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双创”现状观察
时间: 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中国农村网 作者:本刊记者 毛绪强 字号:【

  随着全国农村创业创新的深入开展,广大农村地区返乡下乡创业创新的人员逐渐增多、素质明显提高、经营领域呈多元化发展。在众多因素的推动之下,我国农村创业创新呈现出一些较为可喜的变化。

  农村创业创新蔚然成风

  创业创新热潮全面兴起

  目前农村双创人员人数持续增加,并涌现出特征明显的三大群体,既有具有农村户籍的农民工、中高等院校毕业生和退役士兵等返乡人员,也有具有城镇户籍的科技人员、中高等院校毕业生、有意愿有能力的城镇居民等下乡人员,还有农村能人和农村青年等本乡人员。

  记者在湖南省走访时了解到,目前湖南省共有返乡下乡人员创办的农村创业创新主体8.5万个,返乡下乡创业创新人员32.5万余人,带动农村就业人口192万人,实现销售收入400多亿元,有力拉动了当地乡村产业的发展。例如,桃江县近年农村创业创新风生水起,全县每 12个人里就有1个创业者,创办企业近千家,建立国家级双创园区2个。长沙县近年来新建现代农庄86家,壮大综合性合作社1500余家、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3000余户,吸引科技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返乡创业人员2600余人。

  还有四川省,四川省2018年新增农民工返乡创业6.3万人,新创办企业2.3万户,实现产值189亿元,带动就业22万人。全省累计有65万农民工返乡创业,创办企业16.9万户,带动就业210余万人,实现总产值近4000亿元,发展态势喜人。

  此外,安徽省在春节期间,开展招聘活动700余场,提供就业岗位数73.3万余个,召开恳谈会、举办创业推介发布活动、举办创业项目和脱贫攻坚对接等活动400余场,印发各类宣传品120万余份,有力推动“人回乡、厂回迁、情回归”。霍邱县近年来全县每年返乡务工2000多人,累计返乡创业1013人,主要从事个体经营、创办企业、规模化种植养殖,带动当地就业11786人,年总收入达到6亿多元,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可以看到,在农村创业创新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在各地政府有力推动下,越来越多的返乡下乡创业创新人员在农村这片土地上扎根创业,谱写出“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靓丽诗篇。

  创业创新领域逐步宽泛

  随着农村“双创”人员的持续增加,创业创新领域也逐步宽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增强。

  山西省在这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从山西省返乡人员创业创新来看,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创办农业企业。返乡创业人员在一产规模种植、养殖,二产农产品加工,三产休闲旅游,以及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方向上创办农业企业,形成一批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企业。二是成为经纪人、家庭农场主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返乡创业人员积极创办或参加合作组织、中介组织、农场,积极开展农产品、生产资料购销及技术承包、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兴建特色种养基地和科技示范园等,发展了一批“一村一品”的产业集群。三是担任村干部。其中有数量众多的返乡人员担任了村委主要干部,积极投身农村事业,既承担农村管理任务,又带领村民致富,为山西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四是农村电商遍地开花。以农村返乡青年为主的群体,利用互联网平台,结合本地自然人文和产品优势,遍地开花产生了一大批大大小小的电商微商,成为农村发展新业态、培育新动能、推动乡村振兴的一股生力军。目前返乡创业创新的人数呈快速上升趋势,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正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一支重要力量。

  湖北省也立足当地特色农业资源,强化产业链创业创新,形成大中小微企业并立,各类经营主体集聚,产业集群持续壮大的创业生态系统。以“潜江龙虾”“宜昌蜜桔”“监利黄鳝”“秭归脐橙”等“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的带动和辐射效应,引领创业创新蓬勃发展。2018年宜昌蜜桔产业总产值近千亿元,带动近100多万农户就业创业。此外,着眼融合发展,围绕产业链上中下游形成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开展双创活动,加速区域之间、产业之间资源和要素的流动与重组,实现链条驱动,全域发展。潜江市推广虾稻共作,做大做强小龙虾全产业,带动更多双创主体融入产业发展中,成为全市第一大强富民产业,去年实现产值300亿元。

  目前,我国农村创业创新正在顺应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双创”主体逐渐将一二三产业融合作为创业创新重点,推动农业功能向生产生活生态拓展,传统种养向农产品加工流通、休闲旅游、电子商务等延伸。

  创业创新平台逐渐升级

  为加强创业指导,农业农村部搭建多种形式服务平台,建设了1000多个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村创业园区(基地),这一举措直接为地方政府推进农村创新创新提供了新思路、新举措。

  在湖北走访时,当地农业农村部门相关人员告诉记者,湖北省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资源、资源服务创业”的思路,推动创业创新平台的建立。一是搭建孵化平台。完善各类园区(基地)基础设施和共享机制,提升服务功能,更好地聚集资源要素,增强孵化辐射能力,发挥示范带动效应,真正成为返乡下乡人员创新的高地、创业的乐土。二是搭建融资平台。与多家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引导双创主体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优化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设立“信贷风险补偿基金”,设计“信用贷、担保贷、抵(质)押贷、保险贷、联保贷”等金融产品,开展土地经营权、应收账款、订单、仓单、保单和商标专利等质押贷款试点,支持双创主体发展。三是搭建服务平台。依托湖北科教大省的优势,开展“百名专家教授进百企”活动,推动合作研发和成果转化。持续开展“春风行动”“毕业生服务月”等活动,为有志青年创业创新牵线搭桥。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强化后续跟踪服务。随州市做优服务跟进,推行网上办理、全程代办、容缺审批等制度,对每一个创业创新项目提供“一个专班、一套程序、一个标准、一包到底”服务,及时解决返乡下乡创业创新人员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营造让一切创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的生动局面。

  广东省2016年以来,省财政安排1.8亿元,支持江门、茂名市、湛江市建设3个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区,为全国推进三产融合、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2018-2020年,全省将投入75亿元,规划扶持建设15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目前已启动建设75个,这些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的重要平台和载体。除了硬载体,各地还配套软平台。如,韶关市强化乡贤和外出务工人员对接机制,引导乡贤通过参与乡村治理、引资引智、投资兴业、行医办学等方式服务家乡、建设家乡;揭阳、潮州、汕尾等市通过创新建立乡贤咨询委员会等形式,引导广大乡贤回归。

  湖南省则依托现有开发区、农业产业园等各类园区以及专业市场、农民合作社、农业规模种养基地等,整合创建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园区(基地),建立了开放式服务窗口,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区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积极为返乡下乡人员到农村创业创新搭建服务平台。目前,全省共有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714个,其中长沙市望城现代农业创业创新园等80个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入选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目录。长沙县通过创建“2+10+X”县、镇、企业三级创客平台体系服务农村创客,每年安排不少于20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重点支持农村创客项目、创客服务、成果转化和创客活动,共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18家、市级龙头企业81家,创建了国家级星创天地、被省发改委认定为湖南省双创示范基地。

  现在各地都创建了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这些都是农村双创的“孵化器”和“加速器”。可以说,这些平台正成为各类农村“双创”主体集约发展、抱团创业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农村创业创新难点不少

  虽然我国农村创业创新形势向好、热度提升,但还面临着许多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这对保持良好态势至关重要。

  建设用地指标不足

  河北省有关部门向记者反映,用地难一直制约着工业化、城镇化向纵深推进,农村创业创新主体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用地指标的限制,尤其是在基本农田占比较大的县(市),附属设施、配套设施用地指标根本不够用,如果要想发展规模化农业,设施用地必须要转建到距离较远的村庄占用集体建设用地,而这无形中加大了生产运营成本,增加了创新创业难度。

  江苏省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发展现代种养业离不开设施装备,但由于江苏省基本农田比例高,设施农业寻落地日益困难。不少种粮大户反映设施用地审批难,烘干用房、机具仓库用房、稻米加工场地等无法审批,大大制约了粮食产业链延伸和产业发展。二是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休闲农业配套设施用地等属于建设用地,但建设用地指标一般均向工业项目倾斜。三是前期一些地方通过“打擦边球”等方式引入的一些大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均属于此次“大棚房”整治整改,经营业主损失较大,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返乡创业者的投资热情,可能对产业发展有不利影响。

  广东则保大项目、保重点工程,看单位土地产出,看集中利用率,而返乡创业创新人员的主阵地——农用地土地产出低、用地零散的特点成了被忽视的对象;四川部分市县囿于财政困难因素,配套政策落实较难,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力度不强。

  专业人才较缺

  在专业人才储备上,各地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人才匮乏的情况。

  目前,黑龙江返乡创业创新人员自身缺乏系统的经营管理能力、风险规避能力。抽样调查显示,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仍有42303人,占到了返乡创业创新人员总数的48.1%,返乡创业创新人员的整体文化素质仍显不足。加之雇佣人员整体素质也偏低,不利于经营主体的长期健康可持续性生存发展,综合创业能力有待提高。

  山东省多数返乡下乡创业创新人员虽然接受过创业培训或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创业知识、财务管理、市场运营等方面知识还相对欠缺,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尤其是在创业初期,资金短缺、贷款难、经验不足是他们面临的主要困难。

  记者在宁夏走访时发现,返乡下乡人员创办的企业,技术来源主要靠创业者打工期间所学的一技之长,大部分实行的是家族式管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对人才和技术需求也随之上升,管理滞后的问题逐步显现。再就是缺乏技术支持。多数创业项目起点不高,实力不强,缺乏科技含量,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缺乏市场竞争力。创业人员急需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技术,如引进新品种、推广示范新技术、新装备等,引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融资难

  尽管为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构建稳定的农业农村投入保障机制,中央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只会加强不会减弱,但在地方,“双创”人员创办的企业在融资方面还存在不少困难。

  比如,河北省创业主体返乡创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使用自身资本的同时还需要向金融机构借贷,但由于所经营的项目,尤其是农业项目,大多高成本高风险低收益,金融机构害怕承担风险,普遍积极性不高。加之一些创业主体平时不注重按银行要求积累信用,到用钱时撺凑信贷材料,导致信用度不高,银行不愿放贷。

  江苏省从事农业创业虽然门槛较低,但却面临回报周期长、比较效益低、管理难度大等行业痛点,资本关注少。同时,因为有效抵押物不足,贷款难、担保难。不少返乡创业者年纪较轻、资金积累有限、来源渠道不多,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业进程。

  湖南各级和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些支持创业的贷款政策。在实际操作中,或因贷款门槛过高、手续繁琐,或因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业生产设施评估价值低、抵押担保条件多,农村创业者难以满足贷款审批条件,能够成功贷款的并不很多。农村创业创新项目普遍存在启动周转资金吃紧、社会融资渠道闭塞、民间借贷成本过高等问题。很多优秀的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因缺乏资金支持有的“胎死腹中”,有的“青黄不接”难以为继。同时,农业农村部门作为农村创业创新的主阵地、主渠道和牵头部门,没有专项资金支持双创主体和双创园区建设。

  创业风险较高

  随着我国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市场空间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返乡下乡创业创新的大潮中来,但记者调研时发现,许多乡村产业面临着创业风险过高的实际情况。

  四川、重庆等地测算,农民工由于具备丰富的创业从业经验,返乡创业成功率较高,但也只有50%;大学生由于创业从业经验缺乏,成功率仅为11%。在沿海地区,返乡创业创新人员搭建的农业设施,少则几十万,多则上千万,一个台风,一夜之间化为泡影。此外,一些地方政府仍习惯于招大商、抓大项目,对农民工和大学生返乡创业创新看不上眼,没有列入重要日程,没有明确分管领导,没有牵头协调机构,没有专门扶持政策。一些创业者认为,创业路上没人扶,创业失败没人管,家庭社会不理解。

  青海省虽然各级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新创办新型经营主体,特别是农牧业企业在原材料、人工、用地、用电等成本逐年上升,农畜产品价格下降的大环境下,实际获得的收益不高,企业发展壮大比较困难。

  农村创业创新对策建议

  为支持鼓励更多人返乡创业创新,各地虽然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但大多小、少、散,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因此,一方面,要在落实已有政策上下更大功夫,就推动“双创”特别是返乡创业创新政策的落实情况开展专项督导,重点检查政府制定落实措施、配套文件、健全机构等情况。同时,调整和降低现有涉农和创业扶持政策门槛,将返乡创业全面纳入支持范围。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返乡创业创新人员的不同需求,将城市创业的好政策、好做法、好经验向农村覆盖,并积极创设一些更有针对性、操作性,更接地气的政策措施,逐步形成引导扶持的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并坚持不懈地务实推进。

  加强用地保障

  进一步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和设施农用地政策。农村“双创”人员从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和休闲农业的较多,但目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和高标准设施农业建设面临着用地瓶颈,特别是沿海地区,人均耕地少,永久基本农田占比高,建议国家层面在保护耕地、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前提下,考虑将部分休闲观光农业用地纳入设施农用地范畴,允许搭建临时性或半永久性建筑物,允许不破坏耕作层的设施农业占用部分永久基本农田。

  加强农村创业创新发展建设用地保障。对于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用地纳入重点保障范围,予以优先安排,以租赁方式或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多种方式供应新产业用地。在坚持发挥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进一步发挥土地供应的政策引导作用。

  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加强对承包地流转的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坚持“三权分置”,因势利导,促进农村土地流转行为顺畅稳妥有序,流转关系长期稳定规范,流转土地集中连片高效。

  强化金融支持

  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的原始资金积累通常较少,经济基础薄弱,以自有资金和借款为主,银行信贷对扶小扶弱支持力度不够,量小面窄受惠者少,限制了农村创业创新的发展。因此金融信贷支持对解决创业者的启动资金有重要的意义。金融机构应出台相应便民措施,使国家出台的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信贷政策措施惠及返乡创业者,解决返乡农民工创业资金所需。

  创新信贷方式。建立农业贷款贴息、农业信用贷款、大型农机具抵押贷款等新的融资形式,鼓励商业银行开展存贷、应收账款、仓单等抵押和保单质押,土地附着物、产出物等抵押或质押贷款,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助农力度。积极探索建立创业信用评价制度,对符合条件的农业经营主体等灵活确定贷款期限,简化审批流程。

  强化农业担保。不断加大政策性担保业务,引导和鼓励涉农担保公司为农村创业者提供融资担保服务,扩大担保规模,优化信贷担保服务。

  规范民间融资。根据国家鼓励民间资本合法运作相关规定,制订相关激活民间资本的具体办法,推动民间资本合法运作,释放出民间资本对农村“双创”人员支持的巨大潜力。

  加强人才培训

  返乡下乡人员创业普遍存在着创业项目技术含量偏低、政策不熟悉、适应市场驾驭市场能力较弱、创业盲目性和同质性高等问题,对创业者的指导和培训尤为重要。

  做好创业指导。为项目进行有效的评估及指导,并且根据当地的特色,开发新的创业项目,比如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发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项目,发展“互联网”和农村电子商务,拓宽返乡创业新领域,提高创业的层次,减少创业的盲目性,增加创业的成功率,并且针对创业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建议及指导,为创业答疑解惑。

  加强技能培训。根据创业创新的特点、需求、地域性等因素,制定适合的培训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对农业种植养殖技术、企业管理及电子商务、互联网、市场营销等新兴行业的培训,提升农民的营销能力、决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财务分析能力、市场分析能力,提升农民创业的理论知识水平。

  注重培训质量。以劳动保障部门为主导,把返乡下乡创业创新就业培训纳入人才建设总体规划,实施统一管理。整合农业、扶贫、科技等培训资源,按照“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特色性,提高培训的有效性。

  优化发展环境

  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和信息互通。农村创业创新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劳动保障、工会、教育、科技、农业农村、金融、市场监管等各部门要加强协作,要抓好中央、省、市、县与乡镇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网络连接与畅通,加大信息沟通和共享,共同推进农村创业创新的发展。

  优化服务。不断强化政府部门效能建设,进一步简化企业的审批程序,加大对返乡创业创新情况的跟踪监测和深入调研。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对创业项目、创业信息、创业政策进行发布。切实落实好相关的农民创业的优惠政策,简化创业审批程序,优化行政服务水平,提供环评、消防和安全许可、生产许可、卫生许可、建筑规划、设计、工商登记等各项手续的一站式服务,减少农民创业麻烦与阻碍。

  完善返乡下乡创业创新项目的基础设施。完善交通、用网、用电、用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相应的创业产业园或产业基地,提供好的创业平台及创业项目。加大宣传返乡下乡创业的方针政策和成功事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激发返乡下乡创业创新人员的热情。

  (部分素材由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双创处提供)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