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鲜桃:从果园到国宴的成熟之路
时间: 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中国农村网 作者:文/赵俊翔 字号:【

  透过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的镜头,出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招待会上的一颗桃子火了——硕大的个头、鲜红的表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标识格外引人注目,被网友称为“国庆桃”与“国桃”。这些桃子,便是北京市平谷区的国庆献礼——拥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平谷鲜桃。

  “每颗桃子果重都在500克以上、甜度13度以上,成熟度也统一达到了九五分,如果没有精品化、高效化、精准化的生产供应模式,是无法做到如此统一的。”平谷区农业农村局局长胡宝旺表示,高品质的平谷鲜桃得益于产业的蓬勃发展,而平谷鲜桃栽培历史悠久,2003年1月,平谷鲜桃正式取得了“平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专用权。获得授权后,平谷区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引导、制度管理和规范市场等有效措施,使平谷鲜桃产业蓬勃发展。截至2018年底,平谷鲜桃的栽培面积已达22万亩,涵盖400余个品种,年产优质鲜桃2.9亿公斤,鲜桃总收入达12.54亿元,占平谷区农业总产值的31.7%,品牌价值达90亿余元。

  多管齐下保质量

  “平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环境与气候的适宜、土壤与水源的优越,孕育出了世界上最大的桃园,平谷鲜桃的品质独一无二,真正是果子大、颜色艳、风味浓、营养丰富。”平谷鲜桃种植户、北京12316农业热线专家王永表示。

  要经营好地理标志产品,单有自然因素还不够,更需要发展先进的栽培技术,制定完备的管理方案,才能脱颖而出,成为市场的宠儿。“产品质量是地理标志产品最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维护好平谷鲜桃的特定品质,品牌才能健康发展。为此,平谷区有关部门制定了严格的种植规程和生产标准,大力推广使用腐熟有机肥和生物菌肥,推广物理、生物病虫害防治、高光效树体结构调整等20余项先进技术,并配合‘诚信村,厚德果’等诚信果农创建活动,有效提升了产品品质。”王永介绍,目前,平谷区已建成安全食品桃生产基地16万亩,绿色食品桃生产基地5万亩,有机食品桃生产基地1万亩,鲜桃优质果率达到了60%以上。

  保证了产品的品质,还要加强品牌建设,促进市场销售,才能将客户引进来,让产品走出去。“平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被核准注册后,平谷区连续出台了“平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管理规则与使用保护管理办法,对平谷鲜桃实行统一标识、统一营销策划、统一商品质量标准、统一包装设计制作的规范化管理,开发了精品、生日、礼品、储运等4个系列40余种包装,再配合搭建网络销售平台、开展宣传营销、打击假冒伪劣等措施,逐步提升了产品的公众认识度、市场知名度和消费者信誉度。

  “依托平谷鲜桃品质的全面提升和‘平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规范化使用,我们的销售渠道已逐步向中、高端市场延伸,销售方式正逐步从产地批发向直销、专卖、‘互联网+大桃’等现代化销售方式转移。如今,平谷鲜桃已覆盖了国内30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鲜桃消费市场,并远销欧洲、东南亚、日本、韩国、美国、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平谷鲜桃还开展了线上销售,消费者只要在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下单即可完成选购。”王永表示。

  产业扶贫促富农

  目前,平谷区有5万户、近10万名农民从事果品生产工作,其中有3万户桃农、近7万人专门从事大桃生产工作,另外,全区还有3000余名农民从事果品营销工作。可以说,果品产业在平谷区的助民增收和精准扶贫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7年,平谷区出台了高密植桃园发展奖励政策,共有24个低收入户获得奖励和补助,并对全区648个有果品产业帮扶需求的低收入农户一对一提供品种更新、技术指导与培训、联系销售渠道等各方面指导,助农增收。”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果品产业发展不仅使土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解决了近10万中老年农民的就业和增收致富问题,在促进农村稳定和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农民的切身利益。由于扶贫富农成果突出,“平谷鲜桃”成功入选了“2017年商标富农和运用地理标志精准扶贫典型案例”。

  果品产业带动了旅游、餐饮、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平谷区将“桃乡”“桃花”“金海湖”等10多件农产品商标与果品产业有效融合,积极举办“桃花节”“平谷绿色精品大桃采摘节”等活动,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旅游业的兴旺也反作用于平谷鲜桃销售,取得了共赢的良好效果。“仅2018年的‘情定桃花·大桃认购’活动,便有2万余人参与认购,帮助桃农销售大桃25万余斤,增收50万余元。2019年,我们以30余户低收入果农作为认购重点桃农,由果树专家指导,合作社直接协助种植,帮助低收入户种出好桃,助农增收。我们希望通过预售的模式,在为消费者提供更方便的购买渠道的同时,帮助桃农打开销售渠道,实现口碑和富农的双丰收。”平谷区商务局局长杨河清表示。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