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展望:大国之声
时间: 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中国农村网 作者:文/许世卫 字号:【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产量连续增加、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业的稳定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和“稳定器”,也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好的形势遮不住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当前农业生产受到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压顶和生产成本“地板”抬升的双重制约,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生产成本过高、资源错配及透支利用等问题突出。同时,为适应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变化和农产品消费结构升级的形势要求,中国正在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加强农业市场信息的信号引导作用,增强农产品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持续提升中国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当前农业发展面临新挑战

  食物短缺时代“扩产能”的管理方式亟待转变。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农业发展主题都是以粮食为主扩大农产品生产能力,食物发展目标的制定原则也都是最大限度提高生产水平。农业部门的主要政策目标在增加农产品产量,聚焦于良种良法,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大力落实种植面积,增加农产品产量,而不用关心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否卖得出去、农民能否盈利。这种管理方式和理念,在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造成了严重的供需失衡。食物结构性不足和过剩同时存在,影响市场稳定和农民增收,给农业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农业管理方式创新提出了新要求,这种只关注生产端的管理方式亟待转变。

  缺乏信息引导常常导致市场过度波动。由于农民缺乏对于未来市场供需变化的判断能力,他们只好采取极为简单的决策模式,别人种什么就种什么,上年什么赚钱今年就种什么。这种普遍性地基于过去而不是基于未来、基于现象而不是基于本质的生产决策模式,在传统的供不应求的形势下,因为农产品供应的增长能够被更多的需求所消化,一般不会产生产品“卖难”和价格“过山车”等问题。然而,随着农产品供给逐渐富足,农产品供求中出现了结构性过剩,基于过去的生产决策模式却可能会带来价格起伏和市场波动。而且,大部分农作物的生长都以年为周期,市场价格和供需却一天一变,甚至瞬息万变,这就意味着播种时赚钱的品种在收获时可能会滞销,播种时滞销的品种反而在收获时卖出高价。于是,我们经常在新闻中看到两个极端:一方面,苹果滞销、玉米卖难等现象见诸报端;另一方面,“蒜你狠”“姜你军”“向你葱”又时常来势汹汹。

  供求信息不畅往往导致生产和消费脱节。农业部副部长屈冬玉在“2016中国农业展望大会”讲话中强调,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的整个供应链条各环节信息是否对称,决定了整个产业能否平稳健康发展。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由于供给不足,农产品基本上只要生产出来就能卖出去。然而,随着近几年来国内农业产能逐渐增加和国际农产品价格低迷,农产品供求关系越来越宽松,价格连续多年明显上涨的趋势有所缓和;同时,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素质也在不断提升,对农产品品质、安全和品种丰富度提出了更高要求,结构性的供需失衡现象也越来越多。因为农产品生产和市场脱节,供求信息不畅,市场导向信号失灵,越来越多的农产品都出现在暴涨暴跌名单中。大量的过剩农产品因无市场而被迫损毁,不仅农民生产收入难以提高,也造成了对有限农业生产资源的浪费。

  加强农业展望工作的现实需求

  为适应新常态下的农业发展和农产品供给,2016、2017、2018连续三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优化资源配置、提质增效,围绕市场需求安排生产,提升农产品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真正形成更有效率、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农产品供给体系。

  农业展望是利用信息改造传统农业的重要环节。改造传统农业,打造升级版的农业管理体系,首先需要的就是利用信息来引导传统的农业生产决策模式,从从众、守旧的生产计划安排,转向数据化的科学分析预测。农业展望指导下的“以需定产”的生产决策模式,通过给农户提供可靠的“先导性”信息,指导农户根据未来的供需情况来决定当前的生产。这种农业现代化管理方式的创新,可以全面监控分析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的信息数据,促进产销及时对接、平衡供需,进而有效减少农产品市场的大幅波动和价格的大起大落。还能推动产品结构、质量安全、物流配送环节按照需求侧的变化及时做出响应和调整,从而实现农业供应链条的“闭环”管理。

  农业展望是提前释放市场信号的重要手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于降低农业生产经营决策的盲目性,增强农产品市场调控的主动性、前瞻性、针对性,培育面向市场的可持续的农产品供给能力。要更加注重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更多运用市场办法和信息化手段,指导生产、推动工作、落实政策,切实提升依靠数据信息指导生产、引导市场的现代农业管理能力。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适应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形势变化和农产品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通过市场信号引导,增强农产品生产对消费和市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通过农业展望手段,对主要农产品供需形势进行预测,能够有效引导帮助生产和市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提升中国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农业展望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谋划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管理方式要与时俱进创新,核心是由生产指导管理向综合协调供求关系转变,不仅要种得好、养得好,还要卖得好。农业部门要学会管理供求关系、重视协调供求关系,统筹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供求关系评估和风险控制,变事后调节为事前按市场需求主动引导,努力保持重要农产品数量、结构供需合理状态。主动调减结构性过剩的农产品生产,增加市场销路好、效益高的农产品生产,依靠地域特色农业资源、农业品牌优势主动创造需求、开拓市场。同时,充分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增强对全产业链的调控能力,让各环节能够分享合理利润。把中国农业发展置于国际农业大市场中主动谋划,紧盯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变化,统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全球配置农业资源和保护农民合理收益,重塑农业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

  农业展望是提高农业管理水平的重要工作方式创新。适应农业发展转型升级的新形势新要求,农业管理方式也要与时俱进,要更加注重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通过农业展望能力的提升,增强农产品市场调控的主动性、前瞻性、针对性,促进供求关系平衡,降低农业生产经营的盲目性。要提高农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必须继续完善中国特色农业展望制度,在提高质量、特色和权威性上下功夫。通过建设权威的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建立统一的数据监测、分析、发布和信息服务制度,推进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应用,提升依靠数据信息指导生产、引导市场的现代农业管理能力。

  我国农业监测预警工作起步晚、进步快

  加强农业展望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性工作,对有效引导市场预期,促进农产品有效供给与市场稳定,提升农业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农业监测预警在体系构建、技术创新中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农业展望工作虽然进步较快,但毕竟起步晚,且仍处于攻坚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在紧跟国际前沿的同时,做好农业展望的基础性工作,加快建设和完善步伐。

  农业监测预警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多年来,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牵头组织相关科研院所、研究机构,不断推进我国农业监测预警工作,形成并不断完善了农业监测预警的工作体系,有效开展了经常性的农产品监测预警工作。自2003年起,农业部开始不定期对外发布农产品监测预警信息。此后,农业部逐步建立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信息月度发布制度,构建形成多元化分析研判体系和分析平台。2009年,农业部将农产品监测预警覆盖面扩大至18个品种,2012年将所有重要农产品品种都纳入预警范围,并开展重要产品产地与市场信息的及时监测。在地方,通过建立部省联动农业监测预警体系,使各省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建设逐渐迈向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同时,各省针对省情积极开展农业监测预警工作,辽宁省开展了畜牧业监测预警,浙江省强化监测预警服务产销决策,湖北省利用监测预警数据支撑决策驱动创新发展,湖南省利用监测预警掌控农业经济运行状况。

  中国农业展望大会制度基本形成。在现有中国农产品监测预警体系的基础上创新形成的有着固定展望品种、固定展望周期、固定发布时间、固定发布形式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展望工作制度是我国农业监测预警的一大创新。中国农业展望大会自2014年起已成功连续举办四届,每年的展望大会都会发布今后10年的《中国农业展望报告》以及粮食、棉花、油料、糖料、肉类、禽蛋、奶类、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分品种展望报告,并针对当前宏观经济与农业热点专题以及农业展望、农业监测预警理论与方法进行充分研讨。中国农业展望工作的启动和展望大会的连续召开,标志着我国农产品监测预警研究工作取得重要成效,开启了我国提前发布市场信号、有效引导市场、主动应对国际变化的新做法,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中国特色农业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的重要成果,中国农业展望大会已在增强农产品市场调控主动权、提升各类市场主体应对市场变化掌控权和持续扩大国际市场话语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业监测预警技术体系逐渐系统化、专业化。近年来,我国农业监测预警技术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一是构建形成中国农业监测预警理论与方法体系。经过多年发展,农业监测预警的方法逐步系统化、集成化、专业化,在农业信息流理论、农业全息信息理论、农业信息定量理论、农业信息预警理论等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以评估、预测、预警、展望为主体的多种方法相融合的方法体系。二是建成了一批农业监测预警相关的数据库和信息监测系统。通过专项购置、资源共享、合作交换、数据采集等方式,建成了涉及农业自然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要素、农产品市场、农产品国际贸易等全要素的数据库系统,基本满足农业监测预警数据需求。三是研究形成了一系列农业监测预警技术与产品。研发了现代化的农业监测预警先进设备,其中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设备——农信采,自2012年起先后在天津、河北、湖南、广东、福建、海南和黑龙江推广应用,2014年作为农业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的目标价格监测工具在新疆棉花和东北大豆监测中推广应用;搭建了现代化农业监测预警的分析平台,其中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研建的农业监测预警研究空间,已成为农产品在线全国会商的良好平台,也是农业监测预警、农业信息分析等学科基础研究的重要平台。

  专业化的农业监测预警队伍逐渐形成。经过多年积累,在农业农村部的领导下,目前我国农业监测预警领域已培养出一支系统性、分层次、多学科组成的专业化监测预警队伍。团队由首席分析师、省级分析师、行业分析师、会商分析师、产业信息员共千余人组成,专业背景涵盖农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管理学、数学和系统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同时,以产品为主线,围绕稻米、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生猪、牛羊肉、蔬菜等品种全产业链,面向河北、内蒙古、辽宁等14个主产区、主销区,遴选了1061名分析师,组建了全产业链分析预警团队,在生产、加工、流通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测预警工作。

  我国农业监测预警工作仍然处于攻坚阶段

  总体来看,我国的农业分析与展望工作仍处在攻坚阶段。主要表现在基础数据支撑不足,标准不健全,分析手段不先进,相关信息和成果共享不够充分,信息分析处理关键技术原创性突破不够,工作的持续性有待加强。

  基础数据采集和共享亟待加强。数据“家底”不清,适合预警的基准数据不足,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目前,农业农村部内有21套统计报表制度,共计报表300张,5万个(次)指标,但是农业基准数据资源薄弱、数据结构不合理、数据粒度不够,数据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我国全国性的农业普查周期长,数据共享与分析应用不够。在物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近几年,已经使用的大量土壤、环境、动植物生长发育的专业传感器所采集的数据也尚未进入标准化的国家基础数据库。今后应该抓住农业数据调查系统建设机遇,主动提出支撑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决策的数据需求,建立符合现代农业管理的基准数据体系。

  展望数据和分析标准有待完善。目前我国各个部门之间数据在格式、指标、内涵等方面不一致,不衔接,很难匹配和采用。以农产品分类为例,世界海关组织制定有《商品名称和编码协调制度》,联合国统计委员制定了《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我国也制定了《全国主要产品分类和代码》、《统计用产品分类目录》、《农产品全息市场信息采集规范》等标准,但是由于各种标准和规范格式不同,经常导致数据无法有效衔接和比较。所以,开展农业监测预警研究,亟需设定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和汇交标准。除此之外,当前各类媒体都有农产品展望一类的信息发布,但信息来源杂、质量低、差错多的问题突出,极易对市场造成误导,也增加了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和调控的难度。展望数据来源、分析技术和方法、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也亟待完善,避免展望信息混乱而造成不利影响。

  先进技术的应用还不充分。虽然我国农业监测预警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但是与农业的复杂性需求相比,与工业领域的先进技术应用水平相比,先进技术的应用还有较大差距。针对当前农业的诸多复杂难题,如产业链信息传导规律探索、国内外价格演变、长周期农业宏观规律挖掘、政策效果模拟等,还缺乏大数据智能模型分析有效方法和关键技术,利用人工智能、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数学建模、深度学习等技术解决农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还不足,针对农业而开发的模型系统工具还不完备,分析方法和工具针对农业复杂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还不足,现有条件支撑决策智能化、精确化和科学化的能力不足。

  展望成果的社会化应用还有待强化。目前研发的不少成果仍然停留在科研产出层面,与实际落地发挥作用仍有一定差距,我们发布的研究报告和结果,更多的是发表在科研期刊上之后便束之高阁,而不能进一步在生产、消费、贸易以及政策制定等方面发挥作用。农业监测预警科研在与社会应用的衔接上还不够紧密,成果的应用只是局限于个别专业人员,还不能做到科研成果应用的智能化、傻瓜化和便捷化。

  多点合力加强农业展望制度建设

  2018年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是以农村改革为发端的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加强农业展望工作和制度建设,实现对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和消费的监测、分析和预警,切实起到信号导向作用,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

  完善农业数据监测制度,提高数据支撑基础。要建立全国性的农业信息监测网络,实现全国农业生产、流通、消费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面、实时监测。同时,充分运用大数据获取、挖掘及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完善农业数据标准体系,加强原有数据资源的整合共享,按需开辟新的数据调查渠道。根据《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要求,转变思维,超前思考,以监测预警为抓手,形成数据互联互通、开放共享的良好应用格局,推动涉农数据部门间、部省间充分共享,构建完整的农业数据链条。

  创新农业信息分析技术和方法,全面提高信息分析水平。建立专业的信息分析预警团队,充分运用现代数据分析理论工具,推动农业信息分析向专业化、制度化迈进;完善中国农业数据分析预警模型系统、分析预警指标体系和分析会商机制,为农产品市场运行提供统一信息引导,为农业政策与决策提供科学数据支撑;推进农业战略研究高端智库建设,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开展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

  完善农业信息发布和服务制度,实现农业信息权威发布。建设权威、统一的农业信息发布平台,健全农业信息公开和涉农数据开放规范,提升涉农信息发布的一致性和协同性。整合农业信息服务资源,形成系列化、专业化、品牌化的信息产品;鼓励支持各类经营性信息服务组织积极参与,培育农业信息服务市场,构建政府与市场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农业信息服务机制。

  加强农业监测预警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升农业展望能力。要借鉴美国农业部的体制和模式,培养一批专业、专门的农业监测预警人才队伍,同时通过人才走出去和引进来的途径,逐步形成一支有国际化视野的分析师队伍,争取国际话语权。要加强农业信息学学科建设和青年人才培养,加强青年人才农业和相关学科知识学习和培训,培养、训练一批高水平的青年人才。要运用互联网思维,跨越时空限制,形成高层次农业监测预警专家与基层农业预警工作人员的联动融通,突破原有的层级式人才培养培训模式,让产学研、科政管一体化。

  (原文刊于《农业展望》2017 年第3 期,略有删节)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