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州: 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时间: 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为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重庆开州区结合农业大区实际情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狠抓农业结构调整、三品提升、三产融合,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结构调整求效益

  曾几何时,开州区传统农业大而不强,成了全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绊脚石”。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开州区以优化种植业结构为抓手,在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基本口粮安全的基础上,按照稳水稻、减玉米、扩多经、增薯类的思路,重点适度调减以玉米为主的低效粮食作物,因地制宜发展水果、蔬菜、中药材、茶叶等高效种植业,力争到2022年粮经比达到49∶51。

  开州区以优化种养结构为抓手,在水源好、稻田多的区域推广“稻鱼同田”“鱼菜共生”新型种养型,在畜禽适养区域推广“畜—沼—菜(果)”复合生态型、“秸秆—猪(羊)—果(茶)”农牧结合型,在森林面积大、中药材种植集中区域推广“林—药—菌”山区资源开发型等种养结构,打造—区域—特色,壮大绿色经济。

  开州区以优化产品结构为抓手,强化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乡镇围绕“一乡一特”,村围绕“一村一品”,支持鼓励辖区内的经营主体加大优质、专用、特色产品推广力度,增加适销对路、效益较好、供给充足的农业生态产品。

  随着调新品种、调优质量、调高效益、调大规模、调顺生产方式的不断深入,有力推动了开州区现代山地特色效益农业高质量发展。

  三品提升是关键

  品种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品牌。做好品种、品质、品牌提升,是增强农产品竞争力的关键。

  开州区坚持品种优先,加大新品种引进、实验、示范和推广。优化农业项目补助环节,把良种(苗)引进纳入财政支持内容,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因地制宜引进一批市场效益好、产量高、品质优的区域性优势特色产品。加强与农业科研单位、院校合作,通过多点、多区域试验,筛选出适宜开州区种植的一些新品种,开展新品种展示、现场观摩、信息发布,扩大新品种覆盖率,提高推广率。

  开州区坚持品质保证,以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依托,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建设沟渠相连、道路相通、坡改梯、薄改厚、小改大、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打造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修订完善柑橘、生态鱼、中药材、蔬菜等地方标准,加强标准宣传推广和使用指导,严格投入品使用监管,全面推行限制使用农药定点经营和实名购买。在申报生产经营投资项目、奖补项目、农业担保项目时,将“三品一标”主体作为重点支持对象。在乡村振兴实验片(村)、农村“三变”改革试验点、鲤鱼塘库区、汉丰湖周边、“四面山”区域以及标准化的果园、菜园、茶园、药园等,优先施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实行化肥农药减量化,持续改善农业生态。

  开州区坚持品牌引领,鼓励同区域、同类别的小、散品牌进行整合,集中资金,高端打造开县春橙、开县木香、开州再生稻、三峡大鲵等高品质、有口碑的农业“金字招牌”。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使用品牌的给予奖励补助,利用展销节会、品鉴会、品牌故事演讲会、形象代言人等各种有效方式宣传品牌,提升品牌知晓度和市场竞争力。

  三产融合延链条

  抓三产融合,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是让农产品增值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开州区坚持在产业上“做精”,推行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打造一批精品果园、菜园、茶园和精品畜禽健康养殖场、水产健康养殖场,为“接二连三”奠定坚实基础。

  开州区坚持在二产上“做强”,加强龙头企业规范管理和动态监测,壮大重庆天邦、钱江食品、星星套装门等一批本土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做好项目策划、宣传推介、信息发布、对接联系等,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外来农业加工企业。推进三合竹编、紫水豆干、南门红糖、开州冰薄等一批“老字号”农产品加工小作坊的改造升级,提高加工能力,开发系列产品。

  开州区还坚持在三产上“做活”,着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扶持和引导农民围绕特色种养业发展农家乐、林家乐、果家乐、渔家乐等具有开州特色的“风情农家”;围绕“三园三区一体”建设,做优一批休闲农庄和生态庄园;围绕雪宝山、铁峰山、南山等高山生态森林资源,丰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推动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民房变客房、劳动变运动、农业产品变旅游商品。

  利益联结更富民

  农业转型升级的最终目的是富农,开州区以农村“三变”改革为抓手,建立多种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增收致富。

  开州区扩大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村范围,结合实际因村施策,通过发展“三变”+特色产业、“三变”+集体经济、“三变”+乡村旅游等模式,让农民变成股东。

  开州区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农业机械、劳动力、技术、资金等要素入股农民合作社,量化股份,按股分红。实施农业项目财政资金股权化改革,按财政补助资金的持股额每年不低于6%的比例固定分红,让农民成为“股份农民”。

  各乡镇和村摸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数量、年龄结构、文化程度、产业发展类型、经营方式等,建立经营主体库,有针对性地采取以“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合作模式,带动小农户发展水果、蔬菜、中药材、生态渔业等特色产业,“合作共营”带动“小户农民”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供稿)

  栏目指导单位: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