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扶贫攻坚已成为当前乃至“十三五”期间第一民生工程,更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的产业发展是整个脱贫攻坚的核心、重点、难点和关键。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没有产业发展的带动,贫困群众就没有持续增收的路径,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便没有了基础,脱贫工作就没有了后续,脱贫攻坚也难以取得突破。因此要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重头戏,通过产业发展让农民真正成为脱贫攻坚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让脱贫攻坚战取得真正的胜利。
笔者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州蔬菜产业发展为例,浅谈蔬菜产业在助力产业扶贫中的对策建议。
西双版纳州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西双版纳州多数以反季节露地蔬菜生产为主,成为国内反季节冬早蔬菜生产和南菜北运的重要基地,在云南省蔬菜产业发展中的地位也日益突显,为全州乃至国内部分地区的蔬菜供给提供了保障。据统计,2017年,全州蔬菜种植面积29.70万亩(含复种面积,以下提到面积均含复种面积),同比增长18.3%;总产量25.37万吨,同比增长0.12%。露地蔬菜种植面积29.14亩,设施蔬菜种植面积0.59万亩。
蔬菜种植区域分布和销售情况。西双版纳州蔬菜种植区域和分布格局:勐海县以生产本地蔬菜为主,冬早蔬菜为辅,主要集中在勐海镇,其他乡镇零星种植。景洪市以冬早蔬菜种植为主,本地蔬菜种植为辅,主要集中在嘎洒、大勐龙、勐养、普文、橄榄坝、景哈乡镇等,其余乡镇零星种植。勐腊县蔬菜种植以冬早蔬菜种植为主,本地蔬菜种植为辅,主要集中在勐捧、勐满、勐腊、尚勇、勐伴、勐仑、象明乡镇等,其余乡镇零星种植。主要种植蔬菜种类是叶菜类、茄果类、瓜果类、豆类、薯芋类等30多个品种。全州蔬菜生产销售包括本地和外销两部分,其中外销蔬菜主要销往云、贵、川、北京、上海等全国多个省市。2017年蔬菜总产值达到90429.5万元。其中:外销量达(出县)10.27万吨,总产值达到37850.1万元。
蔬菜生产经营主体和设施情况。2017年末,全州共有区域性综合批发蔬菜市场5个,蔬菜种植企业8家,合作社35个,家庭农场1个。有冷库20个,总库容37542立方米。大小棚设施面积5854.5亩。
贫困地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2018年末,全州总共有贫困户4104户、贫困人口14937人,贫困人口数占全州户籍人口的1.51%。蔬菜产地基本集中在坝区和设施相对完善的地区,但绝大部分贫困人口集中的地方基本上是山区半山区,自然条件、市场风险和贫困户思想意识、劳力等因素的存在限制了这些地区的蔬菜产业发展,因此,基本上从事蔬菜种植的贫困户都是自给自足。
推进产业扶贫需关注的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把“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措施之一。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需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需要培育标准化基地,提高科技创新,需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在产业发展中,个人认为应该关注好以下的问题:
第一,找准产业发展定位,解决发展什么的问题。在确定产业发展规划时应考量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区位条件,二是生态自然条件,三是市场需求,四是当地产业总体规划布局。在产业规划发展中应考虑到三个突出。一是突出区域化。按照差异化竞争思路,加快发展和壮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逐步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主导产业带。二是突出精品化。围绕特产、围绕市场、围绕效益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抓好开发扶贫示范点,推动产业扶持贫困户全覆盖。三是突出规模化。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做大产业规模,大力发展特色优势扶贫产业,着重抓好贫困村扶贫产业种植、养殖示范基地建设,推动形成“一县一产业”“一乡(村)一品”特色突出的产业发展格局。
应该说,西双版纳州对适合发展的主导产业进行了区域规划布局,但目前,在确定贫困村、贫困户扶贫产业存在各自为政、盲目发展的问题,种坚果、芭蕉、水果,养鸡、养猪、养鹅,杂乱无章,一个村发展几个甚至十几个产业,规模极小。现代农业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规模化、产业化,没有一定的规模,就形不成拳头产品,就形不成产地,就形不成产地市场,就难以参与市场竞争。因此在产业布局上,要坚持全州一盘棋的思想,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克服产业发展随意性大、盲目发展的问题。力争通过这一轮的精准扶贫,充分利用好扶贫政策和资金,努力把农业产业基地规模做大、产品做优、品牌做响,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起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第二,明确产业发展目标,真正解决贫困群众奔小康问题。目前,全州产业扶贫过于注重低水平的脱贫标准,仅仅在贫困人口的收入脱贫标准上做文章,简单地给贫困户送鸡苗、鸭苗、小猪、小羊等等,把重点放在了“短、平、快”上,这些产业支撑不了贫困户长期、稳固增收。因此,要着眼长远,围绕奔小康目标,确定产业发展目标,适度规模整村推进产业发展,让贫困村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既能持续增收,又能大幅增收,真正实现脱贫奔小康目标。
第三,全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解决谁来发展产业的问题。产业要发展,单靠农村老百姓来推动是不可能的。产业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的带动,它们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能对接市场、适应市场,抗风险能力强。因此,要把扶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业主大户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工作来抓,依靠这些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把单个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变分散经营为规模经营,变盲目生产为有计划的按订单或合同生产,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桥梁。
蔬菜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贫困户缺乏劳动力。全州蔬菜产业主要依靠劳动者经验和手工作业的传统生产方式,机械化率低,仅限于规模化露地种植的土地耕翻。蔬菜产业是劳动密集型和精细型产业,季节性和区域性较强。全州贫困人口集中在山区和半山区,家庭稳定收入来源主要靠茶叶、咖啡、粮食、糖和橡胶等经济作物,农户无更多的精力和劳力再从事其他农事活动。
自然条件限制和基础设施薄弱。多数贫困地区一是交通不便,机械化程度不高,劳动成本高;二是排灌系统不健全,不利于喷、滴灌配套设施的应用;三是电力条件不具备,不能满足蔬菜大面积生产的需求;四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大量菜地由城郊向农区转移, 水电路不配套,灌排能力差, 土壤肥力差等造成蔬菜产量低和产品品质差;设施大棚不足,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弱。这些都制约了贫困地区蔬菜产业的发展。
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在没有大的蔬菜生产经营主体的带动下,小、散和盲目发展蔬菜种植,造成产销脱节,同时蔬菜市场价格波动造成的经济损失贫困户无力承担。加之文化素质不高,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差,生产技术的普及率和到位率低,重栽培轻管理,影响了蔬菜产量、品质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贫困户蔬菜种植观念落后、生产技术水平低。据调查,多数贫困户蔬菜种植依然是按照传统的种植模式生产,种植技术水平和应对自然灾害能力低,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接受能力不足,造成蔬菜产量低和品质差等问题。另外,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气候条件,除了冬早蔬菜外,雨季大部分食用蔬菜靠野生蔬菜填补。
发展蔬菜产业扶贫的建议
完善蔬菜区域布局。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统一规划,区域布局”的原则,完善配套水利设施、生产设施建设,提高基地抗灾减灾能力;努力打造核心种植示范区,通过土地流转,统一规划,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或企业建基地经营的方式,建设有一定规模的优质冬早春露地蔬菜、绿色高产高效生产基地。
据调查,西双版纳州蔬菜种植以坝区为主,蔬菜种类主要是茄果类、豆类、瓜类、叶菜类、根菜类等,根据不同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种植的品种,一年四季都可种植。而山区,因缺乏灌溉条件,种植蔬菜完全依靠自然降雨浇灌,使蔬菜种植受季节性限制,品种布局也相对比坝区单一,应该根据不同气候条件相应选择适宜种植的蔬菜品种,如根菜类(萝卜)、薯芋类(马铃薯、香芋、山药)、叶菜类(结球甘蓝、白菜、青菜)、豆类(四季豆、毛豆、豇豆)、瓜类(冬瓜、南瓜、 瓠手瓜)等。
全州拥有丰富的热区资源,充分利用冬闲田,提高土地利用率、复种指数及土地产出率,达到良好的社会效益。目前,西双版纳州已成为云南省冬早蔬菜主要生产和供应基地。 2017年,全州蔬菜占地面积31.93万亩,其中冬春季蔬菜占地面积为14.11万亩,占全年蔬菜占地面积的44.2%。
提高蔬菜种植技术水平。在3个贫困县针对蔬菜种植贫困户,采取现场参观、教学、实践等方式,大力推广应用适应贫困地区蔬菜产业的良种、良法、良品,示范推广轻简化建造和生产、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水肥一体化等技术,为产业升级、产品优质提供科技支撑。积极开展贫困农民技术骨干蔬菜种植技术培训,确保受训贫困户中每户至少有1人熟练掌握一门以上实用技术,强化跟踪问效,不断提高培训效果和创业技能。
培育壮大蔬菜生产和经营主体。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一方面对已经建成的具有一定辐射带动能力的蔬菜种植经营主体给予政策优惠,提高竞争力;同时要引进和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化、覆盖面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 加大对发展蔬菜产业园、种植大户和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使其做大做强,真正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利用合作社+公司+贫困户的帮扶模式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企业借助精准扶贫政策,积极主动发挥龙头作用,各村干部带头率先示范,打消群众疑虑,竭力吸收和带动广大贫困户脱贫致富,通过政府帮助,以合作社等为载体,发展蔬菜形成长效产业具有稳定收入。
打造“一村一品”种植模式。积极打造“一村一品”蔬菜产业发展新格局。采取“合作社+村支部(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基地”等发展模式,优化利益联结机制,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建设特色蔬菜示范园,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蔬菜,创优质蔬菜品牌,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通过发展“短平快”产业,以短养长,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实现“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因地制宜培育发展野生蔬菜。随着人类健康意识和环保意识的增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广大消费者对野生蔬菜需求的呼声越来越高。本地资源丰富,野生蔬菜种类繁多,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可人工栽培。加强野生蔬菜的开发与利用,依据不同区域,不同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品种进行人工栽培提高贫困农户收入。
(作者单位:云南西双版纳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