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地处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如何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总是最先遇到挑战,也是最先突破生产关系的束缚。作为曾经的养猪大省,这几年,从散养到规模化、生态化养殖,再到建设新型畜牧体系,浙江由此捧得全国首个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省的荣誉称号。
随着生态文明理念渐入人心,畜牧业的绿色发展已成共识。但到底什么是绿色?又体现在哪些环节?具体该怎样推进?在浙江即将召开全省畜牧业绿色发展现场会前夕,带着这些问题,笔者专门前往会议的举办地衢州市衢江区,走进3个畜禽场寻找答案。
生态循环:
“鸭老板”升级换代
43岁的林柳伟,年龄不大,养鸭却有24个年头。因养鸭子这事,高家镇林家村的百姓没少跟他闹,有些人碍于是同村人,抹不开面子,没有当面说,可背后怨声一片。为啥?几万只鸭子放养在塘里,粪污直排,难免有臭味。
前几年,村里搞“五水共治”,鸭场关停。论技术,林柳伟绝对是把好手,自个还有孵化场,远近闻名,效益颇佳。如不再养鸭,孵化场也恐将倒闭,林柳伟心有不甘。所幸,没过多久,在临近的全旺镇贺辂亭村,他找到了一处低丘缓坡,这里允许建养鸭基地。
如此一来,水养需转为旱养。林柳伟很清楚,污染问题不解决,老百姓一举报,政府一督查,场子迟早还得关。于是,为了减少治污成本,林柳伟可谓费尽心思。
笔者看到,一个现代化的笼养场,1000平方米可养2.7万只鸭,喂料、捡蛋、清粪全部实现自动化,但建设成本可不低,单个投资近200万元。由于资金有限,林柳伟不敢多建,自个琢磨出了一套旱养模式:蛋鸭场一分为三,前头是产房,中间稍高是休闲区,由于铺的是镂空网格,可使鸭粪掉落,既免去了每日冲洗,还能确保清洁、减少病害,后头则是浅浅的“澡堂”,2000只鸭仅用8立方米水。
污水量确实大大减少,如何资源化利用?林柳伟说,他的内部有个“小循环”:300多亩的基地,鸭场80亩,橘园200多亩,再加上水塘40亩,鸭子的冲栏水、洗澡水先贮于水塘,待沉淀和发酵后,用作橘园的液体肥,另外,鸭粪和砻糠的混合物也是绝佳有机肥。
笼养和旱养各有长处,前者土地高度集约化,后者成本更低。目前,林柳伟养了9万多只鸭,每年只需花费20多万元,便可解决污染问题,刚好抵去了橘园的用肥成本。接下来,他还准备扩建4栋笼养场,再建一个皮蛋加工厂。
以前,大伙都叫林柳伟“鸭老板”,升级换代后,多了“橘老板”“蛋老板”的头衔。他说,不管咋变,环保永远是条高压线,生态循环则是生命线。
高效集约:
一人最多可养5000头猪
衢州市的三易易美丽生态农牧公司去年才建成投产,便已声名远播,参观者络绎不绝,原因是这里堪称全市规模化、智能化、生态化养殖的典型。按照设计规模,满负荷运行后,该场可养殖6000头母猪,年出栏12万头生猪。
秦玉善是猪场的一名饲养员,每天清晨七点,巡栏后打开料线,只需到处转转,一天两次自动喂料,下午5点准时下班。搁在往常,秦玉善可没这么轻松,拉饲料、清猪粪、冲猪栏,一天下来,疲惫不堪。可如今,最繁重的体力活全由机器代劳,一个人最多可管5000头猪。
“以前,这样一栋猪舍至少需要十几个人。现在,老秦两人搭档即可。”公司总经理陈晓峰介绍说,除了自动给料,每栋猪舍的温湿度、氨气浓度也是实时监控,智能化元素无处不在,比如像节水设备,洗一个猪栏,只需几百升水,改变猪喝水的装置,能减少四成浪费。
猪场的布局上,同样门道不少:自繁自养,全进全出,将母猪区与生产区分离。尽管这些对土地和猪舍的要求提升不少,但能大大提高疫病防控等级,猪群少生病,自然少用药,产品质量有了保障。
养殖废弃物如何处置?这里面“科技范”十足。猪场占地480亩,但配套了5000多亩种植基地,场内配备的污水处理设施、生物肥发酵塔、废气收集净化设备等均是国外进口,将猪粪制成固体有机肥,猪尿发酵后,沼气用于发电,沼液用于浇灌,实现内部循环。
衢江本是生猪大区,养殖量位列全省第三。过去,由于养殖密度过高,导致污染严重,环保整治后,当地淘汰散养,鼓励规模化的工厂养殖。在衢江区农业局局长王立宏看来,只有通过标准化、规模化的生态养殖,才更容易实现污染治理和疫病防控,同时又能保障地区生猪供应,真正实现农牧结合。
三产融合:
主收入将来自后端
眼前的这个牧场,与其说是个养牛场,不如说像个游乐园,规划的酒店和民宿建成后,则更接近于风情小镇。一边带着笔者参观,阮国宏一边神采奕奕地描绘着不久后的版图。
阮国宏科班出身,畜牧专业毕业后,一直供职于宁波一家国有奶企,直至总经理岗位。另外,自己还有个奶牛场,规模不算大,但利润每年也有100多万元。本可静待退休时光,可阮国宏心里有个梦,想要打造自己的“奶牛王国”。
2015年,带着浓重的家乡情结,阮国宏来到了衢江区高家镇的划船塘村。既然是二次创业,阮国宏自是出手不凡,他一下流转了1200多亩土地。按理说,2000头荷兰奶牛的养殖量,根本无需如此大面积。但一开始,阮国宏就没想过光养牛,而是把眼光盯在了三产融合上。
“光是产奶,只有农副产品,利润十分有限。我要打造的是,将后端的加工、奶吧、销售、休闲旅游、度假养生、文化艺术、教育培训等结合起来的综合体。”阮国宏告诉笔者,他把六成的投资都花在了二三产业上。
今年4月18日,荷鹭牧场开始试营业。在观光区,游客可参观现代化牛舍,尽览挤奶流程;在体验区,则可亲自饲喂奶牛、挤奶,并且现场制作酸奶、蛋糕等;在采摘区,游客可以体验农事乐趣,若一番休闲后仍不过瘾,还能亲自上阵土灶,掌勺摆宴。
一家三口到牧场来,门票就要两三百元,可每到节假日,游客依然络绎不绝。“十一”黄金周,4万多人涌入牧场。在阮国宏看来,通过三产融合拉长产业链后,可以大大提升附加值。与此同时,消费者有了亲身体验后,对奶制品也有了更深感知。
这半年来,牛奶到户的订单接踵而至。牧场为此推出了全年套餐,客户不仅每天可以喝到新鲜牛奶,还可无限次免费游园。目前,阮国宏正大力拓展营销渠道,在各地布局奶吧。他预计,当心中的蓝图化为现实后,未来80%的收入将来自于二三产业。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