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互联网+农业”、美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农药废弃物包装有偿回收……浙江杭州市都市现代农业历来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勇为浙江农业发展闯关,敢为全国农业改革探路。近年来,杭州的这些创新发展经验和模式在各地广泛推广,发挥出一定的创新示范效应。新形势下,杭州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形成“创新发展、绿色发展、融合发展、和谐发展、共享发展”的发展理念,以领跑都市农业新征程。
近年来,杭州市以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指引,认真贯彻浙江省、市农业农村工作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总体要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保持了良好势头,实现了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功能不断拓展、竞争能力和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产品供给有保障
据了解,杭州以建设生态品质农业强市、设施智慧农业强市、现代都市农业强市为目标,通过实施农业现代化“八大提升行动”,特别是近年来不断融入生态循环、绿色发展、“互联网+ ”、融合发展等新理念,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效益稳步增长,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农村经济保持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据统计,2017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76.85万元,同比增长2.1%;增加值317.37万元,按可比价增长2.0%;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397元,同比增长8.9%。根据《2016年度浙江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报告》,杭州市得分86.71分,高出全省平均3.6分。这意味着,杭州市已进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
在农产品供给方面,杭州市通过实施新一轮“米袋子”“菜篮子”工程、地力提升工程、农机化促进工程和标准化示范基地、设施农业示范园等建设,全市粮食生产面积保持稳定,粮食生产面积162万亩,建成各级粮食生产功能区84.4万亩;建成市级“菜篮子”基地502个、面积14.5万亩,主城区蔬菜自给率达60.1%,其中叶菜自给率80.2%;累计建成标准农田地力37.3万亩,改造中低产田58.01万亩;建成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点37个,智慧农业示范园区18个;全市拥有设施大棚33.66万只,面积40.03万亩;全市农机总动力260.2万千瓦,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0.7%;主要畜禽产品、水产品自给率稳定在70%以上。
突出主导产业,加强品牌创建和保护
“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以打造特色鲜明、优势明显、效益显著、布局合理的农业主导产业为目标,农业区域特色日渐明显。”杭州市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全市建成365个现代农业园区的基础上,新建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10个、主导产业示范区24个和特色农业精品园51个,建成各级粮食生产功能区1703个;余杭大径山、桐庐现代农业园区和建德杨村桥草莓、淳安临歧中药材、富阳东洲果蔬等农业特色强镇初具规模;淳安蚕桑、水果、茶叶,余杭径山茶、塘栖枇杷、竹笋、建德草莓、柑橘、临安山核桃、竹笋、山地蔬菜等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壮大,蔬菜、茶叶、果品、畜牧、水产等五大主导产业生产格局基本确立。
在农业品牌创建方面,杭州按照优结构、强龙头、建基地、重特色、创品牌的要求,加大新型主体培育力度,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33家,其中国家级7家、省级骨干企业6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814家,家庭农场1252家。坚持标准引领,加大品质农业建设力度,全市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8%以上;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乡镇25个,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5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2个,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超过62%,全省领先;全市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1423个,获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7个,浙江名牌农产品21个,建立省、市、县三级生产可追溯点350个,611家规模主体实现二维码追溯。
“杭州被列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流通环节追溯体系建设十大试点城市之一。”杭州市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杭州将创建“国际标准、品质食品”示范超市,建立“三品一标”品质评价体系,依托政务云平台运用现代化互联网技术搭建农产品质量全过程智能可追溯监管系统,推进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工厂化、智能化改革,坚持走质量兴农道路,保障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品质,为后续打造农产品品牌保驾护航,最终实现价值提升。
绿色循环发展,实现一二三产融合
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杭州市突出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土壤污染三个重点领域,打好土壤污染防治、化肥农药减量、畜牧业转型升级等“组合拳”,大力推广新型种养模式、发展循环高效渔业,实现“呵护生态”和“增加效益”有机结合。
2014年以来,当地累计关停搬迁各类畜禽养殖场(户)9700家,保留的规模养殖场全部通过生态达标验收并纳入当地环保监管平台;完成水产养殖塘生态化改造8.73万亩、稻鱼轮作共生减排3.72万亩,建成池塘循环流水养殖基地1.2万亩、流水槽235条。设立158个省级和171个市级农田土壤环境监测点,累计减少化肥用量(折纯)1.39万吨、农药用量697.3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8%,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率90%以上,生态农业发展进入由点及面整体推进的新阶段。
此外,杭州市围绕要素集聚、产业融合、功能拓展和转型升级等重点环节,充分挖掘和利用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文化、体验等功能,以园区、基地为载体,大力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和农旅结合。杭州市政府发布并实施《杭州市美丽农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新建市级美丽田园体验区20个、美丽农牧渔场20个,省级美丽牧场58个。建德红群高科技草莓园、杭州明郎休闲农庄等四个基地获得“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建德市荷花景观和千岛湖渔作景观获得“中国美丽田园”称号。大力培育农家乐、民宿、乡村旅游、运动休闲、电子商务等农村新型业态,发展农村美丽经济,累计建成249个精品村、29个风情小镇、12个杭派民居示范村、105个历史文化村落、38条美丽乡村精品示范线和14个精品区块。
根据统计,2017年杭州市农家乐(民宿)接待游客超3600万人次,经营收入达45亿余元,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额超100亿元。多产业融合发展与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为杭州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劲有力的支撑。
未来,杭州将通过“创意文化+”农业的方式,打造“小而美的农旅结合模式”,实现文化内涵注入,达成“五养目标”(养胃、养眼、养心、养生、养智),提升品牌意识,挖掘品牌无形资产的价值,打通一二三产业,探索出全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发展道路。
围绕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杭州都市现代农业将以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为发展方向,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确保杭州农业继续走在全省前列。
(资料来源:农业农村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曾诗淇编辑整理)
杭州:领跑都市农业新征程
近年来,杭州市以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指引,认真贯彻浙江省、市农业农村工作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总体要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保持了良好势头,实现了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功能不断拓展、竞争能力和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产品供给有保障
据了解,杭州以建设生态品质农业强市、设施智慧农业强市、现代都市农业强市为目标,通过实施农业现代化“八大提升行动”,特别是近年来不断融入生态循环、绿色发展、“互联网+ ”、融合发展等新理念,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效益稳步增长,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农村经济保持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据统计,2017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76.85万元,同比增长2.1%;增加值317.37万元,按可比价增长2.0%;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397元,同比增长8.9%。根据《2016年度浙江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报告》,杭州市得分86.71分,高出全省平均3.6分。这意味着,杭州市已进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
在农产品供给方面,杭州市通过实施新一轮“米袋子”“菜篮子”工程、地力提升工程、农机化促进工程和标准化示范基地、设施农业示范园等建设,全市粮食生产面积保持稳定,粮食生产面积162万亩,建成各级粮食生产功能区84.4万亩;建成市级“菜篮子”基地502个、面积14.5万亩,主城区蔬菜自给率达60.1%,其中叶菜自给率80.2%;累计建成标准农田地力37.3万亩,改造中低产田58.01万亩;建成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点37个,智慧农业示范园区18个;全市拥有设施大棚33.66万只,面积40.03万亩;全市农机总动力260.2万千瓦,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0.7%;主要畜禽产品、水产品自给率稳定在70%以上。
突出主导产业,加强品牌创建和保护
“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以打造特色鲜明、优势明显、效益显著、布局合理的农业主导产业为目标,农业区域特色日渐明显。”杭州市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全市建成365个现代农业园区的基础上,新建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10个、主导产业示范区24个和特色农业精品园51个,建成各级粮食生产功能区1703个;余杭大径山、桐庐现代农业园区和建德杨村桥草莓、淳安临歧中药材、富阳东洲果蔬等农业特色强镇初具规模;淳安蚕桑、水果、茶叶,余杭径山茶、塘栖枇杷、竹笋、建德草莓、柑橘、临安山核桃、竹笋、山地蔬菜等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壮大,蔬菜、茶叶、果品、畜牧、水产等五大主导产业生产格局基本确立。
在农业品牌创建方面,杭州按照优结构、强龙头、建基地、重特色、创品牌的要求,加大新型主体培育力度,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33家,其中国家级7家、省级骨干企业6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814家,家庭农场1252家。坚持标准引领,加大品质农业建设力度,全市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8%以上;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乡镇25个,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5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2个,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超过62%,全省领先;全市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1423个,获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7个,浙江名牌农产品21个,建立省、市、县三级生产可追溯点350个,611家规模主体实现二维码追溯。
“杭州被列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流通环节追溯体系建设十大试点城市之一。”杭州市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杭州将创建“国际标准、品质食品”示范超市,建立“三品一标”品质评价体系,依托政务云平台运用现代化互联网技术搭建农产品质量全过程智能可追溯监管系统,推进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工厂化、智能化改革,坚持走质量兴农道路,保障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品质,为后续打造农产品品牌保驾护航,最终实现价值提升。
绿色循环发展,实现一二三产融合
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杭州市突出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土壤污染三个重点领域,打好土壤污染防治、化肥农药减量、畜牧业转型升级等“组合拳”,大力推广新型种养模式、发展循环高效渔业,实现“呵护生态”和“增加效益”有机结合。
2014年以来,当地累计关停搬迁各类畜禽养殖场(户)9700家,保留的规模养殖场全部通过生态达标验收并纳入当地环保监管平台;完成水产养殖塘生态化改造8.73万亩、稻鱼轮作共生减排3.72万亩,建成池塘循环流水养殖基地1.2万亩、流水槽235条。设立158个省级和171个市级农田土壤环境监测点,累计减少化肥用量(折纯)1.39万吨、农药用量697.3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8%,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率90%以上,生态农业发展进入由点及面整体推进的新阶段。
此外,杭州市围绕要素集聚、产业融合、功能拓展和转型升级等重点环节,充分挖掘和利用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文化、体验等功能,以园区、基地为载体,大力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和农旅结合。杭州市政府发布并实施《杭州市美丽农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新建市级美丽田园体验区20个、美丽农牧渔场20个,省级美丽牧场58个。建德红群高科技草莓园、杭州明郎休闲农庄等四个基地获得“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建德市荷花景观和千岛湖渔作景观获得“中国美丽田园”称号。大力培育农家乐、民宿、乡村旅游、运动休闲、电子商务等农村新型业态,发展农村美丽经济,累计建成249个精品村、29个风情小镇、12个杭派民居示范村、105个历史文化村落、38条美丽乡村精品示范线和14个精品区块。
根据统计,2017年杭州市农家乐(民宿)接待游客超3600万人次,经营收入达45亿余元,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额超100亿元。多产业融合发展与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为杭州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劲有力的支撑。
未来,杭州将通过“创意文化+”农业的方式,打造“小而美的农旅结合模式”,实现文化内涵注入,达成“五养目标”(养胃、养眼、养心、养生、养智),提升品牌意识,挖掘品牌无形资产的价值,打通一二三产业,探索出全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发展道路。
围绕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杭州都市现代农业将以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为发展方向,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确保杭州农业继续走在全省前列。#FormatImgID_0#
(资料来源:农业农村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曾诗淇编辑整理)
杭州:领跑都市农业新征程
近年来,杭州市以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指引,认真贯彻浙江省、市农业农村工作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总体要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保持了良好势头,实现了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功能不断拓展、竞争能力和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产品供给有保障
据了解,杭州以建设生态品质农业强市、设施智慧农业强市、现代都市农业强市为目标,通过实施农业现代化“八大提升行动”,特别是近年来不断融入生态循环、绿色发展、“互联网+ ”、融合发展等新理念,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效益稳步增长,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农村经济保持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据统计,2017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76.85万元,同比增长2.1%;增加值317.37万元,按可比价增长2.0%;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397元,同比增长8.9%。根据《2016年度浙江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报告》,杭州市得分86.71分,高出全省平均3.6分。这意味着,杭州市已进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
在农产品供给方面,杭州市通过实施新一轮“米袋子”“菜篮子”工程、地力提升工程、农机化促进工程和标准化示范基地、设施农业示范园等建设,全市粮食生产面积保持稳定,粮食生产面积162万亩,建成各级粮食生产功能区84.4万亩;建成市级“菜篮子”基地502个、面积14.5万亩,主城区蔬菜自给率达60.1%,其中叶菜自给率80.2%;累计建成标准农田地力37.3万亩,改造中低产田58.01万亩;建成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点37个,智慧农业示范园区18个;全市拥有设施大棚33.66万只,面积40.03万亩;全市农机总动力260.2万千瓦,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0.7%;主要畜禽产品、水产品自给率稳定在70%以上。
突出主导产业,加强品牌创建和保护
“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以打造特色鲜明、优势明显、效益显著、布局合理的农业主导产业为目标,农业区域特色日渐明显。”杭州市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全市建成365个现代农业园区的基础上,新建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10个、主导产业示范区24个和特色农业精品园51个,建成各级粮食生产功能区1703个;余杭大径山、桐庐现代农业园区和建德杨村桥草莓、淳安临歧中药材、富阳东洲果蔬等农业特色强镇初具规模;淳安蚕桑、水果、茶叶,余杭径山茶、塘栖枇杷、竹笋、建德草莓、柑橘、临安山核桃、竹笋、山地蔬菜等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壮大,蔬菜、茶叶、果品、畜牧、水产等五大主导产业生产格局基本确立。
在农业品牌创建方面,杭州按照优结构、强龙头、建基地、重特色、创品牌的要求,加大新型主体培育力度,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33家,其中国家级7家、省级骨干企业6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814家,家庭农场1252家。坚持标准引领,加大品质农业建设力度,全市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8%以上;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乡镇25个,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5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2个,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超过62%,全省领先;全市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1423个,获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7个,浙江名牌农产品21个,建立省、市、县三级生产可追溯点350个,611家规模主体实现二维码追溯。
“杭州被列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流通环节追溯体系建设十大试点城市之一。”杭州市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杭州将创建“国际标准、品质食品”示范超市,建立“三品一标”品质评价体系,依托政务云平台运用现代化互联网技术搭建农产品质量全过程智能可追溯监管系统,推进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工厂化、智能化改革,坚持走质量兴农道路,保障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品质,为后续打造农产品品牌保驾护航,最终实现价值提升。
绿色循环发展,实现一二三产融合
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杭州市突出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土壤污染三个重点领域,打好土壤污染防治、化肥农药减量、畜牧业转型升级等“组合拳”,大力推广新型种养模式、发展循环高效渔业,实现“呵护生态”和“增加效益”有机结合。
2014年以来,当地累计关停搬迁各类畜禽养殖场(户)9700家,保留的规模养殖场全部通过生态达标验收并纳入当地环保监管平台;完成水产养殖塘生态化改造8.73万亩、稻鱼轮作共生减排3.72万亩,建成池塘循环流水养殖基地1.2万亩、流水槽235条。设立158个省级和171个市级农田土壤环境监测点,累计减少化肥用量(折纯)1.39万吨、农药用量697.3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8%,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率90%以上,生态农业发展进入由点及面整体推进的新阶段。
此外,杭州市围绕要素集聚、产业融合、功能拓展和转型升级等重点环节,充分挖掘和利用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文化、体验等功能,以园区、基地为载体,大力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和农旅结合。杭州市政府发布并实施《杭州市美丽农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新建市级美丽田园体验区20个、美丽农牧渔场20个,省级美丽牧场58个。建德红群高科技草莓园、杭州明郎休闲农庄等四个基地获得“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建德市荷花景观和千岛湖渔作景观获得“中国美丽田园”称号。大力培育农家乐、民宿、乡村旅游、运动休闲、电子商务等农村新型业态,发展农村美丽经济,累计建成249个精品村、29个风情小镇、12个杭派民居示范村、105个历史文化村落、38条美丽乡村精品示范线和14个精品区块。
根据统计,2017年杭州市农家乐(民宿)接待游客超3600万人次,经营收入达45亿余元,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额超100亿元。多产业融合发展与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为杭州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劲有力的支撑。
未来,杭州将通过“创意文化+”农业的方式,打造“小而美的农旅结合模式”,实现文化内涵注入,达成“五养目标”(养胃、养眼、养心、养生、养智),提升品牌意识,挖掘品牌无形资产的价值,打通一二三产业,探索出全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发展道路。
围绕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杭州都市现代农业将以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为发展方向,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确保杭州农业继续走在全省前列。#FormatImgID_1#
(资料来源:农业农村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曾诗淇编辑整理)
杭州:领跑都市农业新征程
近年来,杭州市以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指引,认真贯彻浙江省、市农业农村工作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总体要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保持了良好势头,实现了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功能不断拓展、竞争能力和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产品供给有保障
据了解,杭州以建设生态品质农业强市、设施智慧农业强市、现代都市农业强市为目标,通过实施农业现代化“八大提升行动”,特别是近年来不断融入生态循环、绿色发展、“互联网+ ”、融合发展等新理念,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效益稳步增长,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农村经济保持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据统计,2017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76.85万元,同比增长2.1%;增加值317.37万元,按可比价增长2.0%;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397元,同比增长8.9%。根据《2016年度浙江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报告》,杭州市得分86.71分,高出全省平均3.6分。这意味着,杭州市已进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
在农产品供给方面,杭州市通过实施新一轮“米袋子”“菜篮子”工程、地力提升工程、农机化促进工程和标准化示范基地、设施农业示范园等建设,全市粮食生产面积保持稳定,粮食生产面积162万亩,建成各级粮食生产功能区84.4万亩;建成市级“菜篮子”基地502个、面积14.5万亩,主城区蔬菜自给率达60.1%,其中叶菜自给率80.2%;累计建成标准农田地力37.3万亩,改造中低产田58.01万亩;建成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点37个,智慧农业示范园区18个;全市拥有设施大棚33.66万只,面积40.03万亩;全市农机总动力260.2万千瓦,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0.7%;主要畜禽产品、水产品自给率稳定在70%以上。
突出主导产业,加强品牌创建和保护
“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以打造特色鲜明、优势明显、效益显著、布局合理的农业主导产业为目标,农业区域特色日渐明显。”杭州市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全市建成365个现代农业园区的基础上,新建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10个、主导产业示范区24个和特色农业精品园51个,建成各级粮食生产功能区1703个;余杭大径山、桐庐现代农业园区和建德杨村桥草莓、淳安临歧中药材、富阳东洲果蔬等农业特色强镇初具规模;淳安蚕桑、水果、茶叶,余杭径山茶、塘栖枇杷、竹笋、建德草莓、柑橘、临安山核桃、竹笋、山地蔬菜等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壮大,蔬菜、茶叶、果品、畜牧、水产等五大主导产业生产格局基本确立。
在农业品牌创建方面,杭州按照优结构、强龙头、建基地、重特色、创品牌的要求,加大新型主体培育力度,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33家,其中国家级7家、省级骨干企业6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814家,家庭农场1252家。坚持标准引领,加大品质农业建设力度,全市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8%以上;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乡镇25个,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5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2个,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超过62%,全省领先;全市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1423个,获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7个,浙江名牌农产品21个,建立省、市、县三级生产可追溯点350个,611家规模主体实现二维码追溯。
“杭州被列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流通环节追溯体系建设十大试点城市之一。”杭州市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杭州将创建“国际标准、品质食品”示范超市,建立“三品一标”品质评价体系,依托政务云平台运用现代化互联网技术搭建农产品质量全过程智能可追溯监管系统,推进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工厂化、智能化改革,坚持走质量兴农道路,保障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品质,为后续打造农产品品牌保驾护航,最终实现价值提升。
绿色循环发展,实现一二三产融合
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杭州市突出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土壤污染三个重点领域,打好土壤污染防治、化肥农药减量、畜牧业转型升级等“组合拳”,大力推广新型种养模式、发展循环高效渔业,实现“呵护生态”和“增加效益”有机结合。
2014年以来,当地累计关停搬迁各类畜禽养殖场(户)9700家,保留的规模养殖场全部通过生态达标验收并纳入当地环保监管平台;完成水产养殖塘生态化改造8.73万亩、稻鱼轮作共生减排3.72万亩,建成池塘循环流水养殖基地1.2万亩、流水槽235条。设立158个省级和171个市级农田土壤环境监测点,累计减少化肥用量(折纯)1.39万吨、农药用量697.3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8%,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率90%以上,生态农业发展进入由点及面整体推进的新阶段。
此外,杭州市围绕要素集聚、产业融合、功能拓展和转型升级等重点环节,充分挖掘和利用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文化、体验等功能,以园区、基地为载体,大力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和农旅结合。杭州市政府发布并实施《杭州市美丽农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新建市级美丽田园体验区20个、美丽农牧渔场20个,省级美丽牧场58个。建德红群高科技草莓园、杭州明郎休闲农庄等四个基地获得“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建德市荷花景观和千岛湖渔作景观获得“中国美丽田园”称号。大力培育农家乐、民宿、乡村旅游、运动休闲、电子商务等农村新型业态,发展农村美丽经济,累计建成249个精品村、29个风情小镇、12个杭派民居示范村、105个历史文化村落、38条美丽乡村精品示范线和14个精品区块。
根据统计,2017年杭州市农家乐(民宿)接待游客超3600万人次,经营收入达45亿余元,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额超100亿元。多产业融合发展与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为杭州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劲有力的支撑。
未来,杭州将通过“创意文化+”农业的方式,打造“小而美的农旅结合模式”,实现文化内涵注入,达成“五养目标”(养胃、养眼、养心、养生、养智),提升品牌意识,挖掘品牌无形资产的价值,打通一二三产业,探索出全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发展道路。
围绕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杭州都市现代农业将以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为发展方向,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确保杭州农业继续走在全省前列。#FormatImgID_2#
(资料来源:农业农村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曾诗淇编辑整理)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