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手机“新农具”用得更好
时间: 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中国农村网 作者:常 钦 字号:【

  最近到甘肃陇南市走访发现,当地山大沟深,环境优美,核桃、木耳等山货纯天然,很受市场青睐。一打听,这里竟有将近1.5万家网店,网络销售额达到数亿元。数据显示,每百户农民手机拥有量超过300部,绝大多数村庄和村委会都能用手机使用4G网络、无线网络上网,空间上的万水千山,正变成网络里的近在咫尺。如今,手机在农民手里不仅仅是生活资料,更是生产资料,用来获取市场信息和新鲜技术,成为农业生产的好帮手。

  手机变成农民生产的“新农具”。农业不再是简单地拿着锄头种地,物联网、自动化等新技术扎根田间,“耕耘”转移到了手机上,用手指头种地成为现实。一些地区的智能大棚的温度、湿度,施肥、灌溉,通过手机可以实时监测和调节。科学管理,产量高了,价格上去了,一两个人就能管好多个大棚;以前,夏收时候,农机手开着车到处奔波找活儿,现在通过手机就能及时掌握哪个地方需要收割,一键对农户的麦收作业进行“抢单”。

  手机变成农民销售农产品的“新农具”。不少地方用手机直播推销农产品,把农产品的生长环境、种植收获全过程展现给消费者,消费者可边看边买,产销间建立信任,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农产品价值得到最大展现。另外,不少农民触网成为电商创客,通过统一包装、储运,农产品变身商品,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卖四季、卖全国。2017年全国有2118个淘宝村,活跃网店超过49万个,带动直接就业机会超过130万个。

  但“新农具”的使用和推广,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从使用主体来看,不少农民还仅仅把手机当作通信工具,没有接入移动互联网。即便是有的手机具备上网功能,还是以娱乐为主,手机还是被当成娱乐工具,而非生产工具。另外,眼下手机和应用软件开发多是瞄准城市人群,围绕“三农”开发的偏少,不少软件只有城市版没有农村版。“新农具”的使用主体是农民,只有尊重和顺应农民的使用习惯,让他们用起来得心应手,才能让手机更好服务于农业生产,农民才能享受到“新农具”带来的便利和实惠。

  让“新农具”用得更好,还要想办法为村民建好信息高速公路。一方面,手机使用跟农村电商发展息息相关。不少农村电商企业面临资金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备等难题,在政府补齐信息通信、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短板的同时,还要做好服务,通过财政补贴和政策支持,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比如,电商企业贷款难,不妨在贷款政策上出台创新办法,尝试通过电商销量、订单等信息进行贷款。

  另一方面,“新农具”的使用要开拓普惠性。在培育优势产业、能人的同时,要防止挤出那些对手机使用不“感冒”的农民。要建立合作社等致富共同体,以点带面,带动小农户与大市场更好对接。加强多样化培训,开发让更多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的应用软件,让“新农具”和农民没有距离感,用得更好。

  手机的使用,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新视角。通过“新农具”,村民和乡村之间的关系更紧密,在家务工更安心,离家务工更放心。让“新农具”用得更好,是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新课题。手机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标志性产品,如果能服务于农业农村发展,势必会在田野乡间激发更多发展活力。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