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湖大鱼头 塞上好美味
时间: 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2012年4月28日,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宁夏沙湖,伴着喜庆的鞭炮声,18面“沙湖大鱼头指定专卖店”牌匾从宁夏沙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和石嘴山市工商局、物价局领导的手中颁发给经营者,这18个专卖店是从沙湖旅游区从事沙湖大鱼头菜肴经营的众多餐饮店中经品鉴竞争后认定的专营店。游客在“沙湖大鱼头指定专卖店”消费,在统一指导价格的基础上,可以享受到地道纯正、细腻爽滑、口味醇香、滋味绵长的正宗“沙湖大鱼头”。

  宁夏沙湖旅游区开发建设以来,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塞上边陲小湖华丽转身为中国王牌景点、国家首批5A级景区、中国十大魅力休闲旅游湖泊、中国百强旅游景区,沙湖特产沙湖大鱼头也因此被世人称道。沙湖大鱼头之所以声名远扬,除了“沙湖”的金字招牌,更缘于沙湖鱼是在沙湖水域自然生长,以野生芦苇为主食,沙湖所产鲤鱼、草鱼、鲢鱼因其鱼头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肉质鲜而不腥、嫩而不散、肥而不腻,鱼头汤嫩、鲜、肥、白、滑,食后回味悠长而形成了沙湖特有的招牌菜——沙湖鱼头宴,被称为天然“脑黄金”。在宁夏有“不食沙湖大头鱼,不知塞上鱼味美”之说,由于绿色和特色,并被推上国宴,成为一道供不应求的名品。沙湖大鱼头因生长慢,经五到六年一条鱼才能长到8到10斤,加之沙湖旅游区限量捕捞,必须在沙湖和银川指定的地方才能吃到。

  多年来,沙湖人用诚信,像呵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呵护着“沙湖大鱼头”金子般的品牌。来沙湖游玩,体验了沙湖融江南水乡与塞北大漠风光为一体的自然景观,再品尝沙湖独特的鱼头宴,已成为游客来沙湖游玩的向往和宗旨。曾有江苏游客在沙湖吃完沙湖大鱼头后大为赞赏:“这些年走过不少地方,吃过各种各样的鱼,却从没有吃过这么美味的鱼”。阿根廷美食家沙考游历宁夏,饱尝沙湖大鱼头后,竖起了大拇指连连称赞:沙湖大鱼头堪称天下一绝!

  由于捕捞季节与销售旺季相矛盾等原因,造成沙湖大鱼头在旅游旺季供不应求,导致周边和其他省区的花鲢、白鲢鱼涌向沙湖餐饮市场,沙湖大鱼头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等侵害消费者的事件时有发生。对此,沙湖旅游区负责人不无担忧地说:“长此下去,假冒沙湖大鱼头,既伤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暗淡了沙湖大鱼头的金字品牌。”为保护沙湖大鱼头品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宁夏沙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运用各种措施、多策并举加大沙湖大鱼头的品牌保护。

  一是加强“沙湖”商标的管理与使用。“沙湖”商标早在2001年4月就通过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2010年确定为宁夏著名商标,沙湖所产“沙湖”牌鲢鱼、鳙鱼、鲤鱼、草鱼等农产品于2007年12月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A级绿色食品认证,“沙湖大鱼头”地理标志池塘养殖和大水面养殖于2008年申报为“国家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区”。

  二是加强环境保护。鱼类赖以生存的水质决定鱼的品质,为减少燃油对湖面污染,沙湖旅游区逐步淘汰燃油船只,购置清洁能源设备电瓶船,开发电动摇橹船,改建污水处理厂,建设垃圾处理场;每年从黄河向沙湖补水千万立方米,湖水实现常灌常排良性循环,水质进一步改善;人工种植芦苇8000亩、观赏荷花6000多亩,促进水质净化,环境监测数据表明,沙湖水质类别为Ⅲ类优良。

  三是加强水产科技管理。宁夏沙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华中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和专家,对沙湖水域生态资源和水产品进行科学调查,制定《沙湖水域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保护利用规划》,建立花白鲢鱼种培育基地,加大沙湖花、白鲢投放力度,“以鱼养水”,改善沙湖水体。

  四是严格市场准入。依据有关标准和多年经营信誉,在旅游区认定“沙湖大鱼头专卖店”,颁发牌匾、统一标识;制定沙湖大鱼头相关标准,从捕捞地、生长期、体重、品种等方面对鱼进行界定,达不到相关标准者不能出现在“沙湖大鱼头专卖店”;制作“沙湖大鱼头”防伪商标,所有专卖店用鱼必须从沙湖旅游公司水产部统一进货销售,杜绝其他池塘养殖鱼类以次充好进入专卖店,

  五是规范经营市场。配合地方政府安检、工商、物价、旅游等部门,定期不定期地对旅游区商贸、餐饮市场进行检查监督,规范市场行为、防伪打假,保证消费者享用到货真价实、品质优良的沙湖大鱼头,以“诚信经营、为民服务”的理念打造国家5A级精品旅游景区。

  五月的沙湖,翠苇丛丛、众鸟云集,是沙湖大花鲢出湖的时间。有诗云:“沙湖水暖鸟先知,正是花鲢肥嫩时”,自此沙湖逐渐进入旅游旺季,一道道“沙湖大鱼头”也欢快出锅。经过整治后的“沙湖大鱼头”市场管理有序、监督到位、无处不诚信,四海游客无论在沙湖的哪一家指定餐厅都可以放心品味“沙湖大鱼头”。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