平,上至七旬老伯下至二三十岁青年,都出现在他的朋友圈里。2018年6月,他在共青团福建省委实施的“福建101台湾青年创业扶持计划”项目中获评“创业之星”,他还参加共青团漳平市委和台农创业园管委会举办的各种青年联谊会和创业比赛,借此机会,他认识了不少同行业的青年,也促成多项合作。陈濂丰很愿意和大家分享自己与“大陆阿里山”的故事,他说,“台湾是我的出生成长地,永福则是我事业发展的地方。能让自己的心定下来的地方就是故乡,我工作生活在这里,妻子孩子也扎根在这里,这就是真正意义上台胞登陆的第一园。”

  杨咏安:以大陆为家

  2018年12月6日,在漳平市不动产登记中心窗口,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台资企业福建漳平九德茶业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杨咏安,领到了一个多月前申请办理的5本、合计面积1000多亩的林权不动产登记证书。这是大陆首例台胞获得林权不动产证。有了此证,台胞在大陆相关领域投资创业的合法财产权益将得到进一步保障。

  杨咏安来到永福镇的时间比较早,和陈濂丰一样,他也是新婚不久就来到永福镇接父亲的班。他父亲是漳平首批台商之一,早年在此扎根创业,种植高山茶,发展至今茶园已有1000多亩的规模。退休后,父亲一直想将林权过户给他,但因为台胞身份,无法办理过户手续。这不仅成为杨咏安最头疼的问题,也是很多台商和台农二代在大陆发展的绊脚石。随着大陆“31条惠及台胞措施”和福建省“66条实施意见”的发布,台胞也能办理林权不动产证是当地对在漳平投资创业的台湾农民们享受与大陆同胞“同等待遇”的落实举措。杨咏安说,“林权证可依法申请转移、变更等不动产业务。这个‘红本本 ’对我们来说既是定心丸,也是强心剂,让我们更加安心地在这里扎根。”杨咏安已经彻底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回台湾的次数屈指可数,“永福镇让我有强烈的归属感,每年超过300天的时间我都待在这里,回台湾反倒只是去探亲。”

  杨咏安的主打产品是金萱乌龙。刚接手时,茶厂资金和制茶工艺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他进行了一年的全面改革,现在的杨咏安已经练就了辨汤色识茶叶的本领——茶桌上常备一个大碗,新茶制成,沸水泡开静置一段时间,他就能通过闻茶香、鉴汤色等判断出发酵或火候程度的不足。他的妻子是地地道道的广东人,两人在漳州天福茶学院就读时相识相知,婚礼就在永福镇举办,婚后,妻子负责参展等销售工作,杨咏安负责把控品质,他的茶叶多次在海峡两岸各类茶叶比赛中获奖。

  “他非常重视有机种植。”在妻子眼里,杨咏安是个很讲原则的人,为了秉持生态平衡的种植理念,他坚持生产有机茶叶,以“茶—虫—草”和谐共生的除虫方式取代除草剂和杀虫剂。2017年春季,他甚至“雇佣”了100只羊到杂草丛生的茶山上帮忙除草,不但如此,诸如喷施“豆浆”和施用豆粕为茶树提供植物蛋白等大胆创新的种植理念,让当地村民大开眼界。“刚开始,他们对台湾农民缺乏了解,觉得有隔阂,不敢和我们交流。我们为了不破坏山形,防止密集种植而有意空置的‘裙边带’也容易被村民占用。”杨咏安说,由于双方的耕作理念不同,村民们不理解‘裙边带'的作用,误认为是土地的浪费。经过沟通,村民们很快理解了他的意图,而当地村民的淳朴也让他感动。这几年,杨咏安积极融入当地,带头捐资修建公路,义务帮助周边学校打理草坪,积极配合村里的垃圾治理工作,他和妻子还致力于茶文化的推广和提升,夫妻俩打造了一间充满禅意的茶室,举办“我是小小茶艺师”研学综合实践活动,深受当地孩子欢迎。

  2019年4月11日,龙岩市新农人协会成立,杨咏安当选为副会长。他积极对接返乡涉农创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努力推动新农人的信息资源共享、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等,为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乡村振兴出力。

  陈耘嘉:延续三代情,不变两岸心

  ​闲暇之余,陈耘嘉会郑重地摆上太爷爷留下的一方砚台、铺上爷爷亲笔书写的“茶与道”书法字画,泡上一杯父亲制作的乌龙茶。在他看来,这种“茶与墨的缘分”是对他家三代桑梓情怀最好的演绎。

  “我是带着梦想和使命感来到这里的。”一直以来,陈耘嘉都将爷爷的嘱托铭记在心。爷爷陈岳山1948年从厦门到台湾任教,两岸三通后,陈岳山携儿子儿媳回乡扫墓,看到家乡风景优美,气候适宜,于是兴起回乡种茶以回馈家乡的想法。当时,恰逢漳平市招商引资,陈岳山决定回大陆创业。2005年,陈岳山回到家乡投资,开垦了数百亩高山茶园,并取名为“岳山茶园”。从1988年起,陈岳山就多次为家乡捐资,设立奖学金,铺设道路,更是立下誓愿,要儿孙将来一定要回乡投资,造福乡里。2015年,陈耘嘉辞去在台湾的高薪工作,漂洋过海回到爷爷的故乡漳平官田乡,与父亲陈宪智共同经营茶园。

  与父辈们传统的种茶卖茶模式不同,“台三代”陈耘嘉有着更为时尚的理念,敢于打破单一种茶制茶的生产格局。“我要将台湾的经营理念、祖父的书法、父亲的茶道艺术等元素有机结合,展现茶香墨韵、三代传承的精神,将茶的风味、香气、情感传达给每一位客人。”毕业于台北科技大学的陈耘嘉不仅精通茶道,还拥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来到大陆后,以新一代台湾人的视野和情怀,把茶事和民宿融为一体,并将茶山更名为“岳山茶事”,打造让旅人可以远离喧嚣浮躁、体验茶事生活乐趣的休闲茶园。在这里,游客能看到日出云海和满天星光,5月至7月,还会有难得一见的萤火虫。为了保护这罕见的小昆虫,陈耘嘉宁可减少茶叶的收成,不打农药,不用除草剂,让夏季的茶山变成萤火虫的乐园,也意外成就了一款特色纯天然茶品“虫洞茶”。

  “很多时候,慢下来,你就会看到风景。”这些年来,陈耘嘉就是以这种心态来对待创业和生活,这和之前他在台湾当网络工程师时的快节奏截然不同。他学会了与自然相处,也希望人们多和大自然接触。他多次举办小小茶艺师活动,教孩子们揉茶、捻茶,善待大自然;组织茶山之旅,在踏青中追寻小绿叶蝉的行踪;在8月紫薇花开的季节,邀请大家漫步茶山赏花。在他看来,连接乡愁的不光是一张船票,还有这里的一切。

  2017年,陈耘嘉成立了岳山嘉茗茶业有限公司,并打造了“岳山嘉茗”茶品牌,他还将老茶厂改装成观光茶厂,让两岸旅客能从中学习茶文化。在共青团漳平市委的帮助下,他积极参与两岸青年微电影大赛、“茶香两岸相约漳平”主题系列活动,还参加了龙岩市十佳青年电商的评选。在第十六届海峡青年论坛上,陈耘嘉获评2018年福建省台湾青年“创业之星”;在共青团福建省委主办的第六届“创青春”福建省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中,凭借《茶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项目,陈耘嘉获得了台湾青年创业组一等奖,还一举拿下两岸融合发展贡献奖。

  随着两岸交流的频繁和深入,陈耘嘉的茶园区被评为“两岸青年创业示范营”及“两岸青年交流基地”,陆续有5位台湾青年入驻创业。他还常年聘用百余名当地群众到茶园工作,向他们传授台湾茶叶生产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一位茶厂负责人介绍,光做采茶工,一天就能挣一百多元,技术工一天的工钱更高,能有三四百元。未来陈耘嘉计划与当地居民多元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及服务,包括各式农产品、餐厅民宿、手工艺品、体验活动等当地特色,将产品及服务价值、休闲项目进行增加与提升,再以旅行社、互联网、文创等方式进行推广销售,打造农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农民等各种要素集聚的平台。“2019年,我们与官田贫困户合作,共同开发高山蔬果产业,将优质蔬菜销往厦门等城市,带动农民致富。”

  越来越多台湾农民在漳平种茶获得成功后,深深扎根于此。跟随而来的他们的子女辈、孙辈,或崭露头角、另辟天地,或协助、接手父辈的产业——台湾青年张朝渊跟随父亲脚步,来到漳平种植茶叶,和父亲张梓平一起经营永福高山茶;台湾青年吴曜任毕业后,随父亲来到永福镇,现已在漳平生活了7年,早已视永福镇为第二故乡;陈羽緁、陈晏安姐妹毕业后到父亲在漳平创办的企业协助经营,并组建电商团队。多数台湾农民借鉴台湾合作社模式,成立了闽台缘高山茶产销专业合作社,统一使用“永福高山茶”品牌,为当地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海峡两岸优势互补、双赢共荣,茶是两岸关系之道中颇具意义的门,也是“两岸一家亲”的最好载体之一。一方面,台湾青年的入驻,不仅给当地带来了优质的经营理念和财政收入,还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漳平市“以茶为媒”,在推动两岸基层交流和青年往来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积累了成功经验,使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成为两岸农业交流的新名片,推进“台胞登陆第一家园”的持续打造。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