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菊,又称甘菊、白菊,花蕊硕大金黄,药瓣晶莹玉白,素有“金心玉瓣、翠蒂天香”之美誉。滁菊在清朝被纳为贡品,故又有“滁州贡菊”之称,其药用、保健价值列全国四大名菊之首。近年来,安徽滁州市加大对滁菊的保护与开发力度,通过走优质化、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的现代农业之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使千年滁菊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滁菊种植历史悠久
滁菊原产滁州市南谯区大柳镇,已有上千年历史,种植区内土壤富含绢云母和麦饭石等非金属矿物质,独特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造就了滁菊优良的品性。清朝光绪年间《滁州志》曾记载“甘菊产大柳(今南谯区大柳镇)者佳谓胜于杭产而不可多得”。早在北宋年间,当地人就用滁菊做糕点食用,泡滁菊酒消毒祛火。每有亲友相聚、宾朋相逢多以滁菊款待和馈赠。欧阳修的前任滁州太守王禹偁在其《甘菊冷淘》中对滁菊入馔曾作过精彩描述:“经年厌粱肉,颇觉道乏浑。孟春奉斋戒,敕厨唯素餐。”《本草纲目》云:“滁州菊,单瓣色白,味甘为上。”更受到中国中医、中药行业的重视,《中华药典》《中药志》《中药大辞典》《中国植物志》《本草纲目》等都对滁菊进行了深入研究和高度评价。原中科院学部委员叶桔泉先生在《现代实用中药》一书中对菊花评价到“安徽滁州产者味最清凉,不苦不甘,白菊中以为最良,浙江杭州产次之”。1957年中国《中药通报》评价:中医界公认滁菊为中国四大名菊中品质最优。
历史上的滁菊主要分布在施集、大柳、城郊、花山、珠龙、章广以及全椒的三和、十字、谭墩等滁城西北部山区。规模不大,产量不稳定。民国时期,虽然有王益和、马庆丰、陆寿记、郭致和等数家种植经营滁菊,但常常是无序竞争,市场秩序混乱,菊农的利益难有保障,滁菊的产量、质量都不稳定。特别是抗日战争期间,滁菊生产几乎绝迹。新中国成立后,滁菊被纳入国家中药材管理品种计划生产。1965年原滁县就成立了药材学校,专门从事滁菊等中草药的教学和研究,滁菊获得新生,面积逐年扩大,产量年年上升。1965年,滁菊种植面积达1.5万亩,总产658吨,产品畅销大江南北并出口至东南亚及港澳台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2015年,滁州滁菊生产基地面积5万亩,加工鲜花2万吨,实现产值5亿元以上,为农民增收2亿元。
滁菊独特的生产环境和传统的加工工艺,造就了滁菊的上乘品质,当地中医在处方中常以滁菊代替其他菊花,而其他菊花不能代替滁菊。滁菊的加工工艺,主要为采摘—摊晒—薰花—揉形—晒花等,它操作严谨,工序细密,要求严格,环环紧扣,比其他菊花的传统加工工艺更为复杂,因此,滁菊独特的加工工艺,造就极为上乘的品质。
着力提升滁菊科技含量
滁菊在20世纪 60 年代种植面积曾达近万亩,80 年代起,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滁菊生产一度下滑,至90 年代中后期,全市仅有零星种植,濒临绝迹。为挽救这一传统地方产品,重树滁菊形象,滁州市于1999 年成立了“滁菊研究所”,加强滁菊的种植、干制、加工技术的研究,解决品种优选、高产栽培、标准化生产、干制等技术难题,实现了滁菊的规模化种植、工厂化制干和产业化经营,有力推动了滁菊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滁菊研究所通过与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滁州学院等科研院所合作,研发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滁菊干花加工工艺,研制开发出“金玉”牌保健、药用、茶用及深加工等四大系列10 余种产品,畅销省内外。2004 年,该市成立了第一个以“滁”字命名的农产品协会——滁菊协会。
该市还建立了“滁菊科技示范专家大院”,以此为平台,提升滁菊科技含量。专家大院开展从滁菊种苗提供—田间技术指导—订单生产—保护价收购—工厂化加工—组织营销等一条龙服务,形成了“专家+科技+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滁菊产业化运作管理模式,保证了滁菊产业健康发展。
重塑滁菊品牌形象
滁菊研究所较早注册了“金玉”牌商标,并成功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称号,“金玉”牌滁菊被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并荣获第十八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制定出7 个安徽省地方标准和一个国家标准。产品也由最初单一的滁菊茶发展到现在的滁菊茶、饮品茶、保健枕、养生茶四大系列。
从 2002 年开始,滁菊研究所在省内外乃至海外,广泛开展了滁菊宣传推介工作,先后参加过数十次展销、推介会。2003 年以来,滁州市每年举办一届菊花螃蟹节,为扩大滁菊的品牌影响创造了机会。2007 年7 月,滁菊被皖东百姓评为“滁州十大名片”。从此,滁菊成为市民心中的 “市花”。眼下,滁州的市区设有滁菊展销中心,在北京、上海、合肥、杭州等地,都有专门的滁菊销售处。
滁州加快推行网格化监管模式,其中,南谯区新建乡镇快速检测室7 个,建立覆盖区、镇、村的三级质量监管网络。积极推广无公害技术,促进农业生态化发展。加大品牌化专项资金整合、产业政策的支持力度,建立集展示、销售、电商和品牌宣传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农产品专营(体验)店8 个。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直销配送等新型营销模式,2017 年培育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企业1 个、电商平台3 家,全年实现网上农产品销售额5 亿元,建立了实体店与网店相结合的品牌农产品营销体系。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