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消费者找到优秀品牌”
时间: 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中国农村网 作者:本刊记者 曾诗淇 字号:【

  日前,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制度课题组负责人陆娟教授接受记者专访,解读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制度。

  记者:请您介绍下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制度以及其建设目的?

  陆娟: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制度,是依据相关评价标准分类遴选形成国家级农业品牌目录,并对目录品牌进行推介、管理和保护的制度安排。

  建立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可以构建现代农业品牌管理体系,引导规范农业品牌建设;塑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品牌,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记者: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制度的总体思路与内容是什么?

  陆娟: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坚持市场引领、协同推进、动态管理的原则,分类别分阶段实施。以培育“中国第一,世界有名”中国农业品牌为发展目标,以自愿、公开、公正、公益为原则,在全国范围内严格遴选知名度高、美誉度好、文化底蕴深厚、对国家或地区有较大带动和传播效应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农产品品牌,建立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力争3〜5年,建成分类别、互促进的农业品牌目录体系,形成包括目录构建、动态管理、宣传推介和发展保护等一套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农业品牌管理制度体系。

  建设内容包括标准制定、目录建立、推介扶持和监管保护。标准制定包括基本条件标准和发展水平评价标准,其中基本条件标准又包括基础条件、优先条件、否决情形。发展水平评价标准包括产品质量、创新能力、品牌影响力、品牌效益、文化建设等,根据不同类别目录分别制定。

  记者: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发布会后将发挥哪些作用?

  陆娟:中国农业品牌目录,是把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农业企业品牌和农产品品牌,按照评审结果分类编排纳入目录,是由中国农业品牌建设组织指导小组发布、并实施动态管理的国家级农业品牌目录。其功能有:

  一是成为展示农产品的最好平台,引导消费;二是体现国家级品牌质量,指导企业培育优质品牌;三是动态管理,激励企业挖掘农业资源优势;四是政府指导,实现品牌建设的系统谋划与顶层设计。

  记者:本次评选出具有代表性的300个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请您介绍下这300个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产生过程以及目录品牌基本情况?

  陆娟:本次目录品牌通过目录制度建设启动发布、目录品牌征集、品牌主体申报、相关农业部门核查、工作人员抽检、专家评估等环节产生。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建设启动发布会于2019年5月10日在全国农业展览馆召开, 随后根据《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实施办法》,于2019年8月2日在全社会开展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19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征集工作,共有907个品牌主体申报,材料初审合格的有555个,涵盖粮食、油料、蔬菜、果品、畜禽、水产、茶叶、食用菌、中药材、林特及其他等11个品类。经各省级农业农村管理部门推荐,专家委员会评审,最终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19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共计300个。

  从整体数据(图1,图2所示)来看,我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发展整体状况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我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初见成效。2019年8月2日开始面向全社会开展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19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征集工作,各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主体申报踊跃,申报品牌高达907个,材料初审合格的有555个,品牌建设有了明显提升。

  二是我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发展品类分布集中。300个上榜品牌在产品类别上呈现明显的集中性,果品类品牌81个、粮食类品牌46个、茶叶类品牌33个,分别占品牌总量的27%、15.3%、11.0%,这三类品牌数量占总数比高达53.3%,

  三是我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发展存在地域差异。300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不均衡地分布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这种不均衡地分布主要与当地资源及对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重视程度等因素有关。

  记者:请您介绍下本次品牌目录发布的意义?

  陆娟:本次300个目录品牌的发布,能够让消费者找到优秀品牌的选择地,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

  我国农业品牌建设开展多年,已经进入规范化成长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现代农业品牌管理体系引导。本次品牌目录发布,为构建以品牌目录制度建设为核心的我国现代农业品牌管理体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此外,本次发布的目录品牌是依据相关评价标准遴选的国家级农业品牌,对各品牌建设主体有指导作用,为各品牌建设主体培育优质品牌指明方向。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