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牛 越来越牛
时间: 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在内蒙古科尔沁草原腹地北纬42度到45度之间,有一条世界黄金畜牧带,这里的黄牛因主产于科尔沁草原而得名为科尔沁牛,以膘情好、牛龄小、出肉率高、肉质细嫩著称。科尔沁牛是以西门塔尔牛为父本,蒙古牛、三河牛以及蒙古牛的杂种母牛为母本,采用育成杂交方法培育而成,主产于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通辽市依托科尔沁草原和肉牛产业,赢得了“内蒙古粮仓”和“黄牛之乡”的美誉。数据显示,通辽市2017年牛存栏338万头,能繁母牛162万头,年出栏肉牛115万头,牛肉产量22万吨。

  依托独特的地理和区位优势,近年来,通辽市不断探索建立肉牛产业发展体系和机制,形成了政府引导、协会组织、龙头带动、基地支撑、科技服务、市场运作的产业发展格局,实现了肉牛产业的转型跨越,让科尔沁牛“越来越牛”。

  “肉牛产业已经成为我们通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牧民脱贫致富达小康的重要项目,2017年全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2566元,其中肉牛人均养殖收入2300元,占20%。”通辽市农牧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量质“双驱”,走规模化标准化路子

  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以下简称“科左后旗”)有着悠久的养牛历史,目前当地黄牛存栏已达80万头。通过黄牛产业脱贫1.06万户,占脱贫户的72%,黄牛产业已成为贫困群众增收的主渠道。

  走进位于努古斯台镇的茫来育肥牛场,还未进院,耳畔便会传来响亮饱满的牛叫声,一个颇具规模的养殖场赫然眼前:宽阔平坦的大院,整齐划一的棚室。“现在场里一年能出栏500多头牛,今年这情况差不多能有80万的收入。”牛场主尼格木图乐呵呵地说。

  科左后旗自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进行黄牛改良,是中国西门塔尔牛的发源地。1990年,科左后旗黄牛被内蒙古命名为“科尔沁牛”乳肉兼用品种,2002年被国家科委和原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西门塔尔牛——草原类型群”乳肉兼用品种,具有生长期短、出肉率高、肉质细嫩等特点,加之绿色、天然、无污染的生长环境,成就了肉牛产业的发展。

  今年3月23日,可意网“我在草原有头牛”定制牧业项目启动仪式在科左后旗努古斯台镇图古日格嘎查举行,旨在以科尔沁草原独特的牧业资源为依托,以“可意网”电商平台为媒介,探索推广消费者在网上认购黄牛,农牧户代养,网站第三方提供交易、监管平台的新型经营模式,让城镇居民也拥有自己的“定制牧场”。

  科左后旗委书记刘士海介绍说,“网上定制肉牛产品”模式,让千家万户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够分享到草原上绿色有机的牛肉产品,同时也利于丰富科左后旗肉牛产业链环节,帮助科左后旗发展壮大牛产业,带动更多的农牧民赶着“黄牛”奔小康。

  多年来,科左后旗紧跟现代牧业发展潮流,在始终坚持壮大黄牛产业、不断进行品种改良的同时逐渐摸索出舍饲养牛、种草养牛、科技养牛等方式,走“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全旗养殖十头以上的农牧户有18733家,百头以上的100多家,大型交易市场2个,2017年交易60万头。

  龙头带动,打通肉牛全产业链

  位于通辽市的内蒙古科尔沁牛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尔沁牛业”)是肉牛产业集种业、繁育、屠宰、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发展的佼佼者,其“科尔沁”品牌成为“中国驰名商标”,产品远销中东、东南亚等地区,成为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赛事及港澳地区牛肉特供商。

  科尔沁牛业“牛”在哪里?“养牛先种草,而且还得种好草。”科尔沁牛业负责人李和说。

  近年来,科尔沁牛业率先从源头抓起,从传统种植大田玉米,转变为种植青贮玉米和紫花苜蓿为主的高蛋白饲料作物,并成立了科尔沁农机种植合作社和科尔沁肉牛养殖合作社,农牧民以土地流转入社,农机种植统一管理、产品统一收购,保证饲料安全。目前,共流转土地3万多亩,流转草原2.1万亩,3年内将完成10万亩土地流转,年产青贮饲料80万吨至100万吨,每亩多创收200元至300元,惠及2000多农牧户。

  “科尔沁牛业经过20年的发展,打造了饲料种植、母牛繁育、育肥牛养殖、屠宰加工、牛肉制品生产、线上线下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模式,生产规模达到年屠宰肉牛30万头,生产冷鲜、冷冻肉6万吨。”李和介绍。

  此外,科尔沁牛业还投资6000多万元从国外购置现代化农业机械,土地连片机械化作业使土地贡献率在原有基础上提高50%以上。引进以色列耐特菲姆滴灌技术,每块土地配套智能气象站和水分检测仪实现智能控制,利用水肥一体化,将肥料均匀地输送到作物根系,每亩青贮产量由原来的3吨提高到5吨。

  科尔沁牛业的发展只是科尔沁牛全产业链发展的一个缩影。

  2017年,通辽市青贮玉米种植面积590万亩,新增优质牧草种植面积16万亩,人工草地保有面积达到102万亩,完善的饲草料保障体系为肉牛产业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全市实施母牛扩繁“万千百十”示范工程和育肥牛标准化规模化饲养,饲养基础母牛超万头苏木乡镇43个,超千头嘎查村375个,超百头养殖场474个,超十头养殖户26567户;育肥牛企业与育肥牛专业户13547家,另有供港活牛企业2家,年供港活牛2万头以上。

  通辽京缘种牛繁育有限责任公司年产冻精200万支以上,供应全国20多个省市。全市现有市级良种推广机构1个,旗县级9个,苏木乡镇级131个,肉牛冷配站点2419个,人工授精员2642人,母牛全部实施人工授精,这套完善的良种推广体系在世界上也仅此一处。

  品牌引领,每头牛都可追根溯源

  走进通辽市科左中旗澳丰公司的养牛基地时,一排排规划整齐的牛舍,一头头健硕的安格斯牛正吃得津津有味。

  “现在养牛已经实现了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标准化。”公司负责人闫宝山一边介绍,一边掏出手机,屏幕弹出他的养殖基地一间牛舍的情况,画面显示牛儿们正在吃草料。

  该公司自2014开始实施标准化养殖以来,肉牛出栏速度加快,养殖成本降低,肉牛产品竞争力提升。如今,通辽市的肉牛养殖不仅实现了标准化,还实现了牛肉质量安全追溯系统。

  通辽市畜牧兽医研究所所长李良臣介绍,可追溯体系是一种可以追溯到加工、运输、养殖全过程的现代技术体系。“他通过输入产品追溯码、生产批号等产品的基本信息就可以查询到产品的养殖作业、原料运输、基地加工、成品运输各个环节。通过信息追溯可以有效控制养殖、加工生产的安全、可靠性、确保食品安全。”

  闫宝山表示,在澳丰公司,从农户家采购的架子牛需要经过7〜10天的隔离,确认达到标准、没有疫病之后才能进入育肥牛圈。每一头牛从进入牛圈就开始有全方位的数据登记。进牛口和出牛口是两条通道,每个门都装有电子秤、自动识别电子耳标装置。牛在进育肥牛圈时,会统一把自身重量、收购价格、防疫记录等录入数据库;进栏后,每天的饲料配比、采食量、增重情况都会按时录入。

  为切实提高科尔沁牛肉的质量安全水平,打造“科尔沁牛肉”绿色品牌,2014年,通辽市就开始启动实施肉牛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制定了《科尔沁肉牛品种要求》等28项科尔沁肉牛标准,在全国率先建立了“通辽市肉牛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该系统覆盖了整个肉牛产业,建立了通辽市肉牛数据库,实现了生产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管理,实现了活牛和产品质量可追溯,开创了“互联网+肉牛”产业新模式,实现活牛和牛肉产品的网上交易,可实时查看企业生产运行情况,现追溯肉牛可达到10万头。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