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时高: “盖懿”茗茶恋乡土 敢将穷山变金山
时间: 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中国农村网 作者:文/龙丽红 字号:【

  七月的北京骄阳似火。在海淀区吴家场路51-2南长城酒店的思州古茶品鉴馆里,温杯注水,白净细嫩的叶底在杯中翩翩起舞,尽情吐露留存的脉脉春意,仿佛乌江河谷吹来的一阵饱蕴自然之气的清风,撩人眼目,沁人心脾,这就是贵州韵茗春茶业有限公司的龙头产品——盖懿沿河乌江白茶。在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举办的“2018年北京国际茶展”上,该茶斩获了特别金奖。

  就在这氤氲四溢的茶香中,贵州韵茗春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冯时高向笔者讲述了他与乌江白茶的故事。

  冯时高的三个“六年”

  1992年,邓小平南行讲话的春风,从改革前沿阵地广州、深圳强劲地吹拂到了乌江两岸。敢做敢闯的沿河人纷纷南下“淘金”,寻找各种挣钱机会。一时间,“刹广”成了席卷举县土家青年男女的时代风潮。

  也在那时,坐在教室里的冯时高“身在曹营心在汉”,怀揣着对山外的美好憧憬,一跺脚,一狠心,书不念了,跟随县里浩浩荡荡的务工大军,以高中肄业的身份,也南下刹了广。

  站在广州的街头,闪烁的霓虹灯看得他眼花缭乱,车水马龙的热闹世景令他分不清这是梦境还是现实。他想,要是家乡沿河县城也能这样繁华与富庶,那该有多好!

  由于在广州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滞留一段时间后,冯时高心情落寞地回到了老家晓景乡新华村。眼看学业也荒废了,在家待了一年,他便遵照父母的安排结了婚。

  小家庭建立起来了,冯时高陡然感受到了肩头的责任。为了养家糊口,在老乡的介绍下,他远赴江苏,进入一家包装厂打工。

  吃苦耐劳的他进厂之后,从普通员工做起,眼看耳听,心追手记,不仅很快谙熟了包装制作的工艺流程,还学会了企业管理。

  转眼就到了2000年。

  2000年既是二十一世纪的开始,又是西部经济腾飞的开始。这年一月份,国务院成立了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确立了“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巩固国防”的“西部大开发”政策。作为西部地区的一分子,乌江之滨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也历史性地站到了经济高速发展的起跑线前。

  而掐指一算,冯时高来江苏已经有六个年头了。六年下来,他不仅在包装行业里赚了不少钱,挖到了人生创业的第一桶金,还深刻领会到国家政策对个人创业的正向鼓励。

  因此,对随时关注时政发展的他来说,“西部大开发”不啻一场及时雨,浇开了心中回乡创业的理想之花。于他而言,经济发达的江苏当然是挣钱的好地方,但“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他还是愿意回到沿河,把自己在江苏六年的摸爬滚打中积累下来的创业经验,用在家乡方兴未艾的经济建设中去。

  当时,纵贯武陵山区的渝怀铁路已经立项动工,与沿河邻近的重庆市秀山县成了渝东南地区的一个交通枢纽。秀山与沿河两县人员往来频繁,冯时高从中嗅到商机,就参与竞标拿到了沿河至秀山的短途客运经营权。

  随后,他看到沿河外出务工人员的目的地,有从南到东的迁移转向趋势,便凭借自己对江浙一带情况熟悉的优势,审时度势地拿到了沿河跑上海的长途客运经营权。

  就这样,从2001年到2007年,冯时高在车轮上度过了紧张忙碌而又财源广进的六年。

  如果不是因为那次意外,他至今或许还在车轮的滚动中收放自如地积累财富,但当他与江西萍乡邂逅之后,他与客运行业的缘分便就此告了一个段落。

  在江西萍乡,他去往上海途中的客车,遭遇了特大车祸,他本人也在车祸中受到重伤。如此一来,多年的积蓄一下子打了水漂,冯时高仿佛从高山坠入了低谷。

  2008年,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与休整,从死神的魔掌中涅槃重生的冯时高,决定东山再起,让有限的生命在拼搏中散发应有的光彩。这一次,他将目光投向了沿河城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土木工程。

  他的精明能干再次发挥了效应。几年时间,他就积攒了上千万的身家,成了沿河当地远近闻名的工程老板。这期间,他不仅参与了老家晓景乡的土地开发整治工程,还接手了塘坝镇的一个土地开发整治工程。

  塘坝镇是闻名遐迩的古茶树之乡,2006年,贵州省茶科所在此发现了全国罕见的种植于唐宋时期的集中连片的人工古茶园。消息一出,外地茶商循香而至,纷纷在此投资举业。冯时高手中的这个工程,就是一位浙江老板流转土地后用来种茶的。

  浙江老板一边整治土地一边种茶,土地还未整治结束,第一批茶苗已经茁壮成长。看到长势良好的茶叶,冯时高心中一动:浙江本是茶叶大省,且黔、浙两地相距甚远,为什么浙江人还要千里迢迢来此种茶呢?

  他有一股韧劲,一旦想到了什么问题,就要打破砂锅问到底,非弄个清楚明白不可。

  从茶的本身,他了解到“茶为国饮”,历史悠久,文化价值深厚,经济产业链长,可以说,茶产业是一个具有无限渗透力与无限回报率的绿色黄金产业,若能在这一产业内施展身手,必将有所作为。

  从茶树生长所需的环境,他了解到位于武陵山区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生态良好,雨量充足,大部分地区的海拔均在800米以上,具有适宜茶树生长的“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零污染”的绝佳条件。

  从种茶所需的政策支持,他了解到国家鼓励通过土地流转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而且省农业厅更希望利用贵州高山地区适合种植茶叶的土质、气候与水资源条件,打造全国种茶大省,并从2004年起,出台了许多促进茶产业发展的惠农政策。

  经过此番了解,心系家乡发展的冯时高马上想到了他参与整治的晓景乡那片土地,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那都是一块十分理想的宜茶之地。他意识到这是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创业机会,他必须抓住,并好好做一番事业出来。

  说干就干,2012年11月2日,认真思考后的冯时高,与晓景乡党委政府签订了土地流转协议,先期投资2000万元,用于茶树苗木基地的建设。

  当时很多人都觉得他疯了。放着驾轻就熟的工程不做,非要去蹚农业的浑水,谁不知道搞农业投资大,见效慢?

  但冯时高就是铁了心要投身茶产业。他喜欢关注时事,每每在新闻中看到集约型高科技农业的良好发展前景,心里就很受鼓舞,觉得自己做的这件事是对的。既然是对的,那就不管遇到怎样的艰难困苦都要坚持下去。

  2013年1月底,冯时高按计划完成了2500亩安吉珍稀白茶苗木的种植。茶叶种植基地建立起来后,他又于2013年2月1日组建了“贵州韵茗春茶业有限公司”,并出任总经理。

  从此,冯时高以公司所在地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晓景乡新华村为大本营,带领公司上下各级员工,走上了做大做强企业的发展道路。

  经过公司上下的齐心协力,至2017年底,公司茶园种植面积由当初的2500亩扩大到3600亩;占地十余亩的标准化茶叶加工厂房建成投产;公司总资产由2000万元递增到了8600多万元;并带动了茶园周边数个村寨老百姓脱贫致富。

  从2012年底流转土地开建茶园,到2018年春天实现产生利润的全面开采,又一个六年过去了!

  这六年,较之前面的两个六年,冯时高经历了思想上的质变。以前挣钱,他主要是为了个人致富,而今看到荒山染绿,茶园郁郁,周边贫困群众的生活因之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与提高,他明白了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由于创建伊始就紧密联系了当地的扶贫工作,“贵州韵茗春茶业有限公司”于2016年3月,被认定为县级扶贫龙头企业。

  三个六年,冯时高经历了自主创业的三个阶段,也留下了人生奋斗的三个缩影。从这三个六年里,我们看到,一个人的成长,除了依赖自身的能力素养,还要善于借势,这个势,就是时势。沐浴时代的春风,聆听时代的心跳,把握时代的脉搏,长袖善舞,因时而化,就能有机会借势而上,从而不断提升人生的高度与宽度!

  “盖懿”茶的四个大奖

  当初决定投资建设茶园的时候,冯时高就十分看好绿茶类白茶潜在的商业价值。

  绿茶类白茶汤色明亮,氨基酸含量远高于同期绿茶,且回味甘甜,奶香十足,叶底白净细嫩,无论鲜爽度与观赏度都十分出色。而晓景乡的生态环境十分适宜种植绿茶类白茶,于是冯时高便果断引进了品系优良的安吉白茶。并多次高薪聘请浙江安吉、本省遵义等传统茶区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来进行着实有效的田间管理。

  公司的这片茶叶基地,离周围最近的村庄距离都在两公里以上,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多云雾、零污染,茶树的生态环境十分优异。又加以冯时高严格采用生物治虫模式,严格施用有机肥,茶苗生长也不负所望。2015年试采,第一批茶叶就获得了沿河县春茶斗茶大会一等奖,同年5月又荣获了贵州省春茶斗茶比赛优质奖。

  牛刀小试便抱奖而归,产品质量得到众多专家的认可,冯时高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了信心。他相信这片茶园只要始终如一精心养护,始终如一精细加工,就一定能在业界打出一片天地,造福一方百姓。

  2016年,公司开始小批量开采,并以“盖懿”牌商标名称投放市场,其优良的品质立即引起了市场的强烈反响,产品销售一空。更令人可喜的是,公司当年选送的盖懿牌兰香大翠大白茶与沿河乌江白茶,参加中国茶叶学会主办的第四届“国饮杯”全国茶叶比赛,分别荣获了一等奖与特等奖。

  2017年,公司在2016年的基础上加大了采摘规模,同年选送的盖懿牌沿河乌江白茶荣获中国茶叶学会主办的“中茶杯”全国茶叶比赛一等奖,并荣获由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中国国际茶业及茶艺博览会及斯里兰卡、马来西亚等国茶叶协会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亚太茗茶评比大奖。

  2018年,公司进入全面开采阶段,龙头产品盖懿牌沿河乌江白茶代表沿河县参加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主办的“两展一节”(北京国际茶展、北京马连道国际茶文化展、梧州茶文化节)茶叶产品推选活动中,从200多个备选茶样中脱颖而出,荣获“特别金奖”,这也是本届国际茶展贵州省参展茶叶品牌中唯一的获奖。

  “国饮杯”奖、“中茶杯”奖、“亚太茗茶”奖、“国际茶展”奖,这四个沉甸甸的大奖,不光彰显了盖懿牌沿河乌江白茶傲人的品质,展现了冯时高坚持的质量意识与品牌意识,也凝聚了贵州韵茗春茶业有限公司全体员工的汗水与辛劳。

  “韵茗春”的一个愿望

  韵茗春公司的茶叶生产基地,涉及了晓景乡的四个贫困村:罗家村、高寨村、管家村和野溪村。其中,罗家村与高寨村均属于深度贫困村。

  2012年,冯时高与晓景乡党委政府签订土地流转协议时,四个贫困村建档在册的贫困户高达398户!看到这个数字,冯时高一下子愣住了。当年他因为家乡的贫困而外出谋业,没想到快二十年过去了,贫困仍然在他深深依恋的这块土地上如影相随。他心里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难受,也油然生发了前所未有的责任,他激励自己一定要将茶园的事情做起来,不光要做起来,还要做大做好做强,要竭尽自己所能,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

  由于是独资企业,且投资与产出的周期比较漫长,韵茗春公司在运转过程中,也时常会遭遇现金流紧张的问题。但冯时高把所有困难都一肩扛起了,宁肯自己遭罪也不辜负任何一家农户。土地分红、务工收入,农户该得到的,他按时支付,一分不欠。从2012年到2018年,六年间,四个贫困村398户贫困户,通过土地入股分红与参与茶园务工等方式,有214户成功脱贫!

  这几年,晓景乡信用社的工作人员观察到一个现象:在韵茗春公司的茶叶生产基地开建之前,每到赶集的日子,信用社的各个业务窗口都排成了长龙。等候取用低保、领取汇款的老人们忧郁焦急的神色与声音颤抖的问询,成了工作人员们挥之不去的记忆。而自2013年起,随着土地入股分红的所得与进入茶园打工所得钱款的日渐增多,信用社门庭若市的热闹场景逐渐减少,老人们即便是来取低保,眉宇间也多了几分气定神闲。

  的确,留守老人们进茶园打工,做一些除草、施肥、采茶之类力所能及的农活,平均每月能收入一千多元,再加上年终土地入股的分红所得,一年的生活费用绰绰有余。手头活络了,谁还用费气拔力地挤兑那点低保,或是着急忙慌地领取汇款呢?闲着的时候慢慢去办理就是了。

  管家村的冯碧珍,也有着自己的独特体会。老公病逝后,她一人拉扯三个孩子生活,日子过得十分艰难。2013年,她成了韵茗春公司的首批员工。五年来,凭借家门口的务工所得,她不仅偿还了家庭债务,还将三个孩子都送进了大学。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锐意进取的冯时高以自己思路开阔的眼光和敢想敢做的行动发了家致了富,他又把这种创业致富的成功与喜悦分享给了更多乡民,以发展实业的形式带动他们齐奔小康。他本人也由此荣获了2015年贵州省第二届返乡农民工创业之星的称号。

  如今,贵州韵茗春茶业有限公司集种植、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已经成型,公司下一步的打算是如何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目前,过境晓景乡的印沿高速公路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之中,等道路通车后,冯时高将把旅游、养生与茶叶种植、加工生产联结起来,拓宽公司的营业面,延长公司的产业链,用茶叶这片绿色的瑰宝,将家乡的山山岭岭打造成为兴黔富民的金山银山!

  而此次来京,除了出席相关会议,冯时高还与此前已有业务往来的思州古茶品鉴馆进一步深化了协作关系。双方已物色到相宜的场所,准备进一步宣传韵茗春公司的龙头产品盖懿牌沿河乌江白茶,提升品牌知名度与销售力,并为公司后续的发展规划做一些前期准备。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三个奋斗的六年,为冯时高积攒了宝贵的创业经验;盖懿茶的四个大奖,增强了他的创业信心;“韵茗春”带动群众致富的愿望,拓宽了他的创业前程!

  眷恋乡土的冯时高走上了一条父辈们没有走过的帮扶群众致富的道路,他走得踏实,走得稳健。在这条路的两旁,人们欣慰地看到:晓景乡越来越多荆棘丛生的穷山,正脱颖而成处处摇钱的金山!冯时高用报答春晖的寸草之心,为晓景的父老乡亲们,留住了永远的乡愁!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