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做强“福”字号农业品牌
时间: 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中国农村网 作者:本刊记者 郑景顺 通讯员 许靖 郑晶晶 字号:【

  近年来,福州市坚持将农业品牌创建作为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上新水平的有效途径。紧紧围绕“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目标,以基地建设为抓手,以农产品质量为根本,着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扩大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并有效拉长产业链,走出了一条基地带动、规模扩张、产业聚焦、特色鲜明、安全高效、品牌响亮的产业发展新路子。

  目前,福州市已培育中国驰名商标20个、福建著名商标217个、福建名牌90个、福建名牌农产品29个、地理标志产品44件;获省政府质量奖1家、市政府质量奖1家、福州市产品质量奖7个。

  政策驱动 “福”字号品牌成长有沃土

  福州市高度重视农业品牌建设。近年来,福州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扶持农业品牌建设。

  目前,福州市已出台了《福州市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福州市大力实施名牌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以及《福州市加快推进商标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相关优惠激励政策文件,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福建省著名商标、福建省名牌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的企业(协会),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去年,福州市重新修订了《福州市农业品牌奖励意见(试行)》,在原有奖项的基础上,对获得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或有机农业示范基地授牌的分别给予一定的奖励。

  福建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品牌农业建设七条措施的通知》下发后,福州市农业局立即将品牌农业建设列入各级农业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和绩效考核目标,并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品牌农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形成“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市场拉动”的良性互动格局,共同推进福州市品牌农业的发展。

  今年,福州市农业局更牵头市海洋渔业局、林业局,制定印发了《福州市知名农业品牌评选认定管理办法》,评选“福”字号知名农业品牌,通过评选拉动农业品牌创建的氛围和意识。

  严控质量 标准化生产夯实品牌基础

  产品质量是品牌的基础。福州市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优质农产品基地品牌建设,大力实施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营销品牌化的“三化”战略,坚持以优质农产品基地品牌建设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来促进优质农产品基地品牌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要求产品质量稳定,必须采取标准化生产。为此,福州市以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发展,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着力打造标准化基地,积极普及标准化生产知识技能,引导农户按规程开展生产活动。

  近年来,福州市大力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为品牌农业发展打牢质量基础。截至目前,福州市已建成种植业标准化示范区307个、按标生产畜禽规模养殖场780个、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区26个;创建了福清枇杷、闽侯橄榄、永泰李果等3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合计面积22万亩;累计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355个,“三品一标”有效产品认证 512个。此外,按照“有标贯标、无标制标、缺标补标”的原则,福州市先后制定或参与制定了5项国家标准。

  同时,福州市不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通过全面落实农产品生产主体备案制度和生产记录档案管理制度,把制度的对象延伸到生产企业、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这几类生产主体,展开源头控制;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一品一码”全过程追溯体系,逐步落实农产品产地准出凭证管理,确保全市所有已经注册的食用农产品生产主体纳入可追溯平台并实现源头赋码、贴码销售、“一品一码”,实现风险防控、质量追溯管理。 福州市还在各县(市)区开展“一品一码”追溯管理工作宣传活动,展现农业绿色发展、保障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品牌的工作成效,塑造推介地方安全优质农业品牌,提升全社会参与度,营造良好的食品安全氛围。

  基地拉动 区域化发展拉长产业链条

  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近年来,福州市以基地建设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形成一批生态环境良好、特色明显、产业合理、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通过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为创建品牌农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立足资源禀赋,福州市发挥区域优势扩展基地。福州茉莉花茶是全国唯一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大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茶类,并被《中国名茶录》列为茉莉花茶类唯一的中国历史名茶。抓住这一特色优势,福州市以茉莉花茶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在仓山、罗源、永泰、连江集中发展茶叶生产。如今,罗源、永泰、连江已发展茶叶基地18万亩,以茉莉花茶闻名的“琼花玉岛”仓山区更成为中国茶叶百强县。

  在传统种植规模扩张的基础上,福州市通过优势区的培育和建设,拉长产业链条,为形成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奠定坚实基础。食用菌是福州市的特色产业。近年来,福州市通过规模化种植,在北部山区重点发展香菇、秀珍菇、银耳,高海拔山区重点发展反季节香菇,中部平原重点发展蘑菇、秀珍菇,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重点发展工厂化珍稀品种,全市食用菌年产量20.82万吨,总产值18.1亿元,从业人员有2万多人。目前,福州市食用菌产业正处于从传统生产模式向现代工厂化生产模式转型升级阶段,总产量中的65%用于加工,产值达7.5亿元,涌现了“仙芝楼”“东星”“菇品世家”等品牌。全市食用菌年出口值超过1亿美元,为我国最大的香菇出口口岸。

  如今,福州市在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围绕水产、蔬菜、水果、茶叶、食用菌、畜牧、花卉竹木等优势特色产业,都实施了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工程,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能力和农产品入市品级,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同时,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实施技术改造,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向加工园区聚集,扶持建设连江、马尾、福清、长乐水产品加工产业聚集区,长乐、永泰、闽清、闽侯、福清果蔬加工产业聚集区,福州茉莉花茶、闽侯高山乌龙茶、永泰绿茶、罗源七境茶等优势茶叶加工产业聚集区,仓山、罗源食药用菌深加工产业聚集区以及福清畜禽产品加工产业聚集区,促进特色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增效。

  为了更好地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做大品牌农业这块“蛋糕”,福州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福州市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行动方案(2018—2020年)》,推动形成蔬菜、水果、茶叶、食用菌、畜禽等5个全产业链总产值超百亿元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增强竞争力,提升特色品牌效益。

  深挖内涵 品牌价值显著提升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品牌要突围,必须有特色。近年来,福州市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思路,围绕特色产业,扬长避短做大特色品牌,不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一大批特色鲜明、质量稳定、信誉可靠、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业企业品牌和特色农产品品牌脱颖而出,如春伦、闽榕、超大、星源、绿丰、大世界、仙芝楼、菇品世家等农业企业品牌,福州茉莉花茶、福州橄榄、青山龙眼、罗源秀珍菇、永泰李梅等区域公用品牌。

  同时,福州市不断挖掘产品的独特价值及文化内涵,从品质、功能、外观、包装等方面进行整体打造,大力提升品牌农产品的内在质量和外在形象。以福州茉莉花茶为例,2011年,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福州市“世界茉莉花茶发源地”称号,2013年成为首批19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一,2014年福州茉莉花茶传统窨制工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如今,利用这些“世界级名片”及其深层的内涵价值,福州茉莉花茶区域公用品牌异军突起。

  同时,针对地方特色资源丰富、农耕文化历史悠久、产业产品门类多的实际,在各县(市)区举办具有地方特色、体现产品优势的各类农业节庆活动,扩大当地特色优势农产品的影响力,有效推动品牌挖掘。如2017年12月16日在闽清县举办的“2017中国·福州橄榄节”,集中展示了福州橄榄文化,有力宣传了福州橄榄品牌形象,受到中央、省级主流媒体和新媒体的广泛宣传和报道,擦亮了福州橄榄的金字招牌。

  营销推介 做足牌头文章

  酒香也怕巷子深。为此,福州市启动了知名农产品形象塑造工程,把农产品宣传列为城市重要品牌宣传,鼓励福州知名农产品参加国内外农产品展示展销会,提升城市知名度。今年以来,福州市以“有福之州 绿色农业”为主题,在全国各地开展农业品牌宣传推介活动。在北京地铁天安门东站投放福州茉莉花茶灯箱广告牌,并在首都机场巴士播放时长1分钟的宣传视频,宣传区域公用品牌——福州茉莉花茶;并先后在成都、合肥、上海、淄博、乌鲁木齐巡展,宣传和推广福州茉莉花茶和福州金鱼。

  同时,福州市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原则,搭建各类营销推介平台,不断提高品牌市场占有率。组织福州茉莉花茶等特色品牌企业参加“闽茶海丝行”等系列活动,充分利用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中国绿博会、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茶博会、农博会等平台,宣传推介福州特色品牌农产品,使福州茉莉花茶、福州橄榄等特色农产品在全国市场的知名度不断提升,享誉全国、走向世界。

  此外,福州市着力做好宣传推介,以主流媒体和新媒体为平台,打包宣传福州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扩大福州品牌农产品美誉度和影响力。

  据悉,下一步,福州市将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进一步加大农业品牌建设工作力度,坚持市场导向,积极构建以福州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为引领、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为主体的农业品牌体系。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