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融合 强创新 奶业振兴迈出新步伐
时间: 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中国农村网 作者:本刊记者 曾诗淇 字号:【

  潮涌黄浦江,奋进新时代。11月27日,2019中国奶业D20峰会在上海召开。峰会以“奶业新未来——责任、创新、融合”为主题,展现新中国奶业70年发展成就,发布《2019中国奶业质量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举行光明论坛。D20企业围绕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协调融合、高质量发展等主题,提出奶业振兴的举措。

  《报告》显示, 2018年,全国奶类产量3176.8万吨,人均奶类消费量34.3公斤。奶牛规模养殖比例达到61.4%,全部实现机械化挤奶,奶牛平均单产7.4吨。规模牧场生鲜乳质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乳制品和婴幼儿配方乳粉抽检合格率达到99.5%以上,位居食品行业前列。今年1—10月,全国生鲜乳产量同比增长5.6%,乳制品产量同比增长8.3%,奶牛养殖效益回归到3000元/头的正常水平。现代奶业格局初步形成,国产品牌越来越得到消费者认可,奶业振兴迈出新步伐。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在会上指出,要凝聚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合力,打好奶业振兴攻坚战,推进奶业振兴再上新台阶。要充分发挥D20企业领军者作用,扛担当之责,在产业升级、质量安全、品牌建设、诚信自律方面做表率;领创新之风,强化产品、技术和管理创新,提升奶业综合竞争力;走融合之路,开展协同协作,促进生产链、利益链、供需链融合,实现上下游、产加销平衡发展。

  转型升级实现新跨越,20强企业占近七成市场

  目前,我国人均乳品消费量34.3公斤,比2000年增长了3倍。从过去排队“凭票订奶”,到如今市场上种类齐全供应充足,乳制品已成为人们的日常消费品。在一些三四线城市,过去备受冷落的奶酪也越来越多出现在餐桌上。

  农业农村部奶及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主任、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理事长王加启介绍,我国奶业转型升级实现了新跨越。2018年,全国奶牛规模养殖比例达61.4%,规模牧场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挤奶;奶牛平均单产7.4吨,单产9吨以上的高产奶牛超过200万头。主要乳品企业的加工装备和技术水平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规模牧场生鲜乳质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多个企业的多款产品获得国际大奖,婴幼儿配方奶粉登陆港澳和国际市场。

  随着奶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行业集中度也在提升。2018年,奶业20强企业乳制品销售额达2350亿元,占全国乳制品销售总额的69%;自建牧场奶牛存栏172万头,占全国奶牛存栏量的17%;生鲜乳收购量1833万吨,占全国生鲜乳收购总量的58%。

  D20企业是民族奶业的脊梁,更是振兴中国奶业的引领者。近年来一些企业深耕区域市场,深受当地消费者信赖,发展势头强劲。一些企业从区域走向全国,生产和销售不断扩大,行业影响力不断增强。一些企业还从国内走向国际,在海外布局奶源基地和乳品加工基地,利用全球资源能力和国际影响力逐步显现。

  此外,在“小康牛奶公益助学活动”中, D20企业为全国贫困地区捐赠价值1.5亿元的乳制品,惠及百万中小学生,充分体现了乳品企业的责任担当。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奶业协会会长李德发说,随着消费理念改善、产品结构调整、城镇化推进,未来乳品消费必将持续增长,奶业发展前景广阔。当然,奶业发展也存在困难和挑战,主要包括产品供需结构不平衡、产业竞争力不强、消费培育不足等突出问题。要实现奶业高质量发展,关键要以问题为导向,坚持重点攻关全面发展。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食品生产司市场稽查专员毕玉安表示,目前乳制品行业存在大而不全、产业布局不合理、产品供需不够平衡等问题。乳制品企业在管理模式、自主创新、产品架构等诸多方面与国际大型企业还有一定差距。

  强化科技创新,提升奶业综合竞争力

  奶业振兴发展的一个瓶颈是比较效益低。据了解,从生产层面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奶牛舍饲的生产成本比较高。养殖成本比发达国家高40%〜60%,饲料玉米价格比国际水平高60%,生鲜乳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从消费层面看,我国人均乳制品消费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发展中国家的二分之一、奶业发达国家的七分之一;从结构上看,乳制品仍存在“两多两少”问题,即液态奶多、干乳制品少;液态奶中,常温灭菌乳多、巴氏杀菌乳少。

  “创新是奶业发展的动力,需要不断增强我国奶业的产品、技术和管理等综合创新能力,加快提升核心竞争力。”于康震表示,要强化产品创新,加强新产品研发,不断优化乳制品结构,大力发展低温乳制品,增加奶酪、黄油等干乳制品生产,丰富品种、提升品质,形成差异化竞争新优势。强化技术创新,突出养殖、加工和流通等重点领域环节,提高生鲜乳生产、乳制品加工储运、质量检测等方面的工艺技术,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强化管理创新,把握经营管理发展新趋势、新需求,创新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增强运营管理能力,在奶业振兴道路上行稳致远。

  作为本次峰会的东道主,光明乳业积极参与并践行中国奶业振兴计划,顺应中国奶业产业改革。光明乳业董事长濮韶华在会上介绍,光明乳业有60多年的养牛历史,拥有将近9万头奶牛,牧场设立了千分标准,精细化管控让原奶质量标准世界领先。2010年,光明乳业成为国内首家导入WCM的乳制品企业。2017年又成为了国内首家获得“TPM”优秀奖(A类)的乳品企业。光明旗下领鲜物流,成为首家荣获全球标准AA+级别认证的企业,是国内乳品行业中唯一一家五星级的冷链物流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拥有国内乳品行业唯一一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光明乳业研究院,国内首款常温酸奶莫斯利安、全国销量领先的优倍鲜奶、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菌种植物乳杆菌ST-Ⅲ都源自于此。” 濮韶华说,未来,光明乳业将继续坚持以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为动力、以品质促品牌,实现光明品牌不断创新发展。

  在峰会上,飞鹤乳业技术研发中心总监蒋士龙就科技创新分享了企业的实践。他介绍,多年来,企业持续推进产业、科研、品牌的协同创新。在产业创新上,扎根东北黄金奶源带,构建“农、牧、工”三位一体产业集群,创新了乳业的产业模式;在科研创新上,打造四地研发平台,深耕中国母乳研究和人群体质研究,拓展了乳业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在品牌创新上,以“更适合”理念扭转了婴幼儿奶粉市场选购标准。

  促进协调融合,打造奶业健康产业链

  奶业发展的另一个瓶颈是奶荒、奶剩交替发生现象。受进口奶粉冲击以及乳品加工企业与奶农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影响,过去奶业生产曾多次出现较大波动。

  于康震表示,推进奶业振兴,必须建立稳定的养殖加工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产加销平衡发展。促进生产链融合,鼓励乳品企业通过自建、收购、参股、托管等方式加强奶源基地建设,提高自有奶源比例。鼓励奶牛养殖与乳制品加工、休闲观光等增值服务结合起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顺应奶业国际化趋势,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促进资本、资源和技术等优势互补,与国际市场接轨;促进利益链融合,构建公平合理的生鲜乳收购秩序,推广生鲜乳价格协商和生鲜乳质量第三方检测制度,善待奶农、让利养殖端;促进供需链融合,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巩固传统线下销售模式,发展“互联网+”等新型营销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能力,满足消费者方便、快捷、个性化的需求。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副主任王国忠介绍,上海市实施生鲜乳质量第三方委托检测制度,委托第三方对生鲜乳检测,能够有效增强奶农与加工企业的关系,有效提升了奶源质量。同时,上海奶业协会组织乳品企业和奶牛养殖场共同参与奶价协商,根据生鲜乳第三方检测结果、乳品市场价格和供给关系变化,决定生鲜乳收购基本价格,并实行优质优价,确保共享奶业发展红利。

  伊利集团副总裁刘春喜分享了伊利守护品质的“制胜法宝”。对于奶业而言,优质奶源是一杯品质好牛奶的“起点”,在建设全球健康生态圈的进程中,伊利激活长板优势,通过“四个联结”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技术、资金、管理等优势,带动上游养殖业升级,打造了一个覆盖全产业链的“品质守护网”,从而推动中国奶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新希望长富乳业等乳企先后召开新鲜论坛。光明乳业、卫岗、燕塘、风行、中垦、三元等乳企早已就新鲜巴氏乳达成共识,大力发展新鲜巴氏乳成为国内乳企未来奋进的动力。

  在2019中国奶业D20峰会召开前一天,光明乳业携手行业专家、乳企代表齐声倡议召开首届中国奶业新鲜峰会,共同发布《首届中国奶业新鲜峰会》上海宣言,此举将推动“新鲜巴氏乳”国家标准出台,使活性物质指标成为新鲜巴氏乳的第一标准。

  王加启在会上发表报告,他强调,生产出高品质的乳业产品,是落实奶业振兴的根本。优质乳的核心价值在于保障人类健康的能力,它具有三个标准:安全健康,绿色低碳,营养鲜活。

  “2017年,光明乳业在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的指导下,全面实施优质乳工程,光明优倍鲜奶是光明乳业优质乳工程的代表产品,为了让消费者喝到更多活性物质的巴氏奶,光明乳业一直在新鲜领域不断探索,经过反复实验将光明优倍鲜奶再次升级。”光明乳业副总裁罗海介绍,此次升级后的光明优倍鲜奶中含有活性蛋白活性酶含量更高,其中免疫球蛋白≥100mg/L,乳铁蛋白≥30mg/L,乳过氧化物酶≥2000U/L,这些活性营养物质具有提升免疫力、抗氧化、抗菌等作用,力求给消费者最新鲜的高品质牛奶。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