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概览(三)
时间: 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西班牙阿尼亚纳海盐生产系统

  2017年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萨拉多山谷景观由盐水分配和储存两个系统构成。西班牙巴斯克山区的小河谷流经巨大、有百万年历史的海洋残留矿床,并由此得以产盐。

  萨拉多山谷位于西班牙北部的萨立那镇,距离首都30公里。两条河流穿流其间,在山谷中央交汇。这里曾是来自海洋的一个巨大的盐丘,百万年前消失不见。幸运的是,由于地质现象底辟构造以及活水注入盐丘中,大量的盐水温泉在山谷的最高处显现。这些盐水借助重力作用由多个管道巧妙地连接到井口和盐滩,盐水蒸发生成盐。

  古老的生产技术被较好地保存下来,并逐渐融入些新的元素,以维持当地社区的生计,但经过历史经验印证的关键性生产条件仍得到了良好保留。

  此外,得益于萨拉多山谷基金会开展的各类活动,当地经历了一个转折点。凭借历经几个世纪流传下来的传统智慧,遵循可持续与适应性标准,人们继续保护着这片盐场,生产盐。现在,当地的目标已不仅如过去那样仅限于盐的批量生产,而是实现了长久的平衡,使山谷得以永续。如此,萨拉多山谷及其农作活动已成为周边地区包括农业旅游业在内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为世世代代的盐农带来新的希望。

  (宋佳雨 郭丽楠 摘译)

  秘鲁安第斯高原农业系统

  2005年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安第斯高原农业系统是5000多年来当地人民适应环境、积累丰富农业知识的最佳范例之一。当地保存的农业知识涉及梯田、垄田、灌溉系统、传统农具、不同海拔的作物和牲畜。上千年的经验积累和自然选择形成了本地特有的品种,如马铃薯、藜麦等。

  安第斯高原农业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当地人世代培育的作物品种多达177个,尤其重要的是众多的根茎类作物。根据海拔的层级,系统可划分为玉米区(海拔2800~3300米)、马铃薯区(海拔3300~3800米)、牲畜和藜麦等高海拔作物区(海拔3800~4500米),不同海拔区域种植不同的作物。

  当地社区组织性强,建立了特有的生活准则和文化礼仪,以表达对地球母亲的敬畏。如此,当地的农业得到了可持续的发展,也保持了社会生活的稳定。事实上,身份认同和强化也是农业可以完成的目标之一。

  大部分的传统农业技术在该区域都得到了保护和延续。然而,许多现实问题也不容忽视,青年向森林地区或城市转移,导致农业知识和生物多样性不断丧失等,需借助GIAHS这类项目给予保护。

  (宋佳雨 刘海涛 摘译)

  本栏编辑:刘月姣 邮箱:zhoukan88@vip.sina.com

  阿尔及利亚埃尔韦德绿洲农业系统

  2005年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阿尔及利亚沙漠区,气候异常炎热、干旱。为适应这种极端干旱沙漠气候环境,当地先民自15世纪起,就因地制宜,利用独特的水资源管理及沙漠风学知识等,在沙丘中间深挖种植坑,接近地下水的顶端,在其上种植枣椰树,并定期清理沙子,避免沙漠化。枣椰树的树叶还有利于降低风速,在枣椰树周围,农民还种植了蔬菜、水果、谷类等植物,同时饲养牲畜,保障了生计,维护着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实现了土壤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该区域分布着9500多处绿洲农业系统,每一块系统面积都不超过0.5公顷。正是这些绿色昂扬、充满生机的“沙漠岛屿”,塑造了沙漠中的绿洲景观,维持了该区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使得索夫区成为一块独特之地。尽管绿洲能够应对干旱、实现可持续发展,然而城市过度抽取地下水也给该地造成了威胁,需要通过农业文化遗产等项目加以保护。

  (张龙豹 徐明 摘译)

  菲律宾依富高稻作梯田系统

  2005年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该地区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主要民族是依富高人,农业、木雕、木编是当地居民主要收入来源。该系统位于菲律宾北部依富高省海拔1500米左右的高山上,由巴纳维梯田、基安干梯田、洪都安梯田及梅奥瑶梯田等组成,具有2000多年历史。这里以前是森林或草地,而水资源的存在使当地人民可以建造梯田,是当地人民适应环境的集中体现。

  上个世纪以来,依富高实现了食物、木材和水资源的自给自足。这都得益于该系统结构的合理分布:由植林地和公共森林区域、轮歇农田、稻作梯田、居住区以及水体和灌溉系统五部分组成。间歇作物可以保证当地居民在歉收时仍有食物维持生存,也为猪、鸡等动物提供全年的饲料。水体用于灌溉、清洗和饮用,也是当地重要的鱼类、贝类动物的栖息地,是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承载区。尽管稻米种植仅一年一季,梯田系统却是全年运转。收获稻米之后,在有机土丘和河床上种植蔬菜,同时在梯田的鱼池里养鱼。

  然而,当地的梯田正不断退化,当地人民脱贫艰难。梯田的永续保存面临种种威胁:环境恶化、不合理开发、城镇化和价值观改变造成对该系统的忽视等。

  (宋佳雨 郭丽楠 摘译)

  #FormatImgID_0#

  肯尼亚马赛草原游牧系统

  2008年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该系统位于肯尼亚卡贾多半干旱草原地区,土地贫瘠,热带草原气候,降水差别大。

  肯尼亚南部地区,马赛人在几百年的畜牧实践中,创造了草原游牧系统。尽管水源缺乏、草地有限,但马赛人还是成功地适应了此种生态环境,不仅满足了日常的生活需要,还能够生产农产品供应附近的大城市。该草原游牧系统与当地野生动植物和谐共生,而非相互争夺自然环境与资源。

  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奶牛、水牛、山羊、绵羊等牲畜与玉米、大豆等庄稼作物共生共长。此外,马赛人还会定期组织研究草原土壤、水源管理、牲畜迁徙等等,并依据气候特征、动物习性做出相应调整,因此马赛人懂自然、了解自然、游牧知识异常丰富。

  在脆弱的自然环境下,一代代马赛人精心管理草原、培育田地,使该系统代代相传。马赛人尊重自然、尊重自然野生动植物。在马赛人的文化价值观中,除非受到野生动物的威胁,否则不会屠杀野生动物。带着对野生动植物的敬畏之情并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马赛草原游牧系统已走过1000多年的历史,并孕育了丰富的自然知识。几个世纪以来,当地牧民积累了丰富的畜牧农耕知识,维持着本系统的可持续性和自然适应性。在本区生活的居民需要充分了解自然和野生动植物的习性,而且还要熟知牲畜的管理模式。

  马赛人在维护草原方面坚持三个不成文的原则:第一,开垦过的区域草原不再开垦;第二,各个畜牧族群之间保持合适的距离;第三,不使用正在休耕的区域。他们通常会选择能够抗病虫害的新草原,优先确保牲畜的水源和草料,并根据盐渍地、草料、树荫的位置来调整放牧地点。

  (张龙豹 徐明 摘译)

  突尼斯加法萨绿洲农业系统

  2005年被列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加法萨绿洲农业系统有数千年的历史,当地居民采用独具特色的绿洲灌溉方式,种植具有极强适应性和抗病性的作物,使极为恶劣的自然环境充满了生机。

  加法萨绿洲是突尼斯干旱地区的一片绿地。地下水资源的利用和当地人民的古老智慧,使这片区域的作物得以生长。这些景观历经几个世纪,创造了极具历史性的绿洲。

  该系统的农业生产不只是水资源利用,也涉及其他多个层面的农业系统管理。系统分三层,最底层种植谷物和蔬菜;第二层种植果树,如橄榄树、杏树等本地特有品种;最上层种植枣椰树,可为下层遮阴。

  当地社区在加法萨绿洲上生存了几百年,发展了他们自己的文化和水土、农业管理模式。现在,绿洲仍是当地人民收入和农业生产的主要来源。然而,由于对水资源的高度依赖,该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性正面临威胁。

  (宋佳雨 熊哲 摘译)

  智利智鲁岛屿农业系统

  2005年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智利智鲁群岛是马铃薯的起源中心,土著居民培育了品类繁多的马铃薯,曾经拥有2500多个品种马铃薯,其中现有200多种,对当地食物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世界马铃薯的重要基因库。智鲁岛可追溯到农业现代化之前的800到1000年。此岛屿也是众多濒临灭绝动植物的栖息地,因此其生物多样性具有全球意义。

  当地农村妇女通过在各家蔬菜园中种植自留马铃薯及其他蔬菜的方式为保持生物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智利这些偏远的岛屿中,马铃薯是维持当地人民生计的重要口粮,因此他们的文化也刻有马铃薯的印记,迄今为止,当地人民依然沿用祖先传下来的农耕方法,也流传着三千年的信仰和神话传说。

  (张龙豹 熊哲 摘译)

  摩洛哥阿特拉斯山脉绿洲农业系统

  2011年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摩洛哥阿特拉斯山区,气候极度干旱,水源极度缺乏,然而当地农户却成功适应了此种气候条件,并开创了山脉绿洲农业系统,实现了自给自足,保持和传承着自身文化。

  该农业系统是河流沿岸小片肥沃田地的组合,农民依靠传统的农耕知识并根据季节严格限制开垦规模,使得贫瘠、开阔的草原牧场充满生机,农作物种植与畜牧业有机融合,蔬菜、谷类和水果等轮播耕作,通过农林复合技术来养殖牲畜。整个系统非常注重水资源管理,当地农户已经建立了水压系统,并借助重力引蓄水层的水流入管道。

  该绿洲农业系统具有牢固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底蕴,造就了一个牢固的社会组织网络。几个世纪以来,系统孕育了丰富的传统知识,如农耕知识、医学知识、建筑知识等,当地农户也努力维护和传承着这些传统知识。阿特拉斯山脉东部这片古老的绿洲不仅养育了一方人,也塑造了一片独特的地理景观。当地人民用自己的农耕知识关心和守护着绿洲内的土壤和水源,是阿特拉斯山脉绿洲的坚定守护者。

  (张龙豹 熊哲 摘译)

  伊朗喀山坎儿井灌溉系统

  2014年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喀山坎儿井灌溉系统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当地人民为适应极端干旱气候长期探索创造出来的一种地下水利工程和灌溉系统。坎儿井设计独特、亲近自然、文化底蕴深厚、环境承载力高,且具有可持续性。

  坎儿井是在高山地区沿着不同坡度的蓄水层修建的地下通道,其原理是依靠重力作用吸收并存储高山积雪融水和地下水,从而为作物和树木的生长提供宝贵水源。坎儿井结构包括沿着山坡坡度走向的地面渠道、竖井、地下渠道和蓄水池。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此时,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坎儿井的地下通道相互贯通,避免了井水的相互渗漏。依据泉眼的距离,坎儿井可分为三组,一组用于春天灌溉,一组用于秋天灌溉,另一组为修养蓄水状态。

  坎儿井灌溉系统大大丰富了当地的地貌景观。借助坎儿井灌溉系统,当地人民建立了美丽丰饶的农田和花园。众多高经济价值作物、水果、树木在此欣欣向荣、生机盎然:石榴、玫瑰花、杏仁、杨梅、核桃、杏、葡萄、开心果、柑橘、橄榄、苹果、樱桃、无花果、藏红花、梨、桃、枣椰等遍地开花,为该区域带来了勃勃生机。据统计,该区生长的植物种类多达240余种。石榴在该区域具有重要的生物价值,被认为是“希望之种”,相关传奇及故事代代相传。

  此外,干旱区生长着的植物也为当地的羊群提供了饲料来源。坎儿井带来的水源还滋养了各种鱼类、螃蟹、水生植物、无脊椎动物和水生昆虫等。所有这一切避免了喀山沦为沙漠和一片不毛之地,也为该区人民带来了生命之源。

  (张龙豹 宋雨星 摘译)

  (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供稿)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