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农业农村部举办的2018质量兴农万里行云南站活动在云南省南华县拉开帷幕。南华县是我国的野生菌之乡,野生菌味道鲜美,深受人们喜爱,但不同于人工菌,纯粹生活在山野中的野生菌,要保障质量安全似乎更难。时下正是野菌飘香时,记者跟随质量兴农万里行云南站活动,来到南华县,探访当地野生菌的质量安全情况。
全世界已知的可食用野生菌有1760多种,其中,我国有930种,而南华县就有290多种,占到全国野生菌总量的31.2%,松茸、块菌、牛肝菌、羊肚菌、鸡油菌、干巴菌、虎掌菌、鸡枞……全县近250万亩林地均生长有不同种类的野生食用菌,其中,适宜松茸生长的林地面积达70万亩,并具有生产周期长、产量高、质量好等特点。世界四大名菌——松茸、块菌、羊肚菌、鸡油菌,在南华均有分布,松茸、牛肝菌因质优量大远销日、韩等国。
南华盛产野生菌、核桃、茶叶、萝卜、马铃薯,但野生菌尤为出名。“松茸之乡”“野生菌王国”“中国野生菌之乡”“中国野生菌美食县”“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等称号足以说明南华野生菌的地位及影响。近年来,南华县通过建强基地、封山育菌、封山育林、保育促繁等一系列措施,鼓励发展野生菌加工,保障了野生菌的质量安全,野生菌已成为当地的富民产业。
封山育菌,保护野生菌生长环境
南华县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4.1%,彝族占38.8%,地跨金沙江、元江两水系,山区占全县总面积的96%,最高海拔2861米,最低海拔963米,常年气候温和,森林植被茂盛,土壤肥沃,为野生菌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每年6-11月是野生菌的采集期。由于生长在山林中,无人管理,过去,南华县野生菌面临着“野生无主、谁采谁有”的问题,这便导致采摘童茸幼菇现象时有发生、野生菌质量与产量无法保障。
“野生菌一定要防止过度采伐,特别像块菌、松露,因为它们生长在人们看不到的地下,需要挖开土层才能发现,而一旦过度采挖,破坏了土层之后,第二年就没有了。”从小生活在山区,吃野生菌长大的咪依噜天然食品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余跃先深有感触地说。
为解决这一问题,南华县出台了《南华县封山育林育菌管理办法》,走“封山育菌”与“封山育林”相结合之路,普遍推广保育促繁技术。“这项措施将野生食用菌基地建设同天然林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相结合,最大限度地保护野生菌资源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南华县农业局副局长张国昌表示。在此措施下,目前,南华全县封山育菌面积达200万亩,其中:封山育茸面积50万亩、封育松露1万亩、封育牛肝菌等近150万亩。
同时,南华县对野生菌实行划区专管,根据野生菌的适生区范围和主要分布地点,将野生菌产区划为松茸主产区、牛肝菌主产区、松露主产区等,并落实管护人员394名、生态护林员136名对主产区进行重点管护,切实加强野生菌主产区林地管护工作,提高野生菌资源的合理开发。
为了改变过去农民私自滥采情况,该县制定和完善村规民约,尤其是在封山育菌区域实行“六不准”,不准开挖林地、不准毁坏林木、不准采砂取土、不准放牧、不准割草打叶、不准喷洒农药,那具体如何开采呢?
据张国昌介绍,当地采取承包育菌方式,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积极推行“公开标底、竞价承包”的方式进行管理与开发,坚持统一管理、有效保护、限额采集,提高野生菌产量和品质。目前,全县共推广承包经营面积50万亩、“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10万亩。通过推广承包经营,野生菌基地建设实现了由粗放型管理到集约型管理。
野生菌非但不能乱采,还是一门技术活,农民得先掌握采集技术,才能保护好野生菌。南华县积极与农科院、昆明食用菌研究所等科研院校交流合作,研究、推广野生食用菌人工保育促繁技术,定期、持续举办野生菌保育、采摘、保存、运输等技术培训,提高农户的科学经营管理水平。
目前,南华县分别建成松茸、块菌、牛肝菌为主的保育促繁示范基地3块共5000亩,其中:五街镇咪嘿们村委会松茸保育促繁示范基地被省林业厅评定为“森林云南建设省级示范基地”。
正是由于政府保育促繁工作做得好,农民的意识有了提升,野生菌的品质也有了很大提升。“因为封山育菌搞得好,小的松茸,被盖起来、保护起来,在南华县你根本找不到小的松茸,都是大的、质量好的!”余跃先开心地说。
现在,当地农民不再随便进山采菌子,而是等6月份雨水来的时候,每家分几块地,按照统一要求和规定去采。人们采集完野生菌后,会自然地把土层恢复成原来的样貌,保护好野生菌生长环境,以待来年继续有个好收成。
以加工、品牌和文化为抓手,
促进野生菌长远发展
然而,对于生长具有一定季节性的野生菌来说,只做鲜菌,并不是长远之计。
“野生菌不像人工菌,可以有计划地种植,雨水好的年份,野生菌价格高,雨水不好的年份,雨水少且集中,导致菌子集中上市,市场消耗不完,菌子价格不好。因此,只有在雨水比较匀称的时候,菌子慢慢长出,季节长,才会有个稳定的收益!”余跃先告诉记者。因此,当地欲在发展野生鲜菌的基础上“求变”。做野生菌加工成为一条可选之路。余跃先的南华县咪依噜天然食品开发有限公司便是一家从事野生菌加工的企业。
眼下正是野生菌高峰上市时节,余跃先和工人们连续好几天都没有合过眼,从当天早上到第二天早上,一天24小时都在不停地收购和加工。余跃先说:“我们要与虫子赛跑,虫子在吃菌子,我们在做菌子,我们要将菌子尽快收购回来,防止被虫子伤害,否则不但影响菌子的质量,而且影响菌子的价格!”公司加工的野生菌产品有冻干、松露粉、松茸挂面等。一袋70克的松露冻干卖210元,一小包松茸挂面,卖12元。这些产品深受广东、浙江等地消费者的厚爱。
在南华,像咪依噜天然食品开发有限公司一样、具有一定规模的野生菌加工企业,共有14家,其中有4户企业被省林业厅认定为“省级龙头企业”,培育成以野生菌基地建设、野生菌收购为主的专业合作社21个,各企业在提升、扩量原有鲜菌速冻类产品(整菇、切片)、干制类产品、泡酒类产品、油炸类产品等初加工产品的同时,积极研发野生菌精深加工,以野生菌为原料的调味品、养生健康产品已实现突破并批量生产。2017年,南华野生菌加工业产值达到4.44亿元。
在发展加工的同时,品牌成为南华县实现野生菌长远发展的另一个必抓之手。南华县政府支持企业创新自主品牌,研发以野生食用菌为原料的药品、保健品、保健酒、调味品等高附加值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其中“彝香、雲蕈、宏怡、世纪华宝”4件野生食用菌商标被认定为云南省著名商标。
南华县在发展野生菌过程中善于挖掘野生菌文化。自2003年以来,南华县举办了十四届“中国·南华野生菌美食文化节”和“2016中国·南华野生菌大会”,广泛开展野生菌贸易、招商引资、美食、旅游、科研论坛等活动,充分挖掘野生菌文化内涵,建成菌王山乐园、“菌园”示范带,把野生菌文化融入城镇建设,以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特色餐饮、造型艺术吸引游客。
“互联网+野生菌”,拓展野生菌市场
大谷堆村是南华县龙川镇的一个普通农村。以往,村民们大早上从山上采集回来野生菌,只能拿到餐馆或市场上找门路销售,而从今年年初开始,村民们则可通过电商服务站,将野生菌销往全国各地的市场,从年初到现在,该村通过农村电商服务站已经有1万多元的销售额。
近年来,为开拓全国市场,南华县积极推行“互联网+野生菌”营销模式。大谷堆村电商服务站是由南华野生菌信息港有限公司建立的。公司董事长杨文表示,从2015年开始,信息港帮助乡镇青年电商创业,进行农村电商培训,同时在乡村建立电商服务站,帮助村民代购代销,目前已基本完成全县农村电商服务站建设并实现运营。据了解,像大谷堆村这样的电商服务站,在南华县128个村均有设立。
南华县建成了野生菌专业交易市场——南华县野生菌交易市场,形成了西南片区野生食用菌集散中心。2017年全县野生菌集散交易量8152.19吨,交易额5.44亿元(县内产量6213.85吨,产值4.07亿元)。这些数据将同步发布在南华信息港平台,为全国野生菌市场提供野生菌交易数据。
南华野生菌实现了“线上+线下”销售相结合的路子,实现了传统野生菌产业与互联网的初步结合。目前,南华县野生菌实现了电商交易额1.22亿元。然而,南华县野生菌与互联网的结合,绝不仅仅限于销售层面,而是建立基于全国野生菌发展的大数据平台。2017年8月8日,信息港通过与云南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云南分中心合作,建立了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云南分中心野生菌大数据中心。中心基础构成有野生菌物类群系统、全国野生菌产量分布、收购销售系统、进出口系统、产品追溯系统、指数系统等完整的基础数据库,成为中国野生菌行业在互联网上发布野生菌产业信息和提供在线服务的重要平台和窗口。
目前,处于正在建设发展中的信息港平台,在全国拥有15万会员,平台订单量最多时,达到一天12800单。
在野生菌产业的带动下,如今,以松茸为主的野生菌产业已成为山区、半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每年,当地约有11万人次参与野生菌管理、采集、出售等活动,是除烤烟、农作物种植外,投入人力最多的一项生产活动,野生菌主产区农户野生菌收入占到了家庭经济总收入的40%至70%,个体承包育茸户年均收入超过l万元,最高达7万元,实现农民人均野生菌收入2188元。
从无人管理到科学管理,从单纯发展鲜菌到开展野生菌初级和精深加工,从线下交易到线上交易,南华县的野生菌产业实现了三个转变,为未来南华县野生菌的长远发展筑牢基石。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