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初,漳平水仙茶开采节开幕仪式在福建漳平市南洋镇举行,数百名茶农、茶商向“茶圣”陆羽神像行祭拜礼,祈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茶叶丰收。仪式之后,采茶娘背着茶篓来到茶园,宣告2019年春茶正式开采。
漳平水仙茶是福建特有品种,因为全年产量只有5000吨左右,一度被人们称之为“小众茶”,长期进入不了大众消费的视野,其市场知名度相对有限。由于制作工艺独特,香气高爽,滋味醇正,近年来,随着公用品牌价值的不断提升,漳平水仙茶逐渐升温,越来越受市场青睐。
“茶是农产品,也是文化产品,内容丰富的品牌建设是茶的应有之义。”谈起漳平水仙茶,漳平市委书记陈论生思路清晰,“对于地处闽西的革命老区漳平市而言,水仙茶的品牌化之路,也是振兴乡村、兴农致富之路。”
加大品牌推介,
跳出“小圈子”进入大市场
五十多岁的郑文海,心宽体胖,颇有“老板范儿”,是漳平水仙茶界鼎鼎有名的“人物”。三十多年间,他获得了“制作之王”“销售之王”“宣传之王”等诸多美誉。
但他最喜欢的,还是被茶农们称为“宣传之王”。“酒香不怕巷子深”,郑文海对品牌宣传一直情有独钟,他在漳平市区的茶叶门店,装修得气势恢宏、庄重典雅,透着浓浓的水仙茶文化味儿。
为扩大漳平水仙茶的知名度,郑文海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宣传水仙茶品牌。在他的争取下,漳平水仙茶成为2016年中国电影百花奖、金鸡奖的“唯一指定用茶”,几百名当红影视界人士品尝漳平水仙茶的“仙韵”,提升了品牌知名度。
区域品牌的宣传推广,仅靠民间的“茶王”和龙头茶企还远远不够,为形成合力,漳平市政府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品牌推介力度:创新开展茶王赛、茶艺表演赛、包装物设计大赛、摄影大赛等多种赛事;创新在北京、福州、龙岩等地举办专场品牌推介会;创新建立水仙茶博物馆、水仙茶文化主题公园、水仙茶文化教育馆等。
各种茶业展会是展示公共品牌的好平台。近几年,漳平市政府部门持续组织、鼓励茶叶龙头企业参加全国性茶业展会,以扩大品牌知名度。仅2018年,就相继组团参加北京、杭州、广州等多个茶博会,以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综合性展会。注册了“水仙王子”“水仙公主”两个公共品牌,专供优质水仙茶使用。
品牌的推介必须借助形式多样的茶事活动,在政府部门引导下,连续8年举办内容丰富的“开采节”,创作《咏水仙茶》《水仙茗茶天外香》等一批水仙茶歌,拍摄水仙茶专题宣传片,组织水仙茶摄影赛等一系列品牌推介活动有条不紊地展开。随着茶事影响力的扩大,漳平水仙茶传统制作技艺被确认为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漳平水仙茶”在商标注册前,品牌、包装等都比较零乱,在政府、茶企、茶农多方努力和配合下,自2008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地理标志产品后,漳平水仙茶先后被认定为市知名商标、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2015年,经中国茶叶区域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评估,公用品牌价值达8.66亿元。
加强质量管理,
小作坊产品步入“有证时代”
“宁缺毋滥,如果茶叶长势不好,宁愿不做茶。”在漳平水仙茶界中,张兴裕是重量级人物,十八岁开始做茶,茶龄已有近半个世纪。每逢做茶季节,他的茶室里总是高朋满座,洋溢着笑语茶香。
作为漳平水仙茶的第四代传人,张兴裕每年只做400斤水仙茶。他把大部分茶山分给两个儿子,自己只留十几亩精心耕作,做春、秋两季精品茶。“守住传承,安心做茶。”张兴裕活得很纯粹,“有人爱喝我的茶,此生足矣。”
精品茶、优质茶、安全茶,漳平水仙茶界广泛的质量共识,得益于政府部门在质量管控方面的重拳出击。加强茶园投入品监管,建立农资经营企业监管名录123家;开展执法检查,仅2018年,就检查茶企等76家;引导企业开展标准化、清洁化生产,小作坊生产加工水仙茶正式步入“有证时代”,漳平水仙茶的质量管理措施一年严过一年。
“品牌打造非一日之功,毁掉却可能在旦夕之间。”漳平水仙茶协会会长陈清木认为。为确保质量,漳平市按照一个批次产品有唯一追溯码的要求,启动了“一品一码”建设,按照“源头可溯、去向可追、风险可控、公众参与”的基本要求,对水仙茶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进行质量监管。
北寮村是漳平出名的茶叶村,北寮水仙茶专业合作社实施农产品可追溯项目后,全村茶园不喷一滴化学农药,通过物理和生物防治,初步建立茶叶质量全程控制体系。目前全市茶叶生产、销售主体已有42家参加省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平台建设。
一分付出,一分回报。近日,漳平市茶农们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龙岩市下发2018年底收取的漳平水仙茶茶样检测报告显示,201份样品均未检测到农药残留。“这标志着漳平水仙茶已经达到了‘零农残’的标准,整体品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陈清木说。
建设生态茶园,
稳住品质根基才能以小博大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了生态的茶园,才有好茶的根基。要成为一个真正的茶人,首先要有自己的生态茶园。”秀雨农业公司董事长杨迎春介绍说。
秀雨农业基地位于被誉为“大陆阿里山”的永福镇桂洋村,海拔800〜1200米,高山云雾缭绕,常年空气湿润。浇灌天然山泉水、施用无公害有机肥,杨迎春的400亩标准化水仙生态茶园让他在瞬息万变的茶叶市场中,始终充满自信。
“头戴帽,脚穿鞋,腰系带,树、草、肥、水、路有机结合,建设梯壁牢固、梯层整齐、水土保持良好的茶园模式。”杨迎春的生态茶园受益于政府部门的项目推动。抓住被列入现代茶业生产发展项目建设县的有利契机,2008—2016年,漳平市争取中央、省级财政资金5600万元,大力开展生态茶园建设,九年间,共完成4.5万亩标准化生态茶园建设。
漳平茶园病虫害主要以假眼小绿叶蝉、茶角胸叶甲为主,自2009年起,全市广泛推进茶园绿色防控技术。以投放天敌、推广黄色诱虫板、“以螨治螨”及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为主,漳平建立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片,每年示范推广1000亩,以辐射带动周边茶园。
制茶大师李发金是漳平水仙茶界的又一“名人”,也是最早采用生物治虫、物理治虫技术,最早给茶园施用有机肥的茶农之一。凭借过硬的质量,他在获得美名的同时,也收获了丰厚的经济回报。每到做茶时节,茶商纷至沓来,最多的时候,一年可以卖出两万多斤干茶。
“品质决定价值,漳平水仙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注册后,随着品牌建设的不断深入,品牌效应不断显现。”漳平市茶业局局长刘素惠介绍说。水仙茶园面积从2万亩增加至5万亩,茶叶产量从1000多吨增加至5000吨,茶农年人均收入从3000元增加至15000多元,漳平水仙茶已成为老区茶农们的富农产业。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