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津椹果 汁溢鲜嫩 味甘如蜜
时间: 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中国农村网 作者:山东夏津县农业农村局 李雪 字号:【

  山东夏津县黄河故道栽培古桑树历史悠久,种植时期跨元明清三朝。在长久的种植过程中,智慧的夏津人种植桑树防风固沙,食用椹果充饥果腹,形成了以古树、沙丘、河流、村庄协调,农、林、牧一体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

  2014年“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因其在防沙治沙、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资源利用、农业景观维持等方面的多功能价值,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8年4月,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授牌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以桑治沙,沙山叠翠”

  历史上黄河多次流经夏津又多次改道。黄河改道后,在夏津留下30万亩沙河地。这里风沙肆虐,土壤风蚀、水蚀严重,自然灾害频发。当地人民经过上千年的探索,发现桑树耐旱,耐土壤贫瘠,于是世代种植桑树防止沙漠化,发展桑蚕果经济,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这种“以桑治沙”模式是中国鲁西北平原黄泛区防沙治沙的重要典范,不仅保障了区域生态安全,而且为当代居民的生计安全提供了食、衣、药、用等多方位产品。

  最盛时期夏津境内有桑林8万亩之多,历史记载“此间树木繁盛,援木攀行二十余里”。 现存百年以上古桑树2万多株,是中国现存树龄最长、规模最大的古桑树群。

  古桑树群与当地的生态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集农、林、牧为一体的农业系统,使古桑树群生态系统内古树、沙丘、河流、村庄相得益彰、协调发展。林下适宜农耕区,多间作地瓜、花生等沙地适生农作物,构成经济、生态效益兼顾的农林复合结构。不宜耕作区林下为葎草等草丛植被,并散养家禽。桑园间作套种、养殖畜禽等可实现综合经营和循环利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夏津人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桑树“种植经”,用土炕坯围树,畜肥穴施,犁伐晒土等施肥管理;用混交成林、油渣刷或塑料薄膜缠树干等防治虫害;采用“抻包晃枝法”采收等。同时,这里还形成独特的夏津鼓文化、剪纸、夏津小调、马堤吹腔等民间艺术。

  夏津古桑群是国内最重要的种质资源库之一。桑树与其他果树形成混交林,百年以上的古梨树、古杏树、古柿树等其他果类古树就有1万多株,夏津有“小杂果之乡”的美誉。

  如今的夏津黄河故道,延绵数十里的森林植被景观,称得上“沙山叠翠”,既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又形成独特的生态旅游景观。

  形似草莓,汁若醍醐

  历史上,桑树一直是黄河故道居民的“铁杆庄稼”“保命树”。桑树寿命长,其果实为椹果,进入产果期后年年都是盛果期,千年的古桑树也能结果。

  椹果可以直接食用,也可制作成椹干、椹糕、椹酒。将新鲜椹果晒制成干,继而储存食用的方式在当地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夏津古代战乱年间普通百姓及军队的重要粮食来源。

  《齐民要术》记载:椹熟时,多收,曝干之,凶年粟少,可以当食。历史上许多大饥荒年,黄河流域很多地方的百姓都是依靠椹果活命。且椹果号称“春果第一枝”,其成熟期一般在小满前后,此时麦子待熟,青黄不接,正是一年最困难时期。

  夏津的桑树经过多年改良,颗粒饱满、果肉肥厚、汁溢鲜嫩、味甘如蜜、形似草莓。夏津县椹果的品种主要有大紫甜、白子母、白椹、红子母、江米椹、紫椹子、长柄白、小草莓8个当地传统品种,以及大“十”、黑珍珠两个外来引进品种,椹果产量稳定,潜力较大。2011年3月,“夏津椹果”注册为地理标志商标。

  每年5月是椹果的成熟期,这时,桑树枝头会挂满硕大、乳白色、散发着清香的累累椹果,入口味微酸而甜,是采摘、品尝椹果的最好季节。鲜椹果可生食、酿酒、提取食用红色素(桑椹红)等。

  椹果也可作为中药材应用,我国许多中医名著都有椹果入药的记载。《本草纲目》载“桑椹,补五脏,通气血,久服不饥,安魂镇神,令人聪明。”1993年桑椹被卫生部列为“既是食品又是药品”植物名单,是药食同源佳品。

  拉长产业链,价值翻几番

  近年来,夏津县大力弘扬椹果文化、不断拉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把古桑遗产的潜在价值变成现实生产力,为保护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注入蓬勃动力。

  夏津县制定了古桑树群保护与发展规划,建立黄河故道森林公园,同时挖掘农桑文化,提升景区文化内涵,对民间文艺、习俗谚语以及各种古建筑物进行调查保护,全面开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打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休闲度假康养等项目。此外,还引导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鼓励群众以桑树入股并分享旅游门票收入,合作社与企业对接入驻,打开了乡村旅游新局面。

  目前,夏津年产椹果1.4万吨,其中古桑椹年产7500吨,鲜果销售量3000吨左右,深加工企业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加工作坊近20家。其中,椹果酒加工业年加工能力2万吨,生产各类果酒3000多吨,品种有紫酒、白桑果酒、桑果白兰地等三大系列十几个品种。椹果干加工企业,年生产椹果干1500吨,年生产各类茶品50吨,品种包括桑芽茶、桑叶茶、桑枝茶三大系列。通过深加工,“桑”元素得到了充分利用,椹果价值翻了几番,遗产地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