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按“卡”购肥,企业照“方”配肥,在广大乡村大地上,小型智能配肥服务方兴未艾。近几年,智能配肥以其操作简便、节肥增效、低碳环保等优点,日益受到广大农民特别是家庭农场主、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欢迎。
为了更好地引导智能配肥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促进行业交流,加强应用推广,近日,在河南省安阳市召开的2018中国智能配肥创新发展大会上,上百名来自周边省市的种植大户与专家学者一同探讨智能配肥发展的潜力与前景。
省钱又增产 大户最欢迎
申国希是安阳市汤阴县任固乡的一名农场主,目前共有3000亩地,种植小麦和玉米。2016年下半年,他接触到了智能配肥,觉得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之前种地都是凭感觉,施什么肥,施多少,追什么肥,追多少,都是一股脑地跟着大家走。”他告诉笔者,其实土壤和人是一样的,长时间吃大鱼大肉,健康就会出现问题。而智能配肥就是在测土配方的基础上,给自家的土地和作物“点菜”,缺啥补啥,对症下药。
申国希给在场的种粮大户算了一笔账。以他种植的小麦为例,以往底肥用的是45%含量的复合肥,每亩成本价在110元;而用智能配肥机配出的底肥,每亩费用在90元左右。在追肥上,他习惯每亩用35公斤的硝酸磷复合肥,而在前期使用智能配肥机合理配置基肥后,每亩只需追施20公斤的尿素,折合成市场价格,每亩能省下45元。也就是说,采用智能配肥,每亩小麦能节省成本65元,如果是3000亩小麦,就能省下近20万元。“对于我们种植大户来说,省钱就是赚钱,省的越多,赚的也就越多。”他说。
智能配肥为啥能省这么多钱呢?在场的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高祥照向大家解释道,乡村的小型智能配肥机重量较轻,操作简便,生产中只需要2~3名女工操作就可以满负荷生产,每小时生产2.5吨,不仅产量能得到保障,而且人工成本也大大降低了。“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种小型的智能配肥机,可在田间地头、农户家里生产,农民不用再通过中间经销商购买,肥料的运输成本也降到了最低,这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投入压力。”高祥照说。
在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大趋势下,智能配肥能够满足新型经营主体精准化、个性化、简便化的需求,用一袋子化肥解决一亩地的问题,在实现减量的同时,也为农民增收带去了福音。“我不仅仅自产自用,周围的农户也都拿着配方来找我买肥,这也增加了我的收入。”申国希说。除此之外,申国希还为周边农户提供粮食烘干、存储等相关服务,在智能配肥的带动下,逐渐从一名农场主变成了当地的农业专业化服务商。
精细测土艰 质量把关难
目前,不少肥企已经将智能配肥列入企业发展的版图,提供包括智能配肥在内的一系列农化服务。据专家推测,2030年,智能配肥及类似模式规模有望占据化肥零售端30%的份额。尽管智能配肥有着诸多优点,但在市场应用与推广过程中却屡遭困境。从2005年开始,全国2700多个县倡导测土配方施肥,在大田作物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推广中却发现,及时测土、配方施肥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配肥机就可以解决的。
当前各肥企智能配肥服务模式以“一块地一测土,一亩田一配方”为理念,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无法达到这种测土密度和精度。以安阳市任固乡赵庄村为例,目前测土并不是到每一个农户的地里取土测试,而是将村子以东南西北4个方向划分为4个区域,每个区域内的自然条件、施肥习惯基本相同,土壤缺素情况也基本一致,配肥站就会根据区域土壤环境的不同而推荐和配置相应的配方肥。“这种划分方法看起来很简单,其实测土量也很大,还要保证精确度。一个村子的土壤测试就已经很难了,更不用说乡镇乃至全国的测土难度了。”赵庄村种植能手蔡家齐说。
“智能配肥的关键技术和配肥依据就在于高效的土壤测试和准确的配方推荐,这既需要科研单位的长期实验,也需要数据库的建立和完善。”中国农科院国家测土施肥中心实验室副主任杨俐苹认为,当下的土壤测试量大、繁琐,还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的实验室,地区分布也不均匀,现有配肥站的技术人员素质也不齐,很容易出现人为的误差,严重制约着智能配肥的发展。
中农集团从2013年就开始推广这项技术,对于“测土之难”有着深刻体会。集团磷肥部副总经理赵颖说:“智能配肥对精准度的把握全部来自于土壤测定,而目前农村土地集约化不足,企业遇到的最大难点是测土环节多,工作量大。”
此外,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也是影响智能配肥高效推广的另一因素。现在更多的肥料企业还停留在卖产品的阶段,过度强调商品性与眼前利益,服务意识不强,有时甚至会出现炒卖噱头、不顾质量的短期行为,在广大农民中丧失了口碑。“智能配肥的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是要保证质量。”杨俐苹说,“现行的配方肥国家标准缺乏细节和可操作性,土壤测试的过程和掺混肥料的质量也难以监控。当前亟待完善测土配方施肥服务和掺混肥料质量控制技术规范,这样才能打消智能配肥良性发展的后顾之忧。”
建立数据库 制定监管机制
化肥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智能配肥的发展和创新。在国家化肥零增长的要求之下,越来越多的科研单位和肥料企业开始看到智能配肥的前景,看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市场的强烈需求,也开始尝试突破测土配方施肥的困境。在多方推动下,智能配肥或将迎来大发展。
“现在一个好的趋势就是,企业纷纷参与到测土配方施肥的模式创新上去。”高祥照说,之前的模式是政府测土、企业配肥,而现在肥料企业可以把最新的测土技术、配肥设备、配方服务等硬软件设施投放市场,发挥出了企业的活力,这有利于智能配肥的可持续发展。
中化化肥分销事业部产品总监李慧轩也认同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贡献:“肥料企业首先要解决好信任、责任和能力三个问题,用高标准的测土实验和产品质量取得农民和政府的信任。”杨俐苹建议企业可以在智能配肥产品中加入新型肥料创新技术,如氮肥缓控释技术、微生物技术、生物刺激剂等,生产利用效率高的配方肥料产品。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测土数据库的建立十分必要。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叶优良建议,可以利用好农业农村部多年积累的测土数据,汇集民间和官方的资源,做到大配方小调整,并发挥科技小院和配套手机APP等的作用,做好线上线下的农技服务。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特聘专家高俊丰认为,供销社拥有传统的供销网络,如果将其作为智能配肥的着力点和起点,打造土地托管为农服务中心,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智能配肥行业里,我们就是要把苗头做成试点,把试点做成项目,把项目做成政策,把政策做成法规,调动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高祥照表示,智能配肥的健康发展需要思考四个问题,一是技术上要简便、精湛;二是要大幅降低成本,保证效益;三是要摸索一套多赢的机制,最重要的是让农民参与进来;四是依靠监管和诚信,保障产品和服务质量。杨俐苹建议,今后应规范和健全配肥企业服务档案,建立配方肥料用品存留监管机制,使智能配方施肥真正成为科学施肥的有效载体。
新型主体崛起 智能配肥升温
文/王 岩
农民按“卡”购肥,企业照“方”配肥,在广大乡村大地上,小型智能配肥服务方兴未艾。近几年,智能配肥以其操作简便、节肥增效、低碳环保等优点,日益受到广大农民特别是家庭农场主、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欢迎。
为了更好地引导智能配肥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促进行业交流,加强应用推广,近日,在河南省安阳市召开的2018中国智能配肥创新发展大会上,上百名来自周边省市的种植大户与专家学者一同探讨智能配肥发展的潜力与前景。
省钱又增产 大户最欢迎
申国希是安阳市汤阴县任固乡的一名农场主,目前共有3000亩地,种植小麦和玉米。2016年下半年,他接触到了智能配肥,觉得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之前种地都是凭感觉,施什么肥,施多少,追什么肥,追多少,都是一股脑地跟着大家走。”他告诉笔者,其实土壤和人是一样的,长时间吃大鱼大肉,健康就会出现问题。而智能配肥就是在测土配方的基础上,给自家的土地和作物“点菜”,缺啥补啥,对症下药。
申国希给在场的种粮大户算了一笔账。以他种植的小麦为例,以往底肥用的是45%含量的复合肥,每亩成本价在110元;而用智能配肥机配出的底肥,每亩费用在90元左右。在追肥上,他习惯每亩用35公斤的硝酸磷复合肥,而在前期使用智能配肥机合理配置基肥后,每亩只需追施20公斤的尿素,折合成市场价格,每亩能省下45元。也就是说,采用智能配肥,每亩小麦能节省成本65元,如果是3000亩小麦,就能省下近20万元。“对于我们种植大户来说,省钱就是赚钱,省的越多,赚的也就越多。”他说。
智能配肥为啥能省这么多钱呢?在场的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高祥照向大家解释道,乡村的小型智能配肥机重量较轻,操作简便,生产中只需要2~3名女工操作就可以满负荷生产,每小时生产2.5吨,不仅产量能得到保障,而且人工成本也大大降低了。“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种小型的智能配肥机,可在田间地头、农户家里生产,农民不用再通过中间经销商购买,肥料的运输成本也降到了最低,这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投入压力。”高祥照说。
在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大趋势下,智能配肥能够满足新型经营主体精准化、个性化、简便化的需求,用一袋子化肥解决一亩地的问题,在实现减量的同时,也为农民增收带去了福音。“我不仅仅自产自用,周围的农户也都拿着配方来找我买肥,这也增加了我的收入。”申国希说。除此之外,申国希还为周边农户提供粮食烘干、存储等相关服务,在智能配肥的带动下,逐渐从一名农场主变成了当地的农业专业化服务商。
精细测土艰 质量把关难
目前,不少肥企已经将智能配肥列入企业发展的版图,提供包括智能配肥在内的一系列农化服务。据专家推测,2030年,智能配肥及类似模式规模有望占据化肥零售端30%的份额。尽管智能配肥有着诸多优点,但在市场应用与推广过程中却屡遭困境。从2005年开始,全国2700多个县倡导测土配方施肥,在大田作物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推广中却发现,及时测土、配方施肥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配肥机就可以解决的。
当前各肥企智能配肥服务模式以“一块地一测土,一亩田一配方”为理念,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无法达到这种测土密度和精度。以安阳市任固乡赵庄村为例,目前测土并不是到每一个农户的地里取土测试,而是将村子以东南西北4个方向划分为4个区域,每个区域内的自然条件、施肥习惯基本相同,土壤缺素情况也基本一致,配肥站就会根据区域土壤环境的不同而推荐和配置相应的配方肥。“这种划分方法看起来很简单,其实测土量也很大,还要保证精确度。一个村子的土壤测试就已经很难了,更不用说乡镇乃至全国的测土难度了。”赵庄村种植能手蔡家齐说。
“智能配肥的关键技术和配肥依据就在于高效的土壤测试和准确的配方推荐,这既需要科研单位的长期实验,也需要数据库的建立和完善。”中国农科院国家测土施肥中心实验室副主任杨俐苹认为,当下的土壤测试量大、繁琐,还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的实验室,地区分布也不均匀,现有配肥站的技术人员素质也不齐,很容易出现人为的误差,严重制约着智能配肥的发展。
中农集团从2013年就开始推广这项技术,对于“测土之难”有着深刻体会。集团磷肥部副总经理赵颖说:“智能配肥对精准度的把握全部来自于土壤测定,而目前农村土地集约化不足,企业遇到的最大难点是测土环节多,工作量大。”
此外,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也是影响智能配肥高效推广的另一因素。现在更多的肥料企业还停留在卖产品的阶段,过度强调商品性与眼前利益,服务意识不强,有时甚至会出现炒卖噱头、不顾质量的短期行为,在广大农民中丧失了口碑。“智能配肥的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是要保证质量。”杨俐苹说,“现行的配方肥国家标准缺乏细节和可操作性,土壤测试的过程和掺混肥料的质量也难以监控。当前亟待完善测土配方施肥服务和掺混肥料质量控制技术规范,这样才能打消智能配肥良性发展的后顾之忧。”
建立数据库 制定监管机制
化肥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智能配肥的发展和创新。在国家化肥零增长的要求之下,越来越多的科研单位和肥料企业开始看到智能配肥的前景,看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市场的强烈需求,也开始尝试突破测土配方施肥的困境。在多方推动下,智能配肥或将迎来大发展。
“现在一个好的趋势就是,企业纷纷参与到测土配方施肥的模式创新上去。”高祥照说,之前的模式是政府测土、企业配肥,而现在肥料企业可以把最新的测土技术、配肥设备、配方服务等硬软件设施投放市场,发挥出了企业的活力,这有利于智能配肥的可持续发展。
中化化肥分销事业部产品总监李慧轩也认同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贡献:“肥料企业首先要解决好信任、责任和能力三个问题,用高标准的测土实验和产品质量取得农民和政府的信任。”杨俐苹建议企业可以在智能配肥产品中加入新型肥料创新技术,如氮肥缓控释技术、微生物技术、生物刺激剂等,生产利用效率高的配方肥料产品。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测土数据库的建立十分必要。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叶优良建议,可以利用好农业农村部多年积累的测土数据,汇集民间和官方的资源,做到大配方小调整,并发挥科技小院和配套手机APP等的作用,做好线上线下的农技服务。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特聘专家高俊丰认为,供销社拥有传统的供销网络,如果将其作为智能配肥的着力点和起点,打造土地托管为农服务中心,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智能配肥行业里,我们就是要把苗头做成试点,把试点做成项目,把项目做成政策,把政策做成法规,调动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高祥照表示,智能配肥的健康发展需要思考四个问题,一是技术上要简便、精湛;二是要大幅降低成本,保证效益;三是要摸索一套多赢的机制,最重要的是让农民参与进来;四是依靠监管和诚信,保障产品和服务质量。杨俐苹建议,今后应规范和健全配肥企业服务档案,建立配方肥料用品存留监管机制,使智能配方施肥真正成为科学施肥的有效载体。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