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吸浆虫广泛分布于北半球各主要小麦产区,也是我国黄淮麦区的主要害虫。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在不同方面对小麦吸浆虫进行了研究分析,这些研究为后期更好地利用小麦抗吸浆虫品种,进行亲本选配、抗虫品种的推广提供了参考。
据资料显示,50年代和80年代小麦吸浆虫曾两度在我国成灾发生,损失严重。90年代仍在局部地区频繁成灾,严重制约小麦的优质、丰产丰收。山东省自1990年济宁市鱼台县首次发生小麦吸浆虫后,发展范围不断扩大,发生为害的主要是麦红吸浆虫。麦红吸浆虫为害主要是幼虫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造成瘪粒甚至空壳,被害植株长势和穗型大小不受影响,但由于籽粒有机物被吸食,养分主要供应茎叶为主,整个植株表现贪青晚熟的长相。山东省临沂市在临沭、费县、郯城等县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在爆发期会给小麦生产带来巨大损失。由于小麦吸浆虫虫体很小,幼虫隐蔽为害,不易被发现,农民对小麦吸浆虫认识不足,更不知道小麦吸浆虫的危害性,所以就忽视了对小麦吸浆虫的防治,即使防治了,也很粗略,抓不住关键时机,起不到防治效果。随着全市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优势农作物的区域化种植,特别是近几年跨区作业的发展,以及综合防治的忽视,吸浆虫由次要的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且发生范围不断扩大,发生程度明显加重,对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宣传、普及和推广小麦吸浆虫综合防治技术乃当务之急。为此,我们对近几年小麦吸浆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防治示范推广,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小麦吸浆虫的发生与危害
小麦吸浆虫的形态特征及发生规律。通过近几年的调查发现,为害临沂市的麦红吸浆虫,成虫体长2〜2.5mm,翅展5mm左右,体橘红色,卵长0.09mm,长圆形,浅红色。幼虫体长约2〜3mm,椭圆形,橙黄色。红吸浆虫在临沂市小麦玉米连作区一般是1年发生1代,也可多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壤中结茧越夏或越冬。次年春天条件适宜时,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或中旬越冬幼虫破茧上移到表土层。4月中下旬平均气温在12℃以上时,幼虫陆续化蛹。4月下旬末至5月初,平均气温在15℃以上,小麦开始抽穗,蛹即开始羽化,羽化盛期为4月下旬末至5月上旬。羽化后当天交尾并在麦穗上产卵,卵期3〜5天。幼虫孵化后侵入小穗内进行为害,吮吸幼嫩麦粒内的浆液致使麦粒空秕,严重减产。幼虫期约20天,在小麦乳熟疥后老熟,在雨天或潮湿时从麦穗中伸出,弹落地面,入土10〜14厘米结圆茧开始越夏。
小麦吸浆虫生活习性。不同地区的小麦吸浆虫生活习性会略有差异,各地区也有对本地小麦吸浆虫生活习性的研究。根据田间监测发现,临沂本地吸浆虫发生的几个关键时期与小麦某些生育期相吻合。如成虫羽化盛期常常是小麦“露脸”时,幼虫孵化侵入常常在扬花期,幼虫老熟脱穗入土常常在乳熟期。
吸浆虫喜湿怕干,对湿度敏感。土壤含水量较大,是幼虫化蛹、成虫羽化出土的行决条件,春季多雨,土壤含水量在20%以上,对幼虫化蛹、成虫羽化均为有利,多雾和露水也有利于成虫产卵和幼虫孵化侵入,发生量就大;反之,3〜4月干旱少雨,土壤板结。幼虫就不再化蛹,继续保持休眠状态在土壤中生存多年,成虫也很少羽化,当年发生较轻。
吸浆虫发生与其他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通过试验及田间系统观测,小麦吸浆虫的发生与品种、耕作条件及当年3、4月份的降水量有很大的关系。小麦品种穗型半紧凑、小穗间空隙大、内外颖壳扣合不紧密、扬花期较长的特性,利于小麦吸浆虫产卵和幼虫入侵为害,受害重,而品种穗型紧凑、小穗直立,与穗轴夹角大,内外颖边缘扣合紧密,不利于小麦吸浆虫产卵和幼虫入侵为害受害则轻。耕作方式也对吸浆虫的发生为害有一定的影响,麦前深耕整地,可以压低虫口基数;影响吸浆虫发生最重要的条件还有的当年春季3〜4月小麦拔节孕穗期的降水量的多少。春季雨水多,田间水量充足,则幼虫易于破茧出土化蛹羽化,发生量就多,小麦受害就重;反之,春季缺雨土壤板结,幼虫活动便受到抑制,很少出土羽化,则当年发生量就很少,小麦受害就轻。因此,若当地吸浆虫虫源基数充足,且连年种植大面积的感虫品种,那么在遇到幼虫化蛹羽化期间4月中下旬雨水充沛、雨势均匀、少暴雨,气候温暖的年份,吸浆虫将迅速繁殖,蔓延成灾。另外,通过田间监测发现小麦吸浆虫的天敌数量较少,对小麦吸浆虫的控制作用很弱。
小麦吸浆虫的防治适期的确定。测报工作是防治的基础,系统调查与大田普查相结合,搞好预测预报,可以增强防治病虫害的预见性和计划性,提高防治工作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系统调查、早春幼虫上升活动调查、幼虫化蛹进度调查和成虫观测分析,4月中下旬小麦开始孕穗期是吸浆虫破茧出土化蛹的时期;4月下旬末至5月上旬,小麦抽穗盛期正是吸浆虫羽化盛期。由此确定吸浆虫两个关键时期:第一个关键期蛹期防治4月20〜25日,第二个关键时期成虫期防治 4月26日〜5月5日。5月中旬后,到小麦杨花灌浆期是卵孵化成幼虫盛期,然后幼虫孵化后进入颖壳内吸食浆液,对小麦造成危害。
防治指标的确定。经过试验、调查、研究,吸浆虫蛹期防治指标:4月上旬淘土每样方(10cm×10cm×20cm)有虫2头以上即达防治指标;成虫网捕10复网10头以上或扒麦一眼可见成虫2~3头即可防治。
综合防治措施
在明确全市小麦红吸浆虫发生规律和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以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并举为原则,优先选用抗虫品种,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植保方针,采用“系统监测,穗期保护,分级化防”的技术体系,实施普防达标田块、统防重发田块、兼防一般田块的防控模式,确保将小麦吸浆虫危害损失控制在最低水平。
选用抗虫品种。吸浆虫耐低温而不耐高温,因此越冬死亡率低于越夏死亡率。土壤湿度条件是越冬幼虫开始活动的重要因素,是吸浆虫化蛹和羽化的必要条件。根据小麦为害的品种之间的差异性,应选用麦穗长芒、内外颖扣合紧、籽粒皮厚不易受虫危害的抗性品种进行种植。在临沂市可选用烟农19、济麦22等小麦品种。
农业防治措施。深耕灭茬:麦田连年深翻,麦收后及时深耕灭茬,使幼虫在高温干燥条件下死亡。小麦与豆类和水稻等作物轮作,对压低虫口数量有明显的作用。在小麦吸浆虫严重田及其周围,可改种大蒜等作物,待翌年后再种小麦,就会减轻为害。另外,秋季进行深翻,可破坏其越冬场所。
轮作:对重发区调整作物布局,实行轮作,不进行春灌,因为春灌是促进吸浆虫破茧上升的重要条件。实行水地旱管,减少虫源化蛹率,有条件的地块可实行小麦与水稻轮作,对小麦吸浆虫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施足基肥,春季少施化肥,促使小麦生长发育整齐健壮,也可减少吸浆虫侵害的机会。
化学防治措施。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化学防治一直是防治吸浆虫的主要手段,国内多采用播种期土壤处理进行防治。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进步,许多专家学者对吸浆虫的发生规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为小麦吸浆虫的防治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幼虫期防治:小麦播种前进行土壤处理:每亩用50%辛硫磷EC200〜300毫升,兑水5公斤配成母液,拌细土20〜25公斤,撒在地表并翻入土层中,可以杀死一部分越冬幼虫。为了省工省力,也可结合施基肥一起进行;种植时,小麦吸浆虫正处在老熟幼虫的休眠期,药剂拌种防治效果较差。
蛹期防治:小麦孕穗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吸浆虫虫量偏高地块和地下害虫造成危害率3%以上的地块,建议撒毒土防治,最佳防治适期在4月20日至25日。每亩用50%的辛硫磷EC200毫升或用48%毒死蜱EC200ml,兑水5公斤配成母液,拌细土20〜25公斤,均匀撒在麦垄地表,保持良好的土壤墒情,土壤干燥,防治效果较差,撒毒土后划锄浇水效果最好。也可结合追肥一起操作。
成虫期防治:小麦抽穗后、扬花前是成虫期防治的关键时期。该项目重点突出了这一时期的防治。药剂可亩用4.5%高效氯氰菊酯EC50ml或4.5%高效氯氰菊酯EC50ml对水喷雾防治,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结合防病、防倒加粮果丰(38%多.福.酮WP)60克/亩、助壮素20〜40毫升/亩,同时再加0.2%天达2116叶面肥增加药效兑水30公斤均匀混合,在小麦抽穗后扬花前进行喷雾,这样即可一喷多防。
实际生产中,部分农业防治措施往往要受实际条件限制,实施起来比较困难,大部分地区不能通过水旱轮作来控制吸浆虫的发生;麦收后一般都要及时抢茬夏种,通过暴晒使幼虫死亡的方法也不宜实现。幼虫期和蛹期的防治,实施起费工,防治效果一般,还要受土壤墒情的限制,如遇土壤干燥,防治效果更差。成虫期防治一般不受外界因素限制,防治比较省工省力,防治效果比其他时期防治效果明显。不但能杀死小麦吸浆虫成虫,还能杀死小麦吸浆虫卵以及钻到小麦颖壳内的幼虫,防治效果显著提高,同时防治了白粉病、锈病等病害,还能提高小麦抗倒伏能力,做到了一防多治,节约了人力和物力。该次防治是在抽穗后扬花前,经济产物还未形成,距小麦收获时间长达1个多月,而且所用农药都不是高残留的农药,所以在安全使用期内也不会给小麦籽粒造成农药残留。
经过几年的观察、试验、调查,基本摸清了小麦吸浆虫在临沂的分布,寄主范围,危害情况和生活习性,初步明确了小麦吸浆虫在本地一年发生一代,为今后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据。
通过小麦吸浆虫发生规律的调查研究及防治试验,对小麦吸浆虫宜采取选用抗虫品种,结合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进行防治。
小麦吸浆虫具有潜在为害和突发性等特点,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应抑制害虫种群在土壤中的积累,加强监测及预报,做到及时防治。
(作者单位:山东临沂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山东沂南县土壤肥料工作站,山东临沂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