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恩平市沙湖镇80后小伙谢国良辞职回乡,继承父辈的大米加工厂,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打响了恩平大米品牌,并带动周边数百户农户增收致富。
子承父业 接手米厂
生于恩平沙湖那梨村的谢国良,从小吃着恩平大米长大,对恩平大米有种特别的爱。谢国良回忆说:“20世纪90年代初,镇里买粮还要用粮票,但是发的粮食品质不好,很硬。那时我们一家住在镇上,父亲萌生了开粮油店的想法,想让大家吃上好米。起初父亲在镇上开了一家粮油铺,后来,父亲掌握机械技术办起了大米加工厂,把田头收集来的稻谷加工成大米,年产五六百吨粮食,除在本地销售外,也有外销到广州、深圳、东莞等地。”
在2011年以前,谢国良长期在外打拼事业,主要是在香港、广州和江门、恩平等地从事IT行业,当时这个行业竞争异常激烈,在没有基础的领域里打拼,特别艰难。那时,谢国良父亲创办的大米加工厂正处于瓶颈期,发展较为缓慢。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谢国良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沙湖镇接手父亲的大米加工厂。一方面不希望父亲的心血付诸东流,另一方面也掺杂了谢国良想带领米厂新腾飞的期待以及打造“恩平大米”这张名片的理想抱负。
回乡投身“大米事业”, 从城里的“IT男”,变成田头的农夫,一路走来,实属不易。经营米厂最初的几年里,谢国良趁着粮食价格上涨,积极收储粮食,通过原料米的加工外销,为企业后续发展积累了资金。期间,谢国良还通过与广州、深圳等地粮食加工企业的交流、学习,逐渐掌握了先进技术和市场动态。
推陈出新 树立品牌
在经营米厂期间,谢国良意识到市民的消费观念逐渐转变,从以前要吃饱到如今要吃好,大米加工工艺必须升级,产品质量产量必须提升。
然而原有的机器落后,生产和管理成本很高,2015年,谢国良先后投入700多万元用于改进生产设备。谢国良亲自设计、组装,建成了先进的大米生产线,大大提升了生产和管理效率。以前生产线上的工人有10多人,大多文化不高,以搬运为主,如今生产工人大大减少,但产量提高了10倍。随后在谢国良的带领下,米厂又在厂房硬底化、仓库扩建等项目中持续投入,总资产超5000万元,年产大米达4.5万吨。
生产设备改造完成之后,如何打造品牌成了谢国良思考的另外一个重要问题。“没有自有品牌,农民种出的大米只会以低价流向市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一定要打造品牌。”谢国良说。他提及恩平市生产出来的大米香甜可口、米质上乘,深受恩平当地老百姓认可。然而,长期以来因缺乏系统的品牌打造和对外推介,该地区生产的稻米在恩平以外的市场知名度不高,销售价格也上不去。
面对这样的情况,谢国良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专心钻研水稻品种、生长环境、加工工艺、消费习惯之间的关系,撰写了以“地灵人杰”为价值核心的恩平大米介绍文案,提出了“恩平大米——温泉之乡冯如故里的富硒香米”这一宣传口号,并聘请了广州美术学院专业人员设计包装。之后通过外出参展、线下活动推广等多种途径,大力提升品牌形象。
后来,农村淘宝的进驻,为谢国良的“丰穗米业”发展提供了一个绝佳机会。凭借多年的IT工作经验,谢国良充分利用互联网销售恩平大米,成为恩平市最早在网上销售大米的大米加工企业。
示范带动 成效凸显
在大米产业渐渐步入正轨之后,谢国良也采取多种途径反哺家乡,通过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他们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成立稻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并用1500亩种植基地向周边农户作示范,倡导绿色种植方式、科学发展理念,成功引导农户转种高档品种。
从传统米业到现代米业, 谢国良认为最关键的是要把资源、技术和市场攥在手上。谢国良提及,恩平沙湖地处冲积平原,大量有机质沉淀,土地平坦肥沃,很适合水稻生长,是重要的粮产区,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此基础上,稻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积极带动标准化规模化种植,从源头确保产品品质。
谢国良说:“‘恩平大米’好吃,不是靠一张嘴王婆卖瓜,而是要通过科学研究分析,拿出真凭实据。正因为如此,我们成立了恩穗农业科技研究院,以华南农业大学的教授作为科研力量骨干,对农业种植、加工和品牌打造,进行系统研究。从恩平所处断裂带活跃的地质运动分析,了解土壤的独特成分,从而分析出恩平大米有别于其他大米的口感和营养价值,从理性角度对产品进行打造,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
凭借优良的米质,丰穗米业的“象牙香粘”荣获“广东好大米十大品牌”称号及“广东省名牌产品”称誉,成功为“恩平大米”递出了一张闪亮的名片。
如今,在当地与谢国良合作的农户超500户,关联水稻种植面积超30万亩。由谢国良打造的“丰穗米业”也已发展成一家厂区面积30亩,总资产5000万,年产能45000吨的新型大米加工企业,并获得了“江门市农业企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等诸多荣誉,其生产的大米备受市场青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