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 绿色发展乡村美 产业兴旺民更富
时间: 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中国农村网 作者:文/杨元忠 赵琴 甘勋乐 字号:【

  11月3日,阳光下的重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桑柘镇李家社区房屋林立、道路通达,家家繁花掩映,处处产业兴旺,景农一体、产村相融,犹如一幅天蓝、水清、树绿、地净的美丽画卷,释放出蓬勃发展的无限活力。

  改造大环境 农居展“新颜”

  “花园草坪美如画,自来泉水逐户通。村道硬化千家赞,路灯高悬万户明。环境治理面貌变,行人行车乐融融。”这既是住在杨家新村村民杨广东对乡村环境变化的真切感受,也是美丽乡村蝶变的真实写照。

  杨家新村位于李家社区1组,由于整个寨子都是姓杨,在进行人居环境改造后,取名为杨家新村。

  行走在这里,道路干净整洁,在绿荫环抱下,一幢幢楼房灰墙灰瓦间以红色线条,简朴而又别致。明媚阳光里,村民或在广场上锻炼休闲或整理自己的院子,村庄一派宁静祥和。

  今年52岁的杨广东和母亲正在院坝里看着小外孙玩耍,其乐融融。杨广东的房子就是杨家新村最普通的一栋,一楼一底经过风貌改造的楼房,庭院周围道路连接,花香四溢。

  “曾经的条件可不能与现在相比。”杨广东坦言。以前,这里虽然是一个集中的寨子,但是,村民的住房有砖混结构和木质结构等多种建筑,风貌“五花八门”,“脏、乱、差”是这个村庄以往给人的第一印象。

  2015年,九月初九,这一天成为杨广东一直铭记在心的日子。这一天,村庄改造正式开工。

  “政府每户补贴8500元,统一规划设计进行坡屋顶改造、买砖、粉刷等费用。在改造中拆除废弃猪圈5个、废弃烤烟棚8个,硬化人行便道1000余米,硬化院坝7000平方米,修建2000立方的蓄水池,环境得到了大提升。”李家社区支部书记杨军飞说。

  现在,杨家新村已成为李家社区的一道亮丽风景。

  而杨广东在此次改造中,不仅是受益者,更是改造的参与者。

  由于出色的木工技术和管理能力,负责改造的公司聘请他为改造的技术员,专门负责材料的运输和工人的管理,这也给他带来了每月8000元的收入,这让他家一下子过上了让人羡慕的生活。过上好日子的杨广东,现在每天带着小外孙,煮饭种菜,生活过得怡然而幸福。

  而杨家新村的蝶变只是李家社区变化的一个缩影。

  社区快速推动改厕、改厨、硬化院坝等,在设计上,严格落实一户一案,实地丈量、规划,确保改造效果好,群众认可,真正让老百姓满意。

  靠着国家的好政策,杨家新村更“新”了,李家社区也更“美”了。

  人文特色让 “里子”更饱满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这是在李家社区原便民服务中心墙上的一句话。

  在新建的便民服务中心,一幅幅社区风光图跃然墙上,煞是好看。“这主要是为了留住美丽、记住乡愁。”杨军飞说。

  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如何记住乡愁?

  ——将自然风光通过拍摄照片,一比一还原绘画为文化墙;

  ——加快庭院扩绿步伐,引导群众栽种花草、果树,形成了“绿树成荫、花藤衬景、林果盈庭”的生态美景;

  ——开展国学课堂,通过召开儿童班、成人班、老人班,按实际情况开展国学知识教育,诵读国学经典,讲好家庭和谐故事,传导环保知识、农耕知识、文明礼节等,让传统文化在群众心里生根发芽。

  不仅如此,在留住乡愁的同时,还创新机制,让“里子”更加饱满。

  “我们推行的‘零污染村庄’建设,有效激发出了广大村民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弘扬了正能量,提升了聚合力。”杨军飞说。

  ——开展垃圾分类行动,社区干部手把手教村民开展垃圾分类,充分利用院坝会、宣传栏、入户督查等多途径、多方式加大环境卫生整治活动的宣传力度,宣讲“零污染村庄”建设,营造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良好氛围。

  ——推广环保酵素制作,让垃圾变废为宝。将糖、果蔬皮和水按照比例进行密封发酵,制成的酵素可用于打扫卫生、肥料或灭虫药。

  ——推广环境卫生典型示范,通过评选“清洁卫生家庭”,组织村组干部、社区党员定期开展环境卫生义务清扫活动,形成示范效应。并聘请保洁员,划定负责片区的环境卫生,定期检查,层层落实责任;还制定居民卫生规范管理细则,增强群众对环境卫生保护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如今,在李家社区,“新”农居不仅承载了家的温馨,提升了村民素养,还让浓浓的乡愁得以生根发芽。

  产业发展旺 鼓起“钱袋子”

  走进李家社区7组,整齐连片的大黄种植基地里,村民正在尝试采挖大黄,深埋在土里的大黄根茎被翻了出来,将大黄身上的土抖落,微风吹过,药香味扑面而来。

  “你看,只有这个根和根茎是药用部分。大黄采收年限最好是3年,这个就是2年的,不仅个头不大,药效也不足,价格上卖不上好价钱,还得再留一年。”彭水关年农业责任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永华一手提着大黄一边为村民讲解着大黄的相关知识。

  在海拔1100米的7组,曾经是种植烤烟的“黄金”之地,由于常年种植烤烟,土壤板结,急需发展其他产业进行更新换代。

  “发展适宜当地的气候、水质、土壤等环境条件的产业,首选就是发展中药材。”杨军飞说。

  2016年,彭水关年农业责任有限公司应运而生,流转土地500亩,以“公司+村集体+农户”的模式种植中药材,按照公司60%、村集体10%、农户30%的比例进行分红。

  “一共种植了大黄300亩,白芨、玄参、重楼共200亩,药材的选种、育苗到栽种再到田间管理、采收年限,都有一系列严苛的标准。”杨永华介绍,“大黄是三年一收,其他药材一年一收。目前,除了大黄外的其他药材已经收了两批。”就这样,村集体的账户上多了2.7万元的收入。“入股村民不仅分到利润,还通过在合作社务工增加收入,开出去的劳务工资在5万元左右。”杨永华说。

  通过发展中药材,村民收入提高了,村集体经济也壮大了。

  初步见到效益的农户也增加了发展产业的信心。

  去年,由公司按成本价提供大黄种子,免费提供种植技术,共10余户农户种植大黄120亩,公司按市场价进行回收。“1亩可种植大黄1300株,3年后,最轻的根茎都在10斤以上,按照亩产1万斤计算,亩产值也在2万元左右,明年就可以采挖见效益了。”杨永华说。

  为了进一步坚定种植户的信心,今年,公司建立了占地3500平方米的中药材加工厂,对药材进行初加工,形成一个完善的中药材产业链平台,实现中药材的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以中药材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