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周期”怎么破
时间: 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中国农村网 作者:文/ 刘琳 里雨曦 赵小凡 字号:【

  “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猪肉价格周期性的暴涨暴跌不仅让行业为之苦恼,同时也影响着国民生活质量。由于猪肉行业是国内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的行业,想要破解“猪周期”,一方面需要顺应市场规律,顺势而为;另一方面需要继续鼓励规模化养殖、完善养殖户补贴、提供预警信号,并整合规模以上生猪养殖、肉制品加工企业的大数据,使得信息的采集更广、更多。

  破局“猪周期”的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综合施策,社会共治,精准发力,久久为功。

  市场规律的试验场

  “破解‘猪周期’,首先要遵循的原则就是坚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相关人士说,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对于猪肉行业来说,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该如何定义?政府更好发挥作用又应如何体现?生猪市场作为一个完全竞争的领域,破解“猪周期”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试验场。

  “尊重市场的作用,先要了解市场的周期性波动规律。”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周振表示,回顾过去多年我国“猪周期”可以发现,虽然历次周期中掺杂了气候、疫情、政策变化等各种不同的外在干扰因素,但猪肉市场仍然保持了其自有规律,即三至四年一个周期,上涨周期略短,下降周期略长,这是由全国范围生猪养殖产业结构以及市场供求现状决定的。

  在了解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就是要尊重市场的调节机制。“历史上也曾出现过生猪价格下降,国家对养殖户实行补贴,养殖户受到鼓励,不但不削减产能,部分养殖户反而加量购买,结果加剧了供大于求的行情。”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表示。

  经调研发现,目前与生猪养殖和猪肉市场监管服务相关的多个部门,均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作为应对本轮“猪周期”的第一原则。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相关人士认为,价格作为市场信号,是最好的预警。从供给端来看,伴随着猪肉价格的不断下调,会看到管理不善、经营能力较低、资金实力较差的一些中小型养殖户退出市场。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副司长李习臻表示,政府部门要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提高对正常市场波动的容忍度。

  但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并不等同于放任不管,对于猪肉价格的异常和剧烈的波动也要防范。以政策性引导代替显性直接干预,实际上是政府的“治本”手段。

  李习臻认为,应对“猪周期”,要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猪价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既要考虑养殖户的利益,也要照顾消费者的利益,两者不可偏废,未来要进一步完善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波动应对机制,减少剧烈波动对生产、流通、消费的不利影响。

  据了解,此类举措已经开始实施,比如2018年3月,商务部就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部门、机构开展了1万吨冻猪肉收储工作,对稳定市场起到了一定作用,力求保障养殖户利益。

  加速产业升级

  “小生产”和“大市场”是生猪行业的真实写照和主要矛盾,也是形成国内“猪周期”的主要原因。

  商务部相关人士表示,中小养殖户进入的门槛比较低,生产有一定盲目性,加之无法充分利用、准确判断市场信息,一旦生猪行情合适,便一哄而上、跟风扩张,一旦无利可图,常常又恐慌性退出,造成猪肉产量大起大落。

  “解决这一问题还要从供给侧、生产端入手,深入推进生猪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提升产业化水平、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品质上下功夫。”李习臻说。

  治标的同时也要治本。除了在猪肉价格剧烈波动时采取短期的应对机制外,进一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长远的机制建设上平抑猪肉价格波动,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关键。推动规模化养殖是生猪行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当务之急。

  周振表示,一方面,要为中等规模养殖主体创造良好的税收、金融、用地等政策环境,助推中小规模占主导的生产结构向大规模占主导的结构转型。另一方面,要创新规模化发展形式,推进“公司+农户”合作机制。引导龙头企业在平等互利基础上,与养殖主体签订生猪购销合同,合理确定收购价格,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通过纵向一体化实现规模化养殖。

  此外,还要鼓励促进中小规模养殖主体开展合作、联合,组建养殖合作社、联合社,形成规模化养殖主体,通过做好技术指导、政策咨询等服务工作,加快养殖规模化进程。

  除促进生猪养殖产业的规模之外,政府还可以出台一系列促进产业升级的举措。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相关人士表示,防病防疫从而防止市场风险与自然风险的叠加、加强环保监管、优化水网水系规划、推动冷链物流发展,以及促进猪肉品牌化发展等多个方面,都可成为政府的发力之处。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提高猪肉质量、提高猪肉生产效率,可能比一味扩张产能更为重要。

  对此,李习臻认为,未来将要进一步引导养殖企业加快品种改良,不断提升肉类品质,更好满足居民对绿色、有机肉类产品的消费需求。同时,还要创新猪肉流通方式,充分依托电商平台等新业态模式,加强猪肉产销衔接,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

  挖掘数据力量

  “养殖企业和养殖户从市场中获得的信息,总有一定滞后效应,而且信息量巨大,应该选取哪些信息作为决策的依据,也是个难题。”潘建成认为,如何解决这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是破解“猪周期”的另一个关键之处。

  业内人士对于解决这一问题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监测到、并提供出更高质量的信息,二是如何打通信息传播的通道。

  我国数据信息质量还有待提高。中国农科院农业监测预警团队首席科学家许世卫表示,国家的相关数据基础较差,由于我国数据信息事业起步晚,数据历史、准确度、包含度都有欠缺;此前数据处理的方法也欠合理;缺乏信息预警的专业性人才,队伍体系建设不完善。

  近年来多个部门都在加强这一工作。以商务部为例,通过加强猪肉市场监测,商务部及时掌握猪肉批发、零售等环节交易量、交易额、价格等信息,并构建了生猪全产业链大数据模型,运用统计模型、关联分析、专家评估等手段,加强猪肉市场预测预警。

  未来,构建指标更为全面的监测体系是提高信息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潘建成看来,目前我国有关生猪养殖和猪肉价格的监测信息并不完整,应构建一套包括供给端、需求端和进出口市场的指标体系。

  数据的准确性也同样受到关注。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市场上数据纷繁复杂、良莠不齐,一些数据存在采集或分析环节的问题,可能会影响生产者做出正确判断。

  比如,生猪数量不变,猪肉产能是否一定不变?答案是否定的。周振表示,随着养殖能力的提高,一头育肥猪的产肉量也在不断增长。因此,如果信息采集和分析中刻舟求剑,先监测生猪数量,再按照前两年单位生猪的产肉量,估算当下猪肉的总体供应,很可能就会失真。

  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有专家认为,如何让广大分散的养殖户了解到各类市场信息,是另一个工作重点。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相关人士表示,未来加强市场信息发布的工作方向,也要充分尊重市场的力量,每一种信号都是有价值的,政府要做的是规范这种信息的采集和发布,让其真实地反映市场。

  亟需社会共治

  农业农村部畜牧业司相关人士介绍,猪肉的几大主管部门中,市场监管总局管食品安全,卫生健康委做标准,还有工信部、商务部、农业农村部等管理部门,各部委之间应该加强联动。

  互联网发展至今,网络已经深入到每一个乡镇,通过互联网技术对各地方数据进行整合并不难。对此,许世卫认为,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建立有效、权威、规范的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立整体性的顶层设计,这是指导农业发展的千年大计。

  中国肉类协会副秘书长高观也表示,破局“猪周期”问题需要社会共治,一起发力。政府有关部门应该提倡社会共治,明确社会主体责任,建立一套现代化的市场调控决策机制;协会应该增强自身在行业内的权威性,重点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充分发挥协会对行业的指导作用;生猪养殖和肉制品加工企业应该保持理智,不要盲目地追求做大做强,急功近利,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危害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除此之外,高观还认为,当前的消费者教育必须加强,从合理适度消费、怎么保证食品安全、怎样营养并存、精准营养等方面推进“健康中国”的实际落地;另外,猪肉行业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媒体的支持,媒体也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媒体对事实要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反映行业的真实情况。

  #FormatImgID_0#

  栏目指导单位: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